新書推介:《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圍繞歷史-自由問題思考結晶的歷史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標誌。本書基於思想比較的方法、文本解讀的視角以及歷史生成的維度,從多重視閾詮釋與再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與邏輯。

  本書的研究對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智慧、活的靈魂及其走向當代的方法論啟示,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李成旺 著

  出版發行: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時間:2017年9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李成旺,1970年10月生,河北平山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研系列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高教學會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會副秘書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雜誌副主編。199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在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2008年12月晉升為研究員。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與傳統西方哲學等教學和研究。出版學術專著《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文本學解讀》《(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並在《哲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現代哲學》《學術月刊》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70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等文摘類刊物全文或摘要轉載30餘篇次。

  目  錄

  

  導論 回顧與展望: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幾個基礎問題再省思

  一、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與時代創新:馬克思哲學當代發展的前提

  二、自由屬於人類社會實踐範疇:歷史唯物主義何以構成馬克思哲學的最高智慧

  三、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與時代創新需要樹立何種方法論自覺

  第一章 基於把握世界四種基本方式的比較視閾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價值

  一、人類把握世界的四種代表性方式及其特點

  二、人類把握世界四種基本方式之間的交織與分野

  三、哲學理性自覺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價值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與超越路徑:馬克思新歷史觀生成邏輯的宏觀透視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傳統西方五種代表性歷史觀及其理路

  二、馬克思哲學的實踐品格及其對傳統西方歷史觀內在局限的揭示

  三、歷史唯物主義超越傳統西方歷史觀的五大理論支點

  第三章 思想比較視閾中歷史唯物主義追尋自由的路徑創新(上)

  一、基督教自由意志的開啟與上帝救贖觀的自我困境

  二、康德的理性自身立法與純形式自由法則的內在局限與現實困境

  三、歷史唯物主義對基督教與康德自由觀的超越

  第四章 思想比較視閾中歷史唯物主義追尋自由的路徑創新(下)

  一、傳統西方自由及其實現觀的代表性思路及其現實困境

  二、現實社會實踐:歷史唯物主義探討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三、「人體」解剖:歷史唯物主義考察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重要環節

  四、推進現實社會關係合理化:歷史唯物主義解決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科學路徑

  第五章 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

  一、《博士論文》的寫作緣起:馬克思對當時德國時代困境的回應

  二、自我意識哲學的彰顯與《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

  三、《博士論文》的思想史定位與啟示

  四、歷史唯物主義超越自我意識哲學的基本歷程

  第六章 意識何以沒有歷史?

  ——「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迷茫與歷史唯物主義深層思維範式變革

  一、從「自在」到「自在自為」:「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生成歷程

  二、「是」與「應該」的背離:西方「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實質及其現實困境

  三、對「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超越與歷史唯物主義深層思維範式變革

  第七章 消弭「環境決定論」與「意見支配世界」之間的邏輯悖謬

  ——歷史唯物主義生成的另一種路徑

  一、感覺經驗論: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的思想基礎

  二、從「環境決定論」到「意見支配世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邏輯悖謬

  三、馬克思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邏輯悖謬的消弭及其新世界觀的出場

  第八章 何謂「理性」?「理性」何為?

  ——在比較視閾中呈現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新理性的價值意義

  一、對「何謂理性」的自覺追問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哲學史上解讀「何謂理性」的五種視角及其實質

  三、多維度考察「理性」內涵的當代啟示意義

  第九章 歷史唯物主義所面臨的雙重歷史評價及回應

  一、歷史唯物主義產生深刻影響與積極評價的深層根源

  二、歷史唯物主義所面臨的挑戰與消極評價

  三、回應歷史唯物主義消極評價的幾點思考

  第十章 當代視閾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創新路徑探析

  一、當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所面對的挑戰和突出問題

  二、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複雜性闡明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三、訴諸思想比較視閾和文本內在理路的詮釋來呈現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

  第十一章 歷史唯物主義價值實現與中國共產黨持續保持凝聚力的路徑選擇

  一、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凝聚力與感召力的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國共產黨凝聚力的現實依據

