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2020-12-04 哲學社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從恩格斯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將唯物論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

1、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3、物質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現實世界

4、精神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

唯物論的基本標籤:唯一、物質、客觀、實在。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我們從三種形態來看,唯物論是經過了兩個發展:一是唯物論的應用範圍得到了擴展,從用「物質」的觀點看自然界,繼而用「物質」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在開始用物質的觀點研究人類意識問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還是我決定了物?是天決定了人?還是人決定了天?繼而探尋「究竟」,是先有了物?還是先有了我?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

自然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道法自然」,這是對天命觀、宿命論的反動。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天意」產生了懷疑。絕大多數還在認為「天意」決定了現實世界的一切,老子說不對,即使是有個「天」,或者是有個「神」,他們都得按照「道」的規律來。「上帝也是不能任性妄為的」。在對道的描述中,老子給我們勾畫了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但是具體到「道」是什麼的時候,又採取了「強名、強字、強容」的含糊表達。也就是說「道」沒有具體的定義,沒有任何特殊性的規定性,這恰恰構成了「道」的特殊性。

因此在「老子道學」屬於唯物派?還是屬於唯心派?歷來是有分歧的。「道」的「恍惚」、」無狀之狀」的特徵具有唯心主義思想傾向,「道法萬物」的規定性又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義思想傾向。有趣的是,基於老子學說,後人發展出了唯心主義的「貴無論」和唯物主義的「崇有論」,近代史上又出現了玄學和科學的論證,兩個對立的派別都跟老子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因為「唯物主義」的劃分表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只能按照他們的標準將「老子道學」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這是單方面的宣判。誰提出的標準,誰來判斷。東漢的王充通過對「自然」概念的闡發,深刻的批評了當時的讖緯迷信學說,使得「自然論」具有了鮮明的唯物論特徵。

元氣論發端於莊子,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通天地一氣也」。在先秦兩漢也有很多思想用「氣」、「精氣」、「元氣」來解釋宇宙萬物,這是古人用自然原因解釋自然現象的體現。北宋的張載進一步發展了「元氣」的唯物主義思想,萬事萬物都有由「氣聚」生成的,「氣」存在「一物兩體」的對立統一關係,運動變化是氣的基本特徵,這種思想在明清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崇有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魏晉時期王弼、何晏等人抓住了後半句發展處了「貴無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中生有而來的,無為體,有為用。裴頠撰寫《崇有論》進行反駁:「無」是因為「有」的遺失,現在不存在不代表過去不存在,再者「無」是沒辦法「解生」的,凡是說「生」都是「自生」,自生必定是以「有」為體的。這兩派個觀點其實的對老子「道」的兩種解讀,是在討論「道」的終極歸屬問題,到底是「實在」的道?還是「虛無」的道?因為老子沒有明確的下定義,故此後世對此爭論不休,同樣的原文通過不通角度的解讀,分化出不同的哲學流派來。

神滅論發端於荀子,荀子說:「形具而神生」。相當於回答了「物」與「我」誰決定誰的根本性問題。後世佛教傳入,教眾宣言「神不滅論」,否認了「形」決定「神」這個唯物觀點,範縝撰寫了《滅神論》進行反駁:「形」是實體,「神」是作用,作用不能離開實體而存在。是對荀子基本觀點的進一步發展和闡述。

我們從理論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出「哲學史就是一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是兩種意見在長期的互相辯論中促進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在唯心、唯物對立的大前提之下,同時還存在唯心論視角下的唯物主義觀點,唯物論視角下的唯心主義觀點,比如信天命的孔子在學習問題上提出「學而知之」、「多聞」、「多見」、「一以貫之」等觀點體現出在認識論上的唯物傾向。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因為馬克思將唯物論的觀點運用到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認識論的本身。古代的唯物主義往往局限於用唯物論觀點解釋自然現象,或者是用唯物論觀點解釋一部分社會現象。

老子講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學」不屬於唯物主義?

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學」不是唯物辯證法?

