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海岸線影響下,中華文明為何沒有演變為海洋文明

2020-12-04 汽車起始站

對於華夏文明來說,一直都是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的,也就是農業文明,這是前面發展而來的一個共同認知。可是論海岸線的長度,我過的海岸線從未輸過任何一個國家。可是為何中國沒有像古希臘那樣發展為一個海洋文明的發大國呢。而且對於海洋的開發,中國其實並不晚,相反開發規模也是數一數二的

可是都是哪些原因最終導致了中國最終演變為了農耕文明。文化的發展一直都沒有脫離農業的發展,這與海洋文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比於海洋文明,農耕文明的發展更為穩定。中國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集中於黃河中下遊,尤其是黃河流經今天的黃土高原之後,在關中地區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創造了良好的的生活環境。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政治文化發展,我們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文明的影響與發展呈現出自西向東的特點。在最初的政治文化發展中並非由北向南,而是由西向東。

商王朝末年的時候,商紂王暴虐,四方諸侯開始不再信服紂王,而在岐山一代崛起的周族,聯合了各地的諸侯與商王朝展開了決戰。最終在朝歌城外的牧野,雙方展開了決戰,商王朝的軍隊潰敗嚴重,紂王於朝歌城中自焚而亡。自此,商朝滅亡,周王朝建立。

而在先秦時期,居於關中之地的秦國,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憑藉一國之力,和東方六國相抗衡,最終殲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在之後的唐王朝也是依託關中之地,統一天下,完成了大業。

通過這些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以內陸向沿海地區的統一近乎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方式。這也就使得歷代的封建王朝其所在意的一直都是中原地區例如對關中的經營。帶宋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一直都是在北方的關中一代,甚至說關中一代都不應該稱之為北方。

這就使得歷代統治者根本沒有心思去經營海洋,這也就使得在那個時期對海洋主權的重視非常薄弱。例如對臺灣島的初次聯繫,都是在三國時期。等到專門設立機構進行管理已經到了元代時期所設立的澎湖巡檢司。這種對海洋的忽視以及開發使得中國想要形成海洋文明非常困難。

而且海洋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資源,希臘之所以大力開發海洋就是因為希臘地域狹小,人口卻眾多,土地資源所產根本無法滿足。因此希臘只得選擇向海洋地區進發,從海洋之中尋求發展。

這也是希臘人的無奈之處,單純的希臘本土資源根本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再加上希臘特殊的城邦政治,使得希臘僅有的資源也不到合理的開發利用,經常都在戰爭之中浪費了。城邦之間的戰爭,使得希臘的資源所剩無幾。唯有向海洋進發

再來看看中國,之所以不發現海洋,最大的原因就是資源充足,不論是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還是森林資源,再到各種飛禽走獸,金銀礦石。中國的優勢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地大物博。在這種情況之下,內陸上的資源完全就可以供得上中原政權的發展需求,又何必再去未知的海洋尋求資源。

這也是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別之一,尤其是資源,海洋文明的很大原因是由於資源的缺乏。當然同時也不能忽略希臘國家人民的求知慾望和對海洋的嚮往。與中國古代百姓的中正平和不同,希臘海洋文明下的人民更加具有探險精神。

總結:其實這樣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形成,無外乎就是資源的爭奪問題。中國地大物博,尤其是對南方地區的開發,知道宋代之後才有所氣色,在這之前單單依靠黃河流域一代的資源開發,便孕育了無比繁華自己絢爛的文明文化。中華文化的敦厚自己中庸平和其實就是農耕文明的最好展現。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亦是深厚的農耕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

