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我們從三種形態來看,唯物論是經過了兩個發展:一是唯物論的應用範圍得到了擴展,從用「物質」的觀點看自然界,繼而用「物質」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在開始用物質的觀點研究人類意識問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還是我決定了物?是天決定了人?還是人決定了天?繼而探尋「究竟」,是先有了物?還是先有了我?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
自然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道法自然」,這是對天命觀、宿命論的反動。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天意」產生了懷疑。絕大多數還在認為「天意」決定了現實世界的一切,老子說不對,即使是有個「天」,或者是有個「神」,他們都得按照「道」的規律來。「上帝也是不能任性妄為的」。在對道的描述中,老子給我們勾畫了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但是具體到「道」是什麼的時候,又採取了「強名、強字、強容」的含糊表達。也就是說「道」沒有具體的定義,沒有任何特殊性的規定性,這恰恰構成了「道」的特殊性。
因此在「老子道學」屬於唯物派?還是屬於唯心派?歷來是有分歧的。「道」的「恍惚」、」無狀之狀」的特徵具有唯心主義思想傾向,「道法萬物」的規定性又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義思想傾向。有趣的是,基於老子學說,後人發展出了唯心主義的「貴無論」和唯物主義的「崇有論」,近代史上又出現了玄學和科學的論證,兩個對立的派別都跟老子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因為「唯物主義」的劃分表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只能按照他們的標準將「老子道學」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這是單方面的宣判。誰提出的標準,誰來判斷。東漢的王充通過對「自然」概念的闡發,深刻的批評了當時的讖緯迷信學說,使得「自然論」具有了鮮明的唯物論特徵。
元氣論發端於莊子,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通天地一氣也」。在先秦兩漢也有很多思想用「氣」、「精氣」、「元氣」來解釋宇宙萬物,這是古人用自然原因解釋自然現象的體現。北宋的張載進一步發展了「元氣」的唯物主義思想,萬事萬物都有由「氣聚」生成的,「氣」存在「一物兩體」的對立統一關係,運動變化是氣的基本特徵,這種思想在明清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崇有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魏晉時期王弼、何晏等人抓住了後半句發展處了「貴無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中生有而來的,無為體,有為用。裴頠撰寫《崇有論》進行反駁:「無」是因為「有」的遺失,現在不存在不代表過去不存在,再者「無」是沒辦法「解生」的,凡是說「生」都是「自生」,自生必定是以「有」為體的。這兩派個觀點其實的對老子「道」的兩種解讀,是在討論「道」的終極歸屬問題,到底是「實在」的道?還是「虛無」的道?因為老子沒有明確的下定義,故此後世對此爭論不休,同樣的原文通過不通角度的解讀,分化出不同的哲學流派來。
神滅論發端於荀子,荀子說:「形具而神生」。相當於回答了「物」與「我」誰決定誰的根本性問題。後世佛教傳入,教眾宣言「神不滅論」,否認了「形」決定「神」這個唯物觀點,範縝撰寫了《滅神論》進行反駁:「形」是實體,「神」是作用,作用不能離開實體而存在。是對荀子基本觀點的進一步發展和闡述。
我們從理論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出「哲學史就是一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是兩種意見在長期的互相辯論中促進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在唯心、唯物對立的大前提之下,同時還存在唯心論視角下的唯物主義觀點,唯物論視角下的唯心主義觀點,比如信天命的孔子在學習問題上提出「學而知之」、「多聞」、「多見」、「一以貫之」等觀點體現出在認識論上的唯物傾向。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因為馬克思將唯物論的觀點運用到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認識論的本身。古代的唯物主義往往局限於用唯物論觀點解釋自然現象,或者是用唯物論觀點解釋一部分社會現象。
老子講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學」不屬於唯物主義?
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學」不是唯物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