相關焦點

  • 古代眾多的思想家中,最特別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提出「無神論」
    迷信是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就有的,不說古代,就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在,仍然有對此深信不疑的人,神婆這一職業到現在還被很多人相信。可以想像古代時候的人對於迷信的有多厲害了。在古代眾多的思想家中,也有很多被這一現象蒙蔽了雙眼的,但是有一位思想家卻是其中最特立獨行的,這位就是東漢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
  •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劉禹錫(公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夢得,彭城(今徐州)人。官至太子賓客,所以也稱劉賓客。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學家,在政治上和柳宗元一樣,參加二王領導的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在哲學基本觀點上,他和柳宗元一樣,也給天以唯物主義的解釋。他發展了王充「輕清者上升微甜,重濁者下降為地」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天地是「乘氣而生」。「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把天、人都看成是有形體的事物。他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無形體的空虛的東西。他說:「所謂無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傑出典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活的靈魂,學習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要真正領會其科學方法論,從而指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一、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 《唯物主義》說課稿
    《唯物主義》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框第一個子目,本子目的主要內容是了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學會區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二、說學情作為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哲學之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哲學之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掌握要點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經濟思想的精神實質是什麼,新發展理念包括哪些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七個堅持,以及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哪些實踐要求。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把物質的本原歸結於實物,如:陰陽、金木水火土、氣等等。
  • 中國強起來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
    我們用好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思想武器,我們的事業就能夠興旺發達;我們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事業就可能遭遇曲折,甚至可能走上歪路邪路。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握當代中國現實,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我們事業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趙光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探索現代科學的哲學問題,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60年來,趙光武矢志不渝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他是當代中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行了撥亂反正的工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也逐漸走向正確的道路。在這一歷史轉折時期,趙光武同志積極投身到教學第一線,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學的講堂上,趙光武教授的哲學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
  • 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與韓愈、李翱的唯物主義思想
    在科學技術,特別是天文學方面成就的推動下,唐代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有了重大發展。呂オ、李華、盧藏用、李筌、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對此做出了貢獻,其中以柳宗元、劉禹錫的貢獻最為突出。呂オ(600~665年),唐初著名學者,貞觀時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等職。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因此,我們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21日,以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教授的新書《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發布為契機,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
  •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年會聚焦「歷史大變局:非常規形勢中的...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重慶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洪教授,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迎春教授分別主持了大會主旨報告和主題發言。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楊生平教授作了「以歷史規律性與選擇性統一思想把握歷史發展大局」的主題發言。他從對歷史規律性與選擇性的深化理解和對大變局的闡釋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強調要堅持正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要正確處理好全球關係與國際關係以及國際國內兩個大局。
  • 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
    而今天我們在這裡就唯物主義進行深入學習。即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區分標準是什麼?區分標準是對於物質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的不同。在整個唯物主義派別中,就三件事,大家形成了共識:物質具有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世界的本源。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化時代更為複雜難解的困境和難題,我們更需要深切緬懷恩格斯,充分認識恩格斯為創立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傳承他的革命遺志、光大他的偉大思想,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2019-05-2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桂琰 圖片出自《中國古代殘疾名人畫傳》 ■ 桂琰 我國自古就有扶弱濟殘的文化傳統,有關殘疾人保障方面的思想根基深厚且傳承不殆,隨著歷史推移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在歷朝歷代指導著殘疾人保障的相關實踐,發揮著能動作用。
  • 新書推介:《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圍繞歷史-自由問題思考結晶的歷史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標誌。本書基於思想比較的方法、文本解讀的視角以及歷史生成的維度,從多重視閾詮釋與再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與邏輯。
  • 新書評介: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劉卓紅等撰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新》(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呈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 歷史唯物主義讓人看得真看得遠
    恩格斯總結馬克思一生偉大貢獻時所說的兩個發現,其中一個就是唯物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揭示,放射出真理的光輝,照耀著我們前行之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漫長而曲折。歷史唯物主義以強大的理論解釋力和現實穿透力,戰勝唯心史觀和各種錯誤思想,引領人類社會在歷史的時空隧道中尋找到正確方向。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
  • 為什麼人類發展選擇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什麼?
    在一定時期、一定人群選擇了認可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也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發展的解釋能更好地讓人信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理性思維的人也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認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比對人類的解釋更能讓人證實,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