相關焦點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希臘半島無大河,因此水源不充足,也沒有平原,土地不肥沃,另外,冬季潮溼多雨,夏季炎熱乾旱的地中海氣候也不適宜農作物穩定的收成,因此古希臘農業生產落後,無法形成農業文明。好在希臘三面環海,海岸線曲折漫長,海洋給了古希臘人廣闊的生存空間。
  • 全球化:文明的起源、衝突和演變(下)
    圖/上半部分為普華永道對2011-2050年美國、中國和印度GDP的預測(萬億美元);下半部分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2012-2050年美國、中國和印度GDP的預測。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華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湯因比直言不諱地預言: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開創新文明的是——中國,中華文明將一統世界。
  • 《海洋文明小史》:開啟跨越時空的海洋之旅 |書訊
    海洋是地球的溫室:地球生命在這裡誕生,也在這裡進化;海洋是城市文明的哺育者:9000 年前的傑裡科,4000 年前的孟菲斯都在海邊生長;海洋是人類歷史的戰場:亞克興海戰將地中海變成羅馬的內海,特拉法爾加海戰預示了拿破崙滑鐵盧的命運 …… 海洋是現代社會的支柱:海上貿易催生了近代金融業;超過 60% 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 150 千米的區域內 ……可以說,海洋的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族群身上,但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卻太少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如果從有文字可考的商代算起,中華文明三千多年的演變雖然歷經風雲變幻和朝代更替,仍然為我們留下一部主脈貫通的中國二十五史,其展現的中華文化核心內涵、敘事結構和基本話語始終未變,這一現象在人類文明史和政治史上絕無僅有。與其他古文明體系相比,中華文明有其特殊文化內涵和內在生命力。
  • 張維為:西方文明等於人類文明?有人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
    很多人把這歸咎於中國整體文明的落後和固步自封。胡適也有這種感想,他稱中華文明為「國故」,甚至把中西文化比喻為「父子關係」,在那個時代裡,像胡適這樣看待中華文明的人不計其數。這個問題的實質,就在於時代的陰雲下,讓中華兒女不由自主地自我懷疑,對中華文明的先進性產生了誤解,以為它是中國落後的根源。對彼時的人們來說,這個念頭尚可理解,那個年代的色彩便成了灰暗的陰影。
  • 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即使是這個時候的孔子的儒學,也是鮮活的個人修行與處事、治國之學,並不同於後世奉「三綱五常」為圭臬的僵化書齋學問,其對人性是一種滋潤,而不是限制。在歷史的後半段,一旦其掌握了一定的合理使用這種能量的能力,則產生了巨大的成果,以壓倒性優勢呈現在中華帝國這個曾經一度領先的文明面前,這才驚醒了清末民初的國人,在這樣的強刺激下才出現了中國的第二次文化高峰。對照本文開頭引用的《三體》中的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中華文明為什麼起源於黃河
    之前的文章《中國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講述了現代人的祖先是7萬年前非洲走出來的,那為什麼這些現代智人進入中國以後,為什麼在黃河流域最先產生了文明呢?首先我們要說明白,為什麼人類走出非洲幾萬年,為何只在最近幾千年,才開始產生文明呢?原因就是第四紀冰期於1.2萬年才開始消退。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僅剩中華文明?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問題所在!
    中華文明從前21世紀的夏朝到現在,中華文明沒有一次間斷,始終以中華文化為主,雖有少數時間被其他少數民族統治,但這些少數民族往往被先進的中華文化所同化,中華文化仍是中國的主體,延續至今。文化上在文化上,古埃及文明信仰以太陽神拉為首的古埃及神系,然而古埃及的這種文化信仰卻沒能影響到其後徵服他的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人,反而被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文化所同化。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城邦的屬性就是小國寡民與各自獨立,沒有融合一統的意識。公元前338年,巴爾幹各邦為馬其頓所敗,失去獨立地位。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6年,馬其頓被羅馬打敗。羅馬在這裡建立了馬其頓和阿卡亞行省,馬其頓治下的巴爾幹的政治文明也宣告結束。西方的羅馬文明屬於後來者,創建於公元前6世紀末,行共和、建帝國,存在了1000餘年。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亡。
  • 海洋文明為何是工商文明?歐洲文明轉型真的只在近400年中嗎?
    但是自進入近代以來,歐洲迅猛發展一舉超越了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成為世界第一大文明,並且毫無爭議。對與前期歐洲文明為何落後於東方各國文明?其中的因由又在何處呢?其實任何一個文明都存在自己的文明和社會轉型。東方的文明古國在古代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並轉型成功走上各自的文明演進。
  • 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
