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DNA之中的人類遷徙軌跡

2021-01-19 和訊網

鄭磊/文

2009年之後,古人類全基因DNA的研究開始對考古、人類學甚至語言學一些習以為常的觀點提出挑戰。大衛·賴克教授是這個領域的開創者。他的《人類起源的故事》從古DNA視角,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各大洲人的祖先來自何方的清晰畫卷。我們由此可以了解不同族群之間如何融合、替代和擴張,以及人類大家庭的關係。

《人類起源的故事》。資料圖

2001年開始,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大幅快速下降,人們開始直接比較全基因組信息,重建每個人的成千上萬個遺傳路徑,發現從一個人的基因組裡,確實可以挖掘出眾多祖先的信息。每個人攜帶2個基因組,分別來自父、母親。通過計算這兩個基因組之間差異的密度,可以推斷在兩個基因組上不同位置的共同祖先存在的時間(李恆,Richard Durbin,2011),奠定了古DNA研究的理論基礎。

現代人類的擴張不早於5萬年前,大約4萬年前,世界上還生活著其他直立行走和具備一部分現代人能力的古老人類群體,但是現代人類最終淘汰了其他人類亞種。基因研究顯示,有些古人類亞種消失了,但其基因留下了痕跡。比如,歐洲最早的尼安德特人,由於種群偏小且發生了與差異較大的種群的混血,導致生育能力不斷下降,可能是其消失的部分原因。在非洲以外的人群的基因組中,來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佔1.5%-2.1%,東亞人比歐洲人多一些。

所有現代人都來自5萬年前開始的從非洲和中東向其他地域的遷徙,但是有可能與當地原有的族群有雜交。古DNA全基因組的一個重要成果是解釋了全球人類遷移的路徑。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我們知道人類至少有兩次走出非洲,第一次經過近東,去了歐洲、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分別形成了古歐洲人、古歐亞北部人和古東亞人。而當時生活在西伯利亞的古歐亞北部人曾經白令陸橋到了美洲,美洲原住民從古歐亞北部人那裡繼承了約1/3血統。非洲以外的人類基本都是大規模人群相互融合的結果。

在末次冰盛期(距今25000-19000年),冰川覆蓋了歐洲北部和中緯度地區,當地的原始人類跑到歐洲南部避難。14000年之前,地球氣候變暖,曾經延伸到地中海、位於尼斯附近的阿爾卑斯冰川牆融化了,於是歐洲東南部的人群和動植物又大量流入北方和西南方,橫掃歐洲大陸。在12000-11000年前,農業發祥於土耳其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採獵者開始馴化動植物。之後這些人群隨著農業文明一起,向四面八方擴散和融合。大約9000年前,農業開始擴散到希臘、印巴地區,並在歐洲擴散到了西班牙、不列顛、德國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馴化技術是重大技術發展,促成了人類的進一步大融合,縮小了當時歐亞大陸和非洲人群之間的基因差距。比如土耳其農民進入歐洲,以色列、約旦人進入非洲,一批人進入印度以及中亞大草原,通婚和建立以畜牧業為基礎的新經濟,促進了農業革命向世界各地蔓延。而5000年前,青銅時代的技術進步更加速了這個進程。現代歐洲人的歷史中發生了一次5000年前來自歐亞大草原的人類遷移帶來的融合,並促使了印歐語系的形成。

作者還指出16000多年前,北美洲被冰蓋覆蓋,而太平洋(601099,股吧)東岸沒有結冰,第一批亞洲人已經通過白令陸橋沿著海岸向美洲遷移了,成為第一批美洲人。大約13000年前,北美冰蓋中間形成了一條無冰走廊,出現了另一波南下的遷移。

