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內容出自勞埃德的著作《古代世界的現代思考》,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看~
勞埃德在他的書中他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與我國西漢時期的雜家作品《淮南子》為例,對古代中國語古希臘的研究思想做了對比。我們可以來看一看古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對同一個世界所產生的不同的看法。
1、對世界構成的看法
亞里斯多德:月下區(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一切事物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月上區(指除地球外的天體,如金星、木星、太陽等)由特殊且高貴的元素——以太構成,他還認為地球應該是球形的。
《淮南子》:地球是平坦的,所謂「天圓地方」。我們對事物中包含的五行屬性更為關注,對它們的相剋相生更加關心,而並非構成其的物理元素。
2、對動物植物分類的看法
亞里斯多德:關注一個確定的、永恆的世界中居住著各種動物植物,並為之命名,描述它們。亞里斯多德關注動物的實體屬性。
《淮南子》:關注每一種所處理的主要動物植物類別的由來,並在總體上對它們的轉化和變形更有興趣。如鯉魚化為龍等等。
3、對世間萬物本質的思考
亞里斯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有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這四種原因。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這些原因,甚至可以構建出一個體系。
《淮南子》:關注過程和狀態。抓住了對事物之間聯繫的把握和認識,總會使用「所以」或者「故」這樣的詞彙,解釋它們變化和形成的原因。
4、對世間萬物追求的看法
亞里斯多德:認為世間萬物有自己的潛能來到達不同程度的「善」(即目的因),並憑藉這種潛能為事物分級,如人類便是夾在神和動物之間的等級。
《淮南子》:不去劃分事物等級,而是描述世間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與互相關係。
勞埃德認為這樣的差異來源於中國和古希臘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從而對同一個世界的解讀角度不同,進而產生出了不同的結果。但這樣的比較並非為了說明孰對孰錯,而是要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