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2020-07-03 金臺資訊

人民網-人民日報

【現象】中國何時開始有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分?古人類的遷徙與擴散對今人產生了哪些影響?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

古DNA作為古代生物遺存留下的關鍵「語言」,對重新認識古人類、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具有重要價值。上世紀80年代,國外科學家開啟了該領域專業研究進程。此後,隨著古DNA提取及測序技術不斷完善,古DNA研究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中,對古人類基因組的解析陸續取得突破,為人類尋根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例如,2010年,科學家在對一段指骨化石進行DNA測序時,發現了早已滅絕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隨後有研究表明其基因傳遞給了部分現代人。這一成果再次刷新了學界對史前人類基因交流情況的認知。

古DNA技術仿佛一把鑰匙,開啟了窺探早期文明的大門。然而,想要完美提取所需樣本的DNA並不容易。古代樣本材料數量少、完整性差,其中含有的DNA分子由於存在時間久遠等客觀因素,極易發生降解、損壞和汙染。古DNA研究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每項激動人心的成果背後,都離不開科研人員常年積累的經驗和創新技術的智慧。

前沿科技在分子生物學、考古學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表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互補、深度融合,是探索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科發展的趨勢。在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僅將地層學、類型學等視作主要研究方法的考古學難以獲取更豐富的古代信息,僅掌握分子生物學技術也難以完全闡釋人類行為的深層動因。只有打破學科壁壘,將分子生物學、考古學、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匯融合,以實證取代推測,以多元取代單一,才能立體還原史前文明交流的壯闊圖景。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將55個中國北方古代人全基因組數據與考古學、語言學進行交叉性研究,證實中原地區人群的主體遺傳結構至少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奠定。這一研究既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也成為跨學科研究的生動實踐。

作為人類文明史拼圖中的珍貴碎片,古DNA肩負著再現古人類演化歷程的重擔,亦承載著推動疾病醫療研究、創新藥物研發等期待。通過分析古細菌、古病毒基因組,人類有望了解致病菌遺傳變異規律等信息,從而更好制定防治策略。隨著學科融合持續走向深入,技術手段日益精進,古DNA研究視野將更廣闊,關於文明起源的資料將更豐富,從而更好幫助人類認識歷史、走向未來。