在東亞,人類已經存在了170萬年以上,而且是大約9000年前的一個獨立於近東的農業發源地,而後在印度與近東起源的農業融合。東南亞和臺灣人的祖先來自長江流域某個祖先群體,但是漢族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東亞支系,漢族和藏族有很大一部分血統來自同一個黃河流域的祖先群體。這兩個分別位於黃河、長江流域的群體是不同的。在最近2000年裡,中國發生了史詩級人口遷移擴張和大規模混血事件,我們非常想了解東亞人的祖先群體之間的關係,末次冰期以後東亞人群的遷移歷史。中國現在已經成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古DNA實驗室,相信揭示答案的日子也不遠了。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發展。近年來,歐洲以及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相關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則所知甚少。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在現代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祖先經歷過怎樣的遷徙?  科學研究發現,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現代人祖先已擴散至整個歐亞大陸,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東至亞洲,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他們在歐亞版圖裡留下怎樣的活動軌跡?對現今人群又有著怎樣的遺傳影響呢?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在現代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祖先經歷過怎樣的遷徙?科學研究發現,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現代人祖先已擴散至整個歐亞大陸,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東至亞洲,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他們在歐亞版圖裡留下怎樣的活動軌跡?對現今人群又有著怎樣的遺傳影響呢?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
  • 中科院古脊椎所發布古DNA探源華夏族群重要成果 填補人類演化史中...
    該成果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歷史的面紗。那麼,中國南北方人群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北方人與南方人方言各異,外貌特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應《遺傳學與發育新見》(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請,參加世界人類遺傳起源演化系列專題報導,發表題為《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演化歷史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古人類的遷徙與擴散對今人產生了哪些影響?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 吉林大學新獲取55個古DNA
    論文第一完成單位為吉林大學,第一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寧超(目前為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吉林大學崔銀秋教授、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Johannes Krause教授,Martine Robbeets教授,以及韓國首爾大學的Choongwon Jeong助理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古DNA技術揭秘中國人起源之謎
    他們離開非洲,沿著印度洋沿岸向東遷徙,抵達如今的澳大利亞、紐幾內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安達曼群島等地,成為當地的原住民,然後逐漸向北遷徙。然而,當科學家引入古DNA研究後,「南方路線」假說被推翻,「東亞人」的演化故事也呈現出了另一番場景。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付巧妹相信,在時間長河裡,古DNA研究一定會體現出它本身的價值,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人類的路。「這個領域存在太多未知,而未知正是我們為之拼搏的動力。」付巧妹說。繼今年5月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基因交流與遷徙融合的研究成果發布後,7月1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又發布了她的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中國人從哪裡來,最新研究顯示人類可能穿越新疆沙漠遷徙到東亞
    然而,一項新研究表明,北亞地區是早期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在PLOS ONE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科學史研究所的科學家和中國北京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者認為,認為這個地區不光有人類生存,還是一個特別活躍的古人類傳播區域,是人類遷徙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通道。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古人類的遷徙與擴散對今人產生了哪些影響?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 古DNA研究:亞洲和歐洲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付巧妹研究組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史前現代人人群如何遷徙、交流和融合?歐亞大陸東部經歷了怎樣的現代人演化歷史?這些議題長期以來備受學界關注。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其中,對距今約4萬年北京田園洞個體的古DNA研究表明,亞洲和歐洲的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 T1a3從北高加索擴散遷徙的分析
    因為最早的T1a3樣本是北高加索的Ipatovo,Maykop文化的一個古DNA:T1a3-Y11151(確認)-Y8614(最大可能性推測)。先看一下Y8614的平行分支FGC37316,yfull和ftdna上都是伊拉克樣本,依據現有數據,判斷這一分支沒有加入北高加索群,而且從側面印證了古DNA是Y8614分支推斷的可靠性。
  • 古印歐人大遷徙:人類早期文明的衝擊、毀滅與新生
    4、大遷徙的主要路線哪裡有吃的,哪裡就能生存,古印歐人靠著先進的運輸工具,憑著他們靈敏的嗅覺,一步一步的向農業種植區遷徙、擴張。古印歐遷徙路線大致可以分為向南、向西和向東三大分支,又從三大分支裡面分出數個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遷徙。古印歐人遷徙路線圖向南又分為南和東南兩大的分支。
  • DNA述說首批加勒比居民的曲折故事
    他們對兩個相隔數千年的族群進行遺傳學分析,追溯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兩次主要遷徙潮,揭示了群島居民的流動狀況。Reich團隊還開發了一種新基因技術來估算過去的人口規模。結果顯示,當歐洲人抵達加勒比地區時,當地居民數量遠低於估計值。
  • RNA探針復活古DNA
    新方法為古人類及古生物研究打開一扇大門
  • 古DNA研究30年縱覽—新聞—科學網
    能隔離、測序和解釋被時間摧毀的古DNA鏈的技術革新帶來了這些飛躍。研究人員能從更古老、更腐朽的殘餘物裡找到DNA,以探索早已死去的人和其他生物的秘密。現在,古DNA能從專家的清潔室轉移到考古學家和人類遺傳學家的實驗室,在斑驢研究30年後,《自然》雜誌期待一窺該領域的未來。
  •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科研人員進行古代人類樣本採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付巧妹在古DNA超淨室工作。中國山東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圖文無關)  日前,甘肅竟然出現了1.1億年前的蜻蜓化石,這些化石的時間,或與恐龍是同一個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