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2020-11-23 公益時報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2019-05-2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桂琰

孫臏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殘疾人之一。圖片出自《中國古代殘疾名人畫傳》

■ 桂琰

我國自古就有扶弱濟殘的文化傳統,有關殘疾人保障方面的思想根基深厚且傳承不殆,隨著歷史推移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在歷朝歷代指導著殘疾人保障的相關實踐,發揮著能動作用。鑑於思想文化的傳承影響及受其制約的制度實踐所具有的因循慣性,本文對我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進行挖掘和梳理,探究其發展脈絡與主要內容,以期據史為鑑,去糟取精,助力於當前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殘疾人保障的思想淵源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包含殘疾人保障在內的社會保障思想源遠流長,內容異常豐富。特別是儒家、墨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民本與仁政思想、兼愛思想更是涵蓋了相應的殘疾人保障思想。

大同:大同思想是我國古代思想體系中一種重要的社會思想,也是人們所追求的終極社會理想。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儒家創始人孔子這樣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段話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的藍圖,也蘊含了現代社會保障的核心理念價值——公平、正義、共享,可說是我國社會保障思想的源頭。從總體上看,大同思想的理想主義成分太濃,但其提出的「矜、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的社會保障主張,卻對保障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弱勢群體深具指導意義。

民本與仁政:民本思想與仁政思想是我國古代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前者的基本目的在於立君為民,立君為天下,「政在養民」、「養民裕民」;後者則旨在以德服人施「王道」,以民為本,愛民重民。二者在基本政治立意上均體現出國家或政府對民眾的保障態度,在實踐中也都把尊生重養的民生問題作為踐行的底線和標準。正是在民本與仁政思想的指導下,歷代統治者才會提醒自己為了維護政權注意關心人間疾苦,賑濟貧困弱勢階層並扶助缺乏生活能力的民眾。在中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統治者對包括殘疾者在內的弱勢群體施以援助,其思想根源莫不在於受民本思想與仁政思想的影響。

兼愛:兼愛是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愛為其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認為當時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於人們不能兼愛。他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愛有差等」的觀點。他提出「兼相愛,交相利」,把兼愛與實現人們物質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聯繫,他希望通過提倡兼愛來解決社會矛盾,並要求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而統治者應對百姓

「飢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埋葬之」(《墨子·兼愛下》)。雖然墨家兼愛思想在秦漢以後漸漸式微,其本身也存在矛盾和理想成分,但仍舊深刻地反映出了社會保障的本質屬性——互愛互助。這種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古代社會保障實踐,促進了政府與民間對殘疾人等社會困難群體的救助和關懷

綜上,大同思想、民本與仁政思想、兼愛思想雖然不是殘疾人保障思想的直接淵源,但確實是包括殘疾人保障在內的整個社會保障思想的直接淵源。時至今天,建設包括殘疾人群體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依然可以從大同思想、民本與仁政思想、兼愛思想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如果說前述思想只是為歷史上的殘疾人保障活動提供了思想背景,那麼,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殘疾人保障實踐又確實形成了相應的學說,這種學說既是相關實踐活動的總結,也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相關統治者採取措施的具體體現,值得今人重視。這方面主要有養恤、優撫、賑濟與蠲免等思想或主張,而歷史上的宗法思想與互助思想亦對殘疾人影響深遠。

養恤:養恤主要指在國家或政府的主導下,對包括殘疾人、災民、流民、貧民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給予醫藥和食品等物質幫助,並且加以安置的思想。我國歷史上針對殘疾人的恤養方式主要有施粥、施藥、發放寒衣以及居養等,其中各種物質救助一般是臨時性政府行為,居養則是政府安置殘疾人的主要方式。養恤思想在我國歷史上可追溯至《周禮》,《周禮》有雲「疾醫,凡民有疾病者分治之;司救,凡有天患民病,則以王命施惠」。可以看出,養恤從發生之始就是國家責任。《周禮·地官·司徒》提出「保息六政」,即「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此說與西周「尚德保民」思想一脈相承。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管子》從民本出發,提出了「興德六策」(《管子·五輔》)和「九惠之教」(《管子·入國》)。「興德六策」中「匡其急」包括「養長老,慈孤幼,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其中「問疾病」與「九惠之教」的「養疾」、「問疾」主張均是針對帶病有殘之人提出的。同時,管子還提出國家應該設置專門的「掌疾」之官,認為凡是不能依靠自身力量生存的殘疾人,都應該被安排在「疾館」中,由國家供給衣食,直至終老。這一國家收養的思想也代表了當時各家思想家針對殘疾人的普遍主張。

