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2020-11-24 中國西藏網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我科學家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話題或許有了新答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對外發布了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重要科研進展:經過八年艱辛探索,利用古DNA技術解析古代人類樣本的基因組,科研團隊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歷史面紗。相關成果已於5月1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這項成果對於探索中國史前人群的遷徙歷史、遺傳格局及內部融合過程,對於明確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

  古DNA技術揭秘中國南方大陸史前人群遺傳信息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學界對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所知甚少。

  「其實早在2014年,我們的科研團隊便已成功獲得北方山東和南方島嶼亮島的幾個關鍵樣本的基因組數據,並在東亞南北方古人群的遺傳特點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進展。」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說,但「亮島作為島嶼的特殊地理位置」這一細節卻始終讓她和團隊存疑:「亮島個體能否代表典型南方人群?他們與南方大陸人群是否存在巨大差異?」

  帶著這個問題,付巧妹帶領團隊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南方大陸樣品「攻堅戰」。

  「我國南方大陸炎熱潮溼的氣候對化石的保存非常不利。南方的樣本材料不僅稀少,微生物DNA汙染也比較嚴重,其中的人類DNA被高度甚至完全降解。」付巧妹說,原本要從年代久遠的人類骨骼遺骸中提取到內源DNA已是不易,而南方樣本更是讓相關實驗和研究難上加難。

  為此,付巧妹團隊與我國南方多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高校及考古機構共同合作,經過不斷努力和不懈探索,在古DNA技術方面取得突破,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可成功捕獲僅佔0.03%的人類核DNA。在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東亞古代人類樣本進行系列採樣後,付巧妹團隊最終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等地11個遺址25個距今9500年至4200年前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

  「這是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人群開展的時間跨度最大的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付巧妹說,「這些基因組信息將為大時空框架下研究東亞古人群,尤其是現代人的遷徙與演化歷史提供重要的遺傳學證據。」

  至少在8300年前,中國南北方人群已開始互動融合

  科研團隊發現,至少從9500年前起,沿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都攜有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個體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同時,至少從8400年前起,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島嶼人群就攜有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個體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且這兩種成分截然不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亞大陸南北方人群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和分化程度逐漸縮小。」付巧妹認為,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之間頻繁的人群遷移與混合。在她看來,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方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就已開始,且融合趨勢在4800年前進一步強化,直到今天仍在延續。

  研究數據進一步顯示,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的遷移和融合繼續對東亞人群產生影響。距今4800年至4200年前,南方以鎖港、溪頭村、曇石山等13個遺址個體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已與東亞北方沿海人群存在基因上的聯繫,並且這種聯繫是雙向的,證明南方人群遺傳成分也在向北影響。

  科研團隊認為,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以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為代表)和古南方人群成分(以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為代表),但古北方人群成分影響更為廣泛,而與福建奇和洞人相關的古南方人群成分在中國南方大陸大量下降。這一結果表明,人群的遷移,包括新石器時代南北方人群之間的互動融合,以及新石器時代以後黃河以北人群向南的大量遷移,基本構成了現今東亞南北方人群的基因組成。

  研究成果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證據

  付巧妹介紹,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就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

  通過分析基因組數據,科研團隊發現,中國南北方現今大部分省市的漢族人群所攜有東亞古北方人群成分,與古南方人群成分的混合比例基本相似。此外,中國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現今南島語系人群中佔主導地位,這也證明了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這些研究結果都為華夏民族的形成演化研究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付巧妹說。

  據她介紹,古南方人群成分雖然在現今東亞大陸人群中所佔比例較小,卻對其他地區的人群具有廣泛的影響。現代遺傳學和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的考古學材料雖已暗示了南島語系人群與東亞南方大陸人群之間的聯繫,但對其起源地卻一直沒有定論,而科研團隊則提供了較為確鑿的遺傳學證據。

  科研團隊認為,現今廣泛分布於臺灣海峽、東南亞和太平洋西南部島嶼的南島語系人群,與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南方沿海人群有著非常密切的遺傳聯繫。這表明最早的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且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通過古基因組數據明確中國8000多年前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

  這一發現也得到了審稿專家的高度評價:「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基因組數據,其代表的時間和區域是前所未有而又必不可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顯示,相較於現今生活在東亞北方和西部的人群(如達斡爾族人群)而言,福建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與東亞現今中部和南方人群(如漢族和傣族人群)之間存在更多的遺傳聯繫,且與臺灣島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強的遺傳聯繫,反映出現今族群之間的聯繫性。

  付巧妹表示,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揭開了人類演化史的冰山一角,呈現了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的歷史,有望補充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更深層的追問。「我們期待著為新一輪中國史前人群研究帶來新的解答。」付巧妹說。

