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環境與之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全世界文明的發展早期階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類型,但令人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先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而地理環境在先秦中國以及古希臘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
古代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山多地少。希臘半島得天獨厚,被地中海和愛琴海以及愛奧尼亞海擁入懷中,形成了三面環海之勢,且海岸線曲折悠長的地緣之利,形成了許多優良港灣。在愛琴海上,島嶼點綴著散布在各個地區,之間相隔大都不遠。希臘半島及其海域是歐亞大陸板塊以及非洲板塊擠壓之處,因此該地群山連綿不斷,如同屏障一般將半島分成了北中南三大部分。
希臘半島土壤貧瘠,耕地匱乏。據史料預計,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比較稀少,而且產量也不高。此外,希臘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古希臘地區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多雨,這使得它既沒有歐洲大陸的嚴寒,也沒有非洲盛夏時的酷熱。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塑造了其獨特的文明,
二、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對其文明的影響
靠海的希臘人並沒有浪費如此便捷的條件,他們以大海為通途,成為了一個海洋民族,因為土地的匱乏以及耕地,資源的狀況,決定了他們的文明裡都具有外擴性,憑藉著海洋優勢從事海上貿易往來以及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公元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大移民時期,數以千計的殖民地遍布了整個地中海沿岸,構成了繁榮的古希臘世界。
在貿易中的平等交換原則,培育了希臘人民主自由思想的形成,紮根於希臘人心中的自由意識與希臘所處的海洋環境不無關係;經常性的商品交換,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為他們自身獨特的文明打開了眼界。在與大海的搏鬥中,大海也賦予了希臘人銳意進取,迎難而上,敢於反抗命運的精神。
在古希臘的土地上,古希臘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並成為為近代西方文明的搖籃。而這一切,都與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古希臘的文化就在於海洋的搏鬥中逐步走向成熟,造就了帶有強烈海洋色彩的文化。
三、先秦中國的地理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大約六千年前,中華文明形成於黃河中遊地區和長江流域,先秦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大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三,地勢西高東低。肥沃的黃土以及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河,是先秦中國歷史和文化起源的一個重要基礎。
中國有極為廣闊的疆土,內部平原廣闊,黃河長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屏障可以阻礙。同時中國也有著較隔離的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北橫臥著一望無際的沙漠,西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內部開闊,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給予了我國無法突破的農業限制。
先秦中國的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大,屬於大陸季風氣候,雨量由東南到西北遞減,河流大多數由北向南或由西向東注入到大海。
四.、先秦中國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1、面積廣闊的疆土
面積廣闊的疆土,為先秦時期的各個部落/政權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場所,後來經過不斷地融合與兼併,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這種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高度一統的狀況,形成了中華民族較穩定的心態以及中華文化強大的融合力。
2、較隔離的環境
這種半隔絕的狀態,使得先秦時期的中國沒有類似於古希臘的外擴性,沒有向外擴展的野心。使得國人有一種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華文化大體是獨立自主,鮮少有外來文化成分。即使有,也能很好的融合兼併,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穩定且自信。
3、先秦時期的氣候,農耕
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是氣候溼潤,雨量適宜,森林分布不平均,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質較松,適合旱作物(小米)的生長,由於旱作農物較簡單,勞動也較少,也使人口增長較快。因為黃河流域成為了先秦時期中國經濟的中心地區
而長江流域則處在沼澤遍地的環境下,多雨水潮溼的氣候和茂密的森林,滋長了威脅人類生存的疾病,使得人的平均壽命短,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了南長北短的作物生長期,這些條件對農民的耕作發生了吸引,所以形成了人口南遷,文化也南移的現象。
4、先秦時期的中國人口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中國史稿》估計,在先秦時期人口有約近5000萬,人口眾多而耕地面積自然遠遠不足。農民只能在狹小的土地上耕作,對土地物盡其用。當時的耕作工具比較落後,耕作方式也是採取較遲慢的刀耕火種。但是在這種條件下,農民們雖然辛苦但也只能勉強餬口。這便養成了中華文化居安、保守、安土重遷的文化形態。這種對土地的眷戀,也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五、先秦中國與古希臘地理環境下的文明比較
1、政治
中國疆域完整,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毗鄰,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隔斷,決定了無論是在經濟、文化方面都比古希臘要易於統一,但是也因為這個原因,註定了後世建立在這片土地的政權不會長久,因為他們需要數目龐大的人員去管理,根本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所以這種地理環境也使得古代中國政權處在一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而古希臘山海隔斷的地理環境與先秦中國等國家或地區截然不同。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們獨特的文明,也註定了它們無法成就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卻建立了城邦,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過渡到了民主政治。而在農民視土地為生命的古代中國,想要實現類似古希臘這種政治體系,是不可能的。
2、農業與商業
由於古代中國特殊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以農業立國的文化淵源,在這種小農社會,農業生產以及土地成為了人們生活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決定了人必須安心於農業,形成了中國文化保守,喜靜的形態。由於農業與土地是相束縛的,也形成了「重農抑商」 的思想和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家族的概念。
古希臘土地資源匱乏,不適合農耕,即使有農耕,生產量也極少。因此古希臘不可能出現先秦時期中國的農業文明,在這種地理條件下,若當地人民不出海,則無法生存下去。古希臘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被地中海環抱。地中海四通八達,交流起來十分方便,可以進行海貿,所以古希臘的商業也就相對來說發達了。古希臘的這種地理環境,使得古希臘沒有成為古中國一樣的農業民族,而成為了海洋民族。
3、人文
由於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居安,不思流動,故土情懷重,使得古中國形成大家族式的靜態文化,這一種文化正是對先秦時期中國地理環境的一種最優選擇。否則,難以形成古中國燦爛輝煌,穩定綿延的文明形態。
在古希臘,它們的商業和遊牧業相比較他們弱小可憐的農業要更為發達,流動性更大,更加開放的,並且它們面對著大海,大海賦予了古希臘人更多的挑戰。這樣使得它們必須向開放性的文化發展,也造成了古希臘人性格中的堅忍。同時古希臘文化在兼收東方民族文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形態。
六:總結
形成兩種文明的如此巨大的差異,根本原因在於這兩種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存在巨大的差異。
文化是人類不斷探索和創造以及多重因素影響下產生的文明成果。而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表現得尤為明顯,直接影響著經濟、文化、政治等領域的形成和發展,地理環境作為文明產生的自然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明的發展方向,也決定著文化的特點,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
每一種不同的文明除了受世界文化的影響外,也離不開本土的直接影響,地理環境在當地人類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思維方式以及認識,限制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從而導致了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必然帶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2、郭沫若《中國史稿》
3、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