養恤一說在《呂氏春秋》中也有所涉及,其中提出依據季節進行賑濟和安撫的思想,比以前臨時性、局部性的賑恤說有所進步,雖然存在許多理想成分和迷信成分,但部分被統治者採納後仍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生存起到了保障作用。受養恤思想影響,漢代已有相對固定的政府機構收養並照料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保證其生存並施以醫療措施。南朝時期出現了固定收容殘疾人的機構。至唐宋養恤思想不斷完善和系統,對物質供給與實施居養的具體事項與運作方式給予了詳盡闡釋。唐朝有「悲田養病坊」實施救助,宋代更是集前代之大成,設立了多種形式的殘疾人居養機構,如安濟坊、居養院、福田院和慈幼局等。清代養恤思想突破傳統,取得很大進步。思想家們開始意識到變殘疾人被動為主動,不但要對其進行救濟和收養,給予物質與人力幫助,還要教其生產勞動,幫助其自食其力。

優撫:優撫是國家針對軍人這一特殊群體實行政策上、物質上的優待和撫恤。由於戰爭必然產生軍人傷亡,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軍隊並穩定社會,都很重視對軍隊中傷殘者與死亡者的處理以及對其家屬的安置。我國的優撫思想源遠流長,幾乎與人類早期軍事衝突同時出現,且歷代都對戰爭傷亡者採取了特別的處置措施。對於傷殘者本人,給予醫療、養老和物質幫助,授予獎勵和榮譽稱號;傷殘或死亡將士家屬,可以享受稅收和徭役優惠,獲得撫恤金、食物等物質賞賜。

在西周時期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就出現過有關傷殘士兵優撫的記載,宮廷中也有專門醫治傷殘將士的醫療人員。春秋戰國時期徵戰頻繁,各諸侯國積極加強軍事力量,重視傷殘將士的優撫工作,優撫內容更加多樣化,我國古代的優待撫恤思想也在此時基本形成。這一時期的優撫思想不僅針對傷殘將士,還包括對其家屬的保障;同時並不僅止於物質獎勵與幫助,還提出醫療康復和政策優惠。漢代優待撫恤思想已經日漸成熟和系統。對傷殘將士生活的保障由原來的幾人幾戶共同負擔勞作發展到賞賜田地,救死扶傷,減免賦稅與徭役,以及對其家屬予以優待等。唐朝是我國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時期,此時已經建立起較完善的優待撫恤制度,並有著極為豐富的優恤思想。不但規定了醫療傷殘和歸鄉後賦稅減免的各項事宜,還提出對傷殘將士醫療失職者給以懲處的規定。宋至明的撫恤思想承接前代基礎,更為具體和詳細。清朝入關前已經制定了八旗的撫恤定例,如分丁分地、發給糧餉和免除徭役等優惠措施。掌政後,對八旗和綠營的撫恤更作了系統的法律規定。

賑濟與蠲免:自古殘疾就常常與貧困同時出現,由於生理和功能原因,殘疾人往往不能正常勞作以維持生活。在陷入貧困不能自拔時,賑濟就給殘疾人提供了生存救助與保障。與「入」相對應的是「出」,政府在給予殘疾人物質幫助的同時,也經常採取政策傾斜,在我國古代賦稅徭役沉重的背景下,對殘疾人的稅役予以蠲免。

賑濟指用實物(主要是糧食和衣服布帛)和貨幣救濟遭受災害的百姓和生活極端困難無以生存的人們,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對缺乏生存能力的殘疾人無疑是一種福音。賑濟作為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救荒思想,一開始只適用於災年的救濟,後來演變為每年青黃不接之時開倉賑濟,再後來又逐漸加入以工代賑的思想,形成賑物、賑款、工賑三大方略。宋代《救荒活民書》作者定義賑濟「用義倉米施及老、幼、殘疾、孤、貧等人,米不足,或散錢與之,即用庫銀糴豆、麥、菽、粟之類,亦可」(《康濟錄》)。可見賑濟主要是採取發放物質的形式,具有臨時性和不確定性,對殘疾人的保障僅限於特殊時期的生存救濟。