  三、應對現實挑戰:中國共產黨持續保持凝聚力的路徑選擇

  第十二章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的特點分析與超越路徑

  一、主體意識的形成條件與社會作用

  二、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的基本特徵

  三、實現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不斷超越的路徑分析

  第十三章 影響當代中國文化價值取向的三種前提性因素考察

  ——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視角

  一、關於文化內涵的再解讀與影響文化價值取向的前提性因素

  二、政治改革環境與文化價值取向中自由維度的彰顯

  三、市場經濟發展與文化價值取向中創造性維度的生成

  四、當代社會變遷與文化價值取向中多元開放維度的出場

  結語 歷史唯物主義智慧在實踐中向未來敞開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焦點

  • 新書評介: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劉卓紅等撰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新》(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呈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該書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的考察,比較全面地梳理了歷史唯物主義守正創新的歷史脈絡。
  • 重釋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三個視角
    第一,闡明歷史唯物主義所實現的思維方式變革是呈現其本真精神的方法論前提。人是歷史性存在,破解人類社會發展之謎始終是哲學的主題。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也不是無源之水,作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積極成果,它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智慧的理論結晶,這突出表現在歷史唯物主義在繼承西方文化遺產的同時,首先在思維方式上實現了對西方哲學「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革命性變革。
  • 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重大發現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進展,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課題和總體進展1961年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是當時我國一部影響最大、使用最廣的教材。該書的歷史唯物主義部分在緒論之外,講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國家、社會革命、社會意識及其形式、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六個方面內容。
  • WWF生物多樣性新書推介及研討會在京召開
    11月16日下午,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課程》新書推介及研討會在京召開趙樹叢理事長回顧了WWF與中國政府部門合作推動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充分肯定了享譽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專著《原野之窗》在WWF中國團隊努力下面世新版,該書從理論和實務上提出了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是倡導和推動自然教育的新專著,是為即將在中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21日,以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教授的新書《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發布為契機,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恩格斯不僅首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而且還直接以「歷史唯物主義」為題公開發表文章,即1892年的《論歷史唯物主義》。儘管《論歷史唯物主義》表面上只是恩格斯自己翻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的德文譯本,但恩格斯在翻譯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補充,可以說從標題、概念表述、行文段落都有所不同,因而前者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文本,通過追蹤這一文本,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貢獻。
  •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2019年07月31日 09:01 來源:《歐洲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李濱 楊蓉榮 字號 內容摘要:
  • 王巍: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蘇聯教科書體系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套科學的、嚴密的體系,至今仍有著鮮活的、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對它做出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歷史,理解現實,才能真正地做到理論創新。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是否符合其本來面目?這需要以正本清源的態度來分析。而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便是如何對待蘇聯教科書體系中的歷史唯物主義。
  •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年會聚焦「歷史大變局:非常規形勢中的...
    、重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重慶市公民道德與社會建設研究中心、重慶市高校黨建研究諮政中心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研究》編輯部協辦的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年會在重慶師範大學大學城校區博雅樓隆重舉行。
  • 鮑德裡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是怎樣的?又有何意義?
    導語:鮑德裡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是怎樣的?又有何意義?鮑德裡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肇始於批判建立在使用價值邏輯上的物質生產理論。鮑德裡亞從批判生產理論到構建象徵交換體系的邏輯自有其生成土壤,對時代特徵的論述表現出了一定的深刻性。
  • 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本然關係之多視域解蔽及其效應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恩格斯於1892年首次指出,歷史唯物主義「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5]。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歷史唯物主義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而人民正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同一切唯心史觀相反,唯物史觀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不斷實現人類解放的學說。
  • 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
    而今天我們在這裡就唯物主義進行深入學習。即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區分標準是什麼?區分標準是對於物質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的不同。在整個唯物主義派別中,就三件事,大家形成了共識:物質具有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世界的本源。
  • 中國強起來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看來,歷史研究是從人類的實踐活動來闡釋歷史的過程,因此要堅持客觀事實描述和主體價值評價的辯證統一。這是一種辯證的歷史的客觀性立場,而不是抽象的客觀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德國唯心主義的歷史編撰學是在「純粹精神」的範圍內兜圈子,歷史變成了純粹思想的過程,思想一個吞噬一個,最終都消失在「自我意識」之中。與此同時,他們也批判脫離實踐關係的抽象客觀主義。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二講(總129期),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教授做客講堂,以「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對《德意志意識形態》進行導讀。·2013年12月3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 以歷史唯物主義塑造世界觀
    以歷史唯物主義塑造世界觀 2017年06月27日 07: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宏政 字號 內容摘要:我們的時代,人們的世界觀狀況怎樣?
  • 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原標題: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總結,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心和戰略定力。
  • 事業單位公基解析: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辨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題目,今天就來看一下,唯物主義的發展歷程,都有哪幾種派別的唯物主義,以及每個派別之間的區別,來更好的幫助大家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部分內容。唯物主義首先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那麼人們根據對物質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將其劃分為三種歷史形態,分別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時候,人們認為物質是一種或幾種實物。這裡面的實物指的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恆燃燒的活火」。
  • 歷史唯物主義很科學嗎?
    [摘要]歷史不存在一個根本的規律,因為整個宇宙本身並不存在一個決定論的根本規律。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是經濟決定歷史,環境決定意識。中國人,一旦學一點歷史唯物主義,或自然辯證法,或在科學中學到牛頓力學,就會相信歷史是一定的。
  • 論考茨基思想中的達爾文主義及其影響—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二分冊為例
    一、閱讀史中的理論生成1874年,二十歲的考茨基進入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在這裡他廣泛閱讀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特別是作為興趣點的歷史著作和社會主義著作。這種出發點的異質性,根源於不同的閱讀史孕育的理論生成路徑,也決定了他們各自之後理論發展的邏輯,其影響可謂持續一生。雖然通過對馬恩著作的「補課」,考茨基逐漸看到了經濟因素對於歷史發展的特殊意義,但他「仍然保持著對於歷史中的自然因素的興趣,繼續努力把歷史的發展與有機體的發展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