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夏文明來說,一直都是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的,也就是農業文明,這是前面發展而來的一個共同認知。可是論海岸線的長度,我過的海岸線從未輸過任何一個國家。可是為何中國沒有像古希臘那樣發展為一個海洋文明的發大國呢。而且對於海洋的開發,中國其實並不晚,相反開發規模也是數一數二的。
可是都是哪些原因最終導致了中國最終演變為了農耕文明呢。文化的發展一直都沒有脫離農業的發展,這與海洋文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比於海洋文明,農耕文明的發展更為穩定。中國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集中於黃河中下遊,尤其是黃河流經今天的黃土高原之後,在關中地區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創造了良好的的生活環境。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政治文化發展,我們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文明的影響與發展呈現出自西向東的特點。在最初的政治文化發展中並非由北向南,而是由西向東。
商王朝末年的時候,商紂王暴虐,四方諸侯開始不再信服紂王,而在岐山一代崛起的周族,聯合了各地的諸侯與商王朝展開了決戰。最終在朝歌城外的牧野,雙方展開了決戰,商王朝的軍隊潰敗嚴重,紂王於朝歌城中自焚而亡。自此,商朝滅亡,周王朝建立。
而在先秦時期,居於關中之地的秦國,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憑藉一國之力,和東方六國相抗衡,最終殲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在之後的唐王朝也是依託關中之地,統一天下,完成了大業。
通過這些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以內陸向沿海地區的統一近乎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方式。這也就使得歷代的封建王朝其所在意的一直都是中原地區例如對關中的經營。帶宋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一直都是在北方的關中一代,甚至說關中一代都不應該稱之為北方。
這就使得歷代統治者根本沒有心思去經營海洋,這也就使得在那個時期對海洋主權的重視非常薄弱。例如對臺灣島的初次聯繫,都是在三國時期。等到專門設立機構進行管理已經到了元代時期所設立的澎湖巡檢司。這種對海洋的忽視以及開發使得中國想要形成海洋文明非常困難。
而且海洋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資源,希臘之所以大力開發海洋就是因為希臘地域狹小,人口卻眾多,土地資源所產根本無法滿足。因此希臘只得選擇向海洋地區進發,從海洋之中尋求發展。
這也是希臘人的無奈之處,單純的希臘本土資源根本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再加上希臘特殊的城邦政治,使得希臘僅有的資源也不到合理的開發利用,經常都在戰爭之中浪費了。城邦之間的戰爭,使得希臘的資源所剩無幾。唯有向海洋進發。
再來看看中國,之所以不發現海洋,最大的原因就是資源充足,不論是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還是森林資源,再到各種飛禽走獸,金銀礦石。中國的優勢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地大物博。在這種情況之下,內陸上的資源完全就可以供得上中原政權的發展需求,又何必再去未知的海洋尋求資源。
這也是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別之一,尤其是資源,海洋文明的很大原因是由於資源的缺乏。當然同時也不能忽略希臘國家人民的求知慾望和對海洋的嚮往。與中國古代百姓的中正平和不同,希臘海洋文明下的人民更加具有探險精神。
總結:其實這樣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形成,無外乎就是資源的爭奪問題。中國地大物博,尤其是對南方地區的開發,知道宋代之後才有所氣色,在這之前單單依靠黃河流域一代的資源開發,便孕育了無比繁華自己絢爛的文明文化。中華文化的敦厚自己中庸平和其實就是農耕文明的最好展現。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亦是深厚的農耕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