蠲免指對災民和其他貧困人口減免賦稅和徭役的思想。由於中國古代災害頻繁,農業社會又靠天吃飯,自然災害極大地影響了糧食生產,加劇人民的生活困苦。遭災之年減免賦稅與徭役就是統治者的權宜之計。對殘疾人來說,蠲免主要體現在減、緩和免。蠲免發源於西周,《尚書·大誥》有言:「民若有疾,宗曷敢不於前寧人,受休畢。」周禮中記載的「寬疾」,其實就是對殘疾人放寬或減免稅賦徭役。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加之社會動亂,各諸侯國為保國家穩定紛紛採取對策,蠲免思想盛行。《管子》就主張對鰥寡孤獨疾病者加以調查,並在政策上予以照顧。漢後歷代思想家均根據時代需要對蠲免進行過改造和充實,宋朝出現了系統闡述。由蠲免定義可見,殘疾人是這一思想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可以得到持續且固定的政策傾斜和保障,由此減輕生存負擔,維持生活。

(據《殘疾人研究》2012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張海迪:用福利制度保障殘疾人過上更好生活
    編者按:全國政協22日下午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殘疾人權益保障」協商議政、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在座談會上發言。作為殘疾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同情關懷他們,千方百計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使他們能夠康復,接受教育,有就業的機會,擺脫貧困,減輕家庭生活負擔和精神壓力,享受高質量的生命和人的尊嚴。殘疾人的生存與發展是不可輕視的社會問題,殘疾人事業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事業,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貧困是現階段殘疾人最大的困難。保障殘疾人的權益,目前最緊迫的是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導言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中華早期文明的瑰麗結晶,是華夏先民偉大的創造,它既是古代的王權之物,又是最高品格的古代藝術品。青銅禮器的生產製作是整個青銅時代的工業核心,有一套複雜的系統流程,後人通過對青銅器上留存的鑄造痕跡的分析,可以反推出古代青銅器的生產流程和鑄造工藝,總結其中蘊含的工藝思想,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呈穩步上升態勢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0)》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 (李京澤)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日聯合發布《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0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古人認識到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存在著差異,西方人認識到了「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對立,古人通過「天人合一」,「物我齊一」的論述解釋了「對立的統一性」。既然是對立的,那麼是物決定了我?
  • 2020年版中國殘疾人車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產    二、世界殘疾人規模業    三、世界殘疾人保障事業成果調    四、國外殘疾人駕車嚴格的考試制度和停車優惠政策研  第二節 2020年世界殘疾人專用車產業運行透析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8    二、《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中    三、殘疾人專用機動車運營管理國    四、殘疾人機動輪椅車燃油補貼政策產
  • 以首善標準推動殘疾人事業融合發展 首都殘疾人幸福感、獲得感不斷...
    原標題:以首善標準推動殘疾人事業融合發展 首都殘疾人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殘疾人事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殘疾人事業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在「平等、融合、共享、陽光」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堅持以首善標準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圓滿完成。
  • 古代中國與古希臘的研究思想比較
    本文主要內容出自勞埃德的著作《古代世界的現代思考》,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看~勞埃德在他的書中他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與我國西漢時期的雜家作品《淮南子》為例,對古代中國語古希臘的研究思想做了對比。我們可以來看一看古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對同一個世界所產生的不同的看法。1、對世界構成的看法亞里斯多德:月下區(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一切事物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月上區(指除地球外的天體,如金星、木星、太陽等)由特殊且高貴的元素——以太構成,他還認為地球應該是球形的。
  • 中國殘疾人雜誌社
    《中國殘疾人》創刊於1989年1月,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是以弘揚人道主義、 為 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服務為宗旨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月刊,也是中殘聯的會刊。該刊的 主要內容包括透視有關殘疾人的社會問題,介紹國家和政府部門有關法規和政策;記錄殘疾 人事業發展歷程,指導基層殘聯工作;介紹海外殘疾人事業和殘疾人生活;為殘疾人提供康 復、教育、就業、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務;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並為殘疾人文學創作提 供園地。《三月風》簡介 三月風》雜誌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文化綜合性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 中國現有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1800多萬
