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史觀,值不值得提倡?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同時離經濟越遠的因素,就越是具有相對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有過去的殘餘,而又可以超越時代。但是這些因素,歸根結底總是要與物質因素相符合,隨著物質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唯物史觀還認為,物質的情況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大方向,而其中的英雄人物和社會差異則使得歷史發展的方式有所不同。雖然英雄人物很重要,但是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因為物質決定歷史方向,而物質是由人民生產的。
唯物史觀反對的是:「認為要依靠統治階級的自我覺醒來推動社會進步」「認為英雄造時勢,人民都是群氓」「認為歷史由人們普遍的自由理性主導發展」「認為社會的發展只有量變沒有質變(否認革命)」等等。
經濟本身是世界市場的產物,是物質交換的抽象產品,一個唯物主義者應當更關注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東西。把唯物主義等同於唯經濟論不過是唯心主義者自己樹立的稻草人,因為他們看不見現實的物質交換和物質生產。歷史唯物主義者本身就應該立足於研究現實客觀世界的所有東西,並搞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找出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和一般規律。而一些唯心主義者或者本身就對唯物主義並不了解的人,針對歷史唯物主義對於經濟和生產力的觀點就將唯物主義的主張歪曲化和庸俗化,以造成大眾認知上的誤解。
唯物辯證法要明明白白的說: 有些因素和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是根本無關的。 它們是人的思想自在自為的產物。 (好比幾千年前人們就幻想出千裡眼,順風耳)。 這些因素如果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符合了當時的物質基礎, 就會推動或阻礙歷史的發展,否則可能只能被寫進書裡束之高閣。
具體來說,就是由於一些神秘主義的因素(基因,頭腦構造,周圍環境,甚至就是上輩子英雄轉世,總之是一些神秘性的因素) 導致他同理心比別人高,反叛精神比別人強,追求自由獨立的個性比別人重。 在接受了同樣是完全出自人類思想獨立自由創造出的革命思想以後,就積極展開社會實踐。 他的實踐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符合了當時的社會實際(這樣才能反駁同時來自兩方面的攻擊,唯心主義派攻擊說,這就是只看物質基礎,忽視個人意志。 具體個人對歷史的作用有時就是很神秘的,完全不可預料的。 因為歷史本身就是有神秘性,不可預料性。 )
理論著作要看,但更要理論結合實際的歷史發展。實事求是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只看理論,也要看理論在實際中實踐的結果。 經史結合,才是實事求是。 而這一點就不是西方思想的傳統。 比如一神教人士總說,聖經是真理,完全照著做人類就幸福了。 然而他們從來都選擇性的忽視聖經理論的實踐導致的負面結果。 西方的傳統,理論是壓倒實踐的。 可以憑空創造出一個絕對正確的理論,如果實踐出了問題,都是實踐者的個人原因。 西方思想,只有理論的視域,沒有實踐的視域。
如果跳出理論的視域, 認真看看馬恩之後的共產主義的歷史發展,可以得到結論,馬恩的主要理論的根底上就是機械唯物主義。 當然,馬克思是明白自己的問題的,因為他說, 哲學是個實踐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 他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了。 辯證唯物主義根本上就不單純是個理論問題,而是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辯證唯物主義。 而且辯證唯物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只能實現在具體的人身上。 辯證唯物主義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看到馬克思後期在大量討論心理學的內容, 因為馬克思開始認識到, 他的理論再向前發展,就是中國哲學思想了, 儒釋道,理學,心學,知行合一這一套了。
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可以中國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可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我覺得,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進步,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進步。 也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回到理論上來說,辯證唯物主義, 知行合一,一定要十分明確的說出一點: 人類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是獨立於物質而產生的, 它不是物質的產物,它反倒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產生的動力。理論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純粹性, 那種 既要如何如何,又要如何如何 的所謂體現了辯證邏輯思維的理論(辯證邏輯是好東西辯證邏輯更多應該體現在實踐上而不是理論上), 毫無理論價值,也沒有指導意義。
理論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純粹性, 它有一個邏輯原點,以形式邏輯去進行嚴謹的推論。 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真正理論都是如此。 牛頓力學,資本論,無不如此。 那種 既要如何如何,又要如何如何 的所謂體現了辯證邏輯思維的理論(辯證邏輯是好東西辯證邏輯更多應該體現在實踐上而不是理論上), 毫無理論價值,也沒有指導意義。 這種所謂理論就一個意義, 道理都被你一人說了,封別人的嘴而已。
當下中國在理論上和西方的對抗中處於下風, 國內來說,這套理論也不吸引年輕人, 歸根結底就是這個道理。
一套理論,首鼠兩端,正反兩面的話都被你說了。 然後又發明一大堆詞來彎彎繞。 這樣的理論沒有市場的。 所謂 經濟因素歸根結底的作用是什麼意思? 用不著解釋一大堆,真正有理論價值的解釋就是最純粹的解釋: 物質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 物質產生精神。 所有的精神都是物質產生的。 而這個結論在歷史觀上的唯一推論就是, 產生力決定一切,所有的上層建築都是生產力決定的。 就是唯生產力論。 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了全部的上層建築。 舍此無他。 這種純粹的說法即便不符合實際, 但它作為理論是有理論價值的。 這種理論是可以吸引群眾的。
比如鄭莊公提倡公有制。 他就很純粹, 他認為公有制這個邏輯原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後他以嚴格的形式邏輯從這個原點上去做推論,即便他的推論於事實嚴重不符,有些非常荒謬,但他的這種理論上的純粹性有說服力。 如果真要從理論上去反駁他,就不能靠著那種 既要 怎麼樣 又要怎麼樣 的所謂辯證邏輯的狡猾。 就要從根基上去挖去他的邏輯原點。 在一個新的邏輯原點上用形式邏輯去嚴謹的推論,這樣的東西才有理論價值,才能吸引人。
如果邏輯原點是: 所有的精神都是物質產生。 那麼在歷史觀上符合形式邏輯的唯一結論就是唯生產力論,生產力,經濟因素決定一切上層建築。 不論後來怎麼找補,怎麼強調所謂的反作用力。
這樣的推論哪怕很荒謬,但它有理論價值,能吸引到群眾。
當然,事實上唯生產力論是不符合實際的,正如同公有制不符合實際一樣。
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給理論打補丁,引進一大堆 既要這樣,又要那樣的 辯證邏輯。 (修修補補是應付一時之需,先不管黑貓白貓,讓它們去抓老鼠好了) 而是要回到邏輯原點, 建立一個新的邏輯原點。 如果現在這套老的唯物主義理論不吸引人了,不能解釋現實了,打不過西方普世價值了(至少我以為如此)。 而且已經打了三十年的補丁了, 之後該怎麼辦。 我以為,就是找到一個新的邏輯原點,建立一套新的有理論價值的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