  (光明日報北京5月20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1日 14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南極有巨大金字塔再添新證, 比埃及文明古老許多!
    南極有巨大金字塔再添新證,比埃及文明古老許多!神州日知 祗舍 比埃及文明還古老!南極出現巨大金字塔結構是外星人留下的遺蹟,還是瑪雅人留下的遺蹟?南極巨大金字塔一直以來就爭議很大。坐標:79°58'39.25"S81°57'32.21"W使用谷歌地球確實可以在南極洲找到這個新的、巨大的金字塔狀結構,如果獲得證實,這確實是一個古老的金字塔,便可證明有古老的文明曾經生活在這裡,在冰雪覆蓋下被用來保暖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她的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我們是誰?又從何而來?一直以來,人類起源之謎始終讓人充滿好奇,並為之探索不止。付巧妹相信,在時間長河裡,古DNA研究一定會體現出它本身的價值,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人類的路。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古DNA作為古代生物遺存留下的關鍵「語言」,對重新認識古人類、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具有重要價值。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夏代的開端定於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則將探索的腳步進一步上溯,試圖釐清中華文明進入「王國」階段前的進程。2016年,正式啟動於2002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結項。15年的研究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多年來累積的考古成果如何填補史前歷史年表的一個個空白?
  • 收藏中華文明!北大昌平新校區,將建個特別的「基因庫」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基因庫選址北大昌平新校區,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所以以下再針對性的說幾句。 其實如果你把中華文化看成一輛車的話,這車就是儒家文化。而他的輪子一個是道家的,一個是佛家的。這樣就好理解了,就是說每個普通中國人身上會有三重人格,儒釋道。奮鬥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失意時歸隱山林看雲捲雲舒,如果看破紅塵就皈依佛門,潛心修煉,普度眾生。
  • 海南史前文明再添新內涵
    陵水內角遺址出土的陶片經修復拼接成陶罐。走進位於此處的內角遺址,我們進一步發現,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在這裡的交匯,已經承襲了數千年。1月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考古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正在發掘中的陵水內角遺址,一探新石器時代海南先民的生活印記和繁盛的海南史前文明。
  •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搖籃不止黃河中原不是中心
    而最能集中代表中華文化的器物就是玉雕玉器了,它無疑是應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文明元素,至少有8000年了。中華文明發展中文字的出現,也不止於甲骨文,新的遺址發掘,已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文字。同屬中華文明體系的彝族文化,彝文的歷史有9000年。
  • 丙通沙治療的腎臟安全性再添新證!
    以SOF為基礎的治療方案(丙通沙、夏帆寧、沃士韋等)安全有效,已經使全球超過320萬C肝患者獲益[1]。 本屆歐洲肝病學會年會(EASL 2020)展示了SOF方案治療伴CKDC肝患者的腎臟安全性數據(摘要號FRI441)[2],為丙通沙治療伴任何程度的腎功能損害C肝患者再添新證!
  • 河北啟動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為東方人尋找故鄉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獲悉,河北省已啟動東方人類探源工程,旨在全面推進泥河灣遺址群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探索人類文明起源。  「位於河北陽原的泥河灣可能是除非洲之外另一個人類老家,人類早在200萬年前就棲息在亞洲」的考古觀點,對人類「非洲起源說」提出了挑戰。
  • 碳十四等測年法為古文明定「坐標」
    ……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是我國文明形成與初步發展的時期。在這3000多年裡,中華大地普遍經歷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複雜化社會到早期國家誕生,及初步發展。然而,近幾十年考古學研究表明,參與我國文明起源與初步發展的各區域古文化譜系龐雜,各文化間的互動關係十分複雜,僅依靠個別遺址零散的年代數據構建的大考古年代框架,不足以探明其間的細緻變化,也無法精準地描述各區域文化的發展脈絡。為各區域文化譜系確定精準細密的年代「坐標」,是探討各區域文化關係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前提。
  •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之三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 拙書稿《歷史的陰謀——從希臘出發追索西方虛構歷史》新四片段 之三 PART
  • 河北啟動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
    新華網石家莊6月8日電(記者白林)8日,河北省科技廳重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東方人類探源工程
  • 高黎貢山瀘水段物種分布再添「新成員」
    2020年7月24-30日,在西南林業大學李雙智老師的指導下,高黎貢山瀘水管護分局工作人員深入片馬、洛本卓、姚家坪、大南茂管護站等多個轄區進行為期一周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並採集到了兩種在高黎貢山瀘水段新分布的物種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優秀項目成果展推薦活動(七)
    2.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紅巖影像虛擬體驗該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2018年「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示範項目。「紅巖影像虛擬體驗」項目以紅色經典革命故事為背景、以神秘的渣滓洞白公館為環境意象、以追憶緬懷紅巖英烈為情感符號,通過高科技的手段打造國內首部VR情景體驗劇,為廣大遊客帶來一部創新性紅色文化視覺盛宴。
  • 中華郡遠古部落開業暨「文明破曉 中華立信」專家論壇圓滿成功
    2021年1月1日,新世紀的第三個十年破曉之日,中華郡遠古部落舉行了開業慶典活動,同時舉辦了「《文明破曉 中華立信》-於黃帝鑄鼎地、商鞅變法處,打造中華誠信文化源點的專家論壇活動」,一併取得了圓滿成功。此次論壇由《長安說》直播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參與此次討論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黃帝鑄鼎、商鞅變法、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國家政策等話題,從不同角度深入解讀了誠信文化為時代之需。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在《新書訪談錄》欄目第一期,我們選擇了2020年出版的三部新書。這三部著作的主題都是中華文明與中國歷史,三部著作都是知名學者撰寫的帶有普及性的「大家小書」,他們積極運用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描繪了中華文明的遼闊圖景。
  • 漫長的海岸線影響下,中華文明為何沒有演變為海洋文明
    對於華夏文明來說,一直都是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的,也就是農業文明,這是前面發展而來的一個共同認知。可是論海岸線的長度,我過的海岸線從未輸過任何一個國家。可是為何中國沒有像古希臘那樣發展為一個海洋文明的發大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