    中國日報網消息:目前,我國處於就業年齡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有1800多萬人。他們大多依靠親屬供養,長期需要專人照料,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參與社會生活等基本需求難以得到保障。很多殘疾人家庭生活困難。記者是從22日在京正式啟動實施的「陽光家園計劃」——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託養服務項目上獲此消息的。
  • 棗莊發布新政,將貧困精神和智力殘疾人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
    貧困精神和智力殘疾人及其家庭是社會特殊的弱勢群體,也是脫貧攻堅中需要兜底保障的困難對象。加強肇事肇禍精神障礙患者和智力殘疾人的生活救助,是廣大貧困精神和智力殘疾人及其家庭精準脫貧的現實需要和迫切願望,對於維護社會穩定,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 2020-2026年中國殘疾人車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產    二、世界殘疾人規模業    三、世界殘疾人保障事業成果調    四、國外殘疾人駕車嚴格的考試制度和停車優惠政策研  第二節 2020年世界殘疾人專用車產業運行透析    四、截肢病人規模及比重6  第二節 2020年中國殘疾人專用車產業政策環境分析6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8    二、《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
  • 冰雪+ 中國首個殘疾人冰上運動比賽訓練館完工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記者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國家殘疾人冰上運動比賽訓練館於11月17日完工。這也是全國首個殘疾人冰上項目訓練專業場館。中國首個殘疾人冰上訓練館國家殘疾人冰上運動比賽訓練館位於順義後沙峪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園區內。
  • 中國殘疾人雜誌社2021-2022年《中國殘疾人》《三月風》印刷採購...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殘疾人雜誌社2021-2022年《中國殘疾人》《三月風》印刷採購項目 品目 服務/商務服務/印刷和出版服務/印刷服務/其他印刷服務 採購單位 中國殘疾人雜誌社 行政區域 市轄區 公告時間 2020年11月11日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今天,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殘疾人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殘疾人收入水平較快增長,受教育程度穩步提高,康復服務不斷拓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顯著改善。但是,目前我國8500萬殘疾人中還有1230多萬農村殘疾人尚未脫貧,260萬城鎮殘疾人生活十分困難,城鄉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還比較大。
  • 張海迪:望社會福利制度能讓殘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海迪:我希望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能讓殘疾人和全體人民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國有8300多萬殘疾人,涉及2.6億家庭人口,這是一個數字龐大的弱勢群體,讓這麼多殘疾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董雅華 趙成林:區塊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力探析
    [12]這一戰略部署,為建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的強信任環境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運行,區塊鏈的安全性與可信任性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制度的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撐。區塊鏈結合安全多方計算,可以保證數據共享的同時安全性問題得到改善。[13]分布式存儲的架構使區塊中存儲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變得更加安全。當區塊鏈中個別區塊受損,分布在其他區塊中的同質信息不受影響。
  • 差異化養老:基於我國老年殘疾人異質性特點分析
    ,在《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和《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實施期間,學術界對殘疾人事業和保障研究熱情高漲,研究成果卓著。殘疾人的養老問題一直被忽視,成了「三不管」的邊緣地帶。理論界的相關學術研究非常缺乏,更談不上系統的政策思考。有學者推算,我國目前老年殘疾人已超過5000萬,佔全國總人口數達3.6%。[1]中國老齡化速度之快、失能化比例之高,老年殘疾人規模之大及其老年生活保障之欠缺都使老年殘疾人的養老問題研究必要而迫切。
  • 河北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為持續推進新時代殘疾人工作,讓廣大殘疾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年2月,河北省在全國首次出臺綜合性政策措施。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殘疾人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殘疾人就業創業、康復、教育、脫貧奔小康、生活保障、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殘疾預防等方面,提出了惠及全省520萬殘疾人的工作意見。
  • 國際殘疾人日丨關愛殘疾人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就此,省殘聯積極推進貧困殘疾人服務工程,為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幫助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截至8月底,全省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已完成1.8萬餘戶。邊調研邊梳理邊整改,以能否解決問題來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 一二級殘疾人2019年才能享受的8個好政策
    國家層面   1、《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養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單獨立戶的,按規定納入低保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