    海洋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很早就與人類發生了密切的關係,但人類突破大海隔離和束縛從而與大洋彼岸實現接觸聯繫和文化交流是經歷了相對漫長的歷史進程的。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人類這一走向海洋的歷史進程中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華先民在石器時代就開始在大河流域(長江和黃河流域)、渤海、黃海以及東南沿海區域進行生產和生活。
  • 地球海洋面積比大陸還大,為什麼海洋沒能誕生高級文明?
    引言:我們憧憬著海洋,同時也畏懼海洋。水能夠給予我們生命,但同時也能奪去性命。生活在地面數千年,人類憑藉著自身的能力,打造了自身的文化。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大海,腦海中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海洋的能力如此強大,為何沒有誕生高級文明?
  • 黑猩猩也會使用工具,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智慧文明?
    而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幸運兒」,在漫長演化進程中,在依賴得天獨厚溫床的孕育下,逐漸形成了簡單的生命體,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演化,形成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而我們人類又從生物世界中脫穎而出,形成了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智慧文明。人類智慧文明形成的歷史過程人類智慧文明的產生,離不開地球生命形態的漫長演化。
  • 以地理環境為角度,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差異
    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塑造了其獨特的文明,二、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對其文明的影響靠海的希臘人並沒有浪費如此便捷的條件,他們以大海為通途,成為了一個海洋民族,因為土地的匱乏以及耕地,資源的狀況,決定了他們的文明裡都具有外擴性,憑藉著海洋優勢從事海上貿易往來以及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公元
  • 地球真的存在史前文明嗎?考古學家:人類文明可能並非第一代文明
    人類一直想弄清楚這個謎團,不過由於生命誕生的歷史非常久遠,而且誕生過程非常複雜,人類至今無法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儘管如此人類還是使用達爾文創立的進化論強行對生命起源之謎進行解釋,進化論認為地球上全部生命都是由非生命物質演變過來的。
  •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我科學家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話題或許有了新答案。
  • 什麼是文明,這些中外大家各有看法,那具體到中華文明呢?
    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化我們對自己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文明的認識,但是,要全面認識我們這個文明,就必須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演進統一起來進行綜合的研究。筆者愈來愈強烈地感到,在對中國幾千年來經濟結構、經濟制度、政治結構、國家治理制度、社會結構、社會自我治理制度的研究中,簡單化、概念化、教條化傾向還很嚴重,所有這些領域,都有必要像對中華文化一樣,認真反思和總結,從概念梳理開始,在世界文明演變的總進程中做出新的理論概括。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如果黃河真的出自塔裡木河,那塔裡木河就成了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了,畢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古代中國文明,而塔裡木河則只是塔裡木盆地沙漠中的一條找不到海洋的,籍籍無名的內陸河。所以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那我國的黃河發源地在哪裡呢?首先一點,你知道是哪三江嗎?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總面積39.5萬平方公裡, 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5%。
  • 環翠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繪出千裏海岸線
    環翠區通過加強海域動態監管、實施沙灘海面長效管護、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等舉措,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千裏海岸線,一幅風景畫」的威海寫照添上靚麗色彩!資料圖環翠區海岸線長約42.9千米 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場。
  • 「天下山川,以此為最」:秦嶺對中華文明意味著什麼?
    恰恰是這一獨特構造,將中東部地區一分為二,北面是華北板塊,南面為揚子板塊,兩者間即秦嶺——大別構造帶,其猶如一副堅實的脊梁在廣袤無際的神州平原上傲然聳立,既界分了南北,又通連著南北。這副「中華脊梁」的形成,可溯源至8億年前漫長的造山運動,經歷了前寒武古老基底形成、古生代——中生代中三疊紀的褶皺造山及中新生代的陸內強烈造山作用三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