相關焦點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5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7月,她又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她的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我們是誰?又從何而來?一直以來,人類起源之謎始終讓人充滿好奇,並為之探索不止。
  • 巴蜀古文明--「巫山人」
    經研究,人骨化石代表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直立人巫山亞種」,其生存年代距今200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乃至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它說明亞洲南部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中國雲、貴、川地區很可能是解開人類起源謎團最有希望的地方。        「巫山人」是四川盆地東緣早期人類化石,晚期人類化石則發現於四川盆地西部。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人類起源被發現,南極才是根本之地,海底下有一大片古文明挖不出
    有一派的科學家認為,目前的南極冰層下面仍有許多古文明在天災中被瞬間冰封住,而且並沒有隨著人類的開發而摧毀,只是被身埋於冰層底部。而他們認為近幾年國際保育組織一直封鎖住任何私人進入南極圈,都是為了避免有心人士進入,在人類的史前古文明被科學家研究出來之前,就把這些重要的歷史遺蹟給摧毀。
  • 古DNA技術揭秘中國人起源之謎
    當古DNA技術被引入人類學研究後,一系列新的成果逐漸揭開了中國人的起源之謎 撰文 | 大衛·賴克 翻譯 | 葉凱雄、胡正飛 在追問現代人的起源和遷徙路線時,向亞洲遷徙的這些分支一直保留著濃厚的神秘感,這不僅是因為相關的區域缺少研究數據,融合、擴散和再融合的現象也讓問題本身變得非常複雜,甚至呈現出了一些相互矛盾的信息。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裡大放異彩。
  • 藏在古DNA之中的人類遷徙軌跡
    鄭磊/文2009年之後,古人類全基因DNA的研究開始對考古、人類學甚至語言學一些習以為常的觀點提出挑戰。大衛·賴克教授是這個領域的開創者。他的《人類起源的故事》從古DNA視角,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各大洲人的祖先來自何方的清晰畫卷。我們由此可以了解不同族群之間如何融合、替代和擴張,以及人類大家庭的關係。《人類起源的故事》。
  •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 dna研究玩法攻略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
  • 《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介紹 dna研究玩法攻略分享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 在右一屏的樓梯拐角處橫躺著一臺DNA進化模組,通過它能夠讓你變得更醜!變醜的同時也變得更強了!
  • 「廣州科普遊VR全景展廳」解碼地球的起源與生命的歷程
    就能通過VR視角走進「金山地質博物館」揭開地球誕生的秘密,解碼生命進化的歷程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宇宙是從哪裡來的?今天我們用隕石標本來揭秘宇宙的起源。隕石的成因被認為是宇宙中的星體互相碰撞而爆炸,其爆炸之碎片飛入地球軌道而被地球引力所吸引,便朝著地球飛來;當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由於速度快及大氣層密度大所產生磨擦而燃燒,大多數碎片均燃燒殆盡,只見一道長長的光亮划過長空,被稱為「流星」。只有很少數的行星碎片因體積大而燃燒未盡,落到地面上,被稱為「隕石」。
  • 吉林大學新獲取55個古DNA
    日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銀秋教授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並於6月1日在科技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該研究是首次對中國北方的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率先行動」計劃
    ;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很清楚,「古生物學這個傳統學科,已經在交叉中衍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了,古脊椎所必須緊跟國際學術前沿,發展新的學科生長點,等它成熟了再布局就失去意義了。」2007年,《華夏地理》第一期雜誌上,周忠和發表了一篇《DNA解讀人類起源》的科普文章,帕博的故事已經讓他看到了古DNA研究的巨大潛力。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陳根:真菌和古菌,生命起源之爭
    文/陳根真核生物起源被稱為生物界僅次於生命起源的第二大謎團。他們據此將原核生物分為兩大類——真細菌和古細菌,並將真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生物各分為一個「域該研究團隊首先在線粒體和α-變形菌的蛋白序列中,使用多種「去除異質性位點」的預處理方法,通過進化分析檢驗該預處理步驟對物種進化關係的影響,系統性地證明了「去除異質性位點」方法在解答線粒體起源問題時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無法構建穩定的物種進化關係,導致假陽性結果。
  • 人類遠祖起源河南澠池!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澠池上河曙猿在動物進化史中所處梯級示意圖  ▌中國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與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國家文明的起源並列的重大考古學問題。  但是由於早期階段考古材料(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等)的稀缺,相關方面的研究進展較為緩慢。早在1998年初,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九五」攀登項目「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全面正式啟動,該項目試圖在我國境內尋找和發現早於200萬年的早期人類化石或文化遺物。如果成功,那將是對佔統治地位的非洲起源說的重大衝擊,有可能使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產生另一次飛躍。
  • 追溯人類真正的起源-超古代的外星文明?
    追溯人類真正的起源-我們是來自超古代的外星文明嗎?說起人類的起源,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在2013年6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的成果,他們在對一具最古老的靈長類動物化石做了長達10年的研究後,分析出它的一系列形態學特徵,從而證明: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
  • 全新古細菌或可揭示生命起源:科學家研究了12年
    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能第一次對活著的Loki進行了觀察和研究,這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藍色星球上找到我們的第一個祖先。生命之樹在其基礎上可以被分為三個領域。其中之一被細菌所佔——沒有細胞核或膜結合的細胞器的單細胞微生物,通過擺動稱為鞭毛的毛髮狀結構四處遊走。
  • 古DNA研究:亞洲和歐洲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其中,對距今約4萬年北京田園洞個體的古DNA研究表明,亞洲和歐洲的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最新發表古DNA研究綜述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歐亞大陸東部存在著許多古人群,有一些與現今人群沒有遺傳聯繫,而有一些與東亞人群相關,有些則給美洲土著人群貢獻了基因。而在全新世(1.17萬年以來),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遺傳組成出現很大改變,發生了多次大規模人群遷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