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亞洲和歐洲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2020-07-20 中國新聞網
古DNA研究:亞洲和歐洲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歷史概要圖。付巧妹研究組 供圖

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歷史概要圖。付巧妹研究組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史前現代人人群如何遷徙、交流和融合?歐亞大陸東部經歷了怎樣的現代人演化歷史?這些議題長期以來備受學界關注。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其中,對距今約4萬年北京田園洞個體的古DNA研究表明,亞洲和歐洲的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最新發表古DNA研究綜述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歐亞大陸東部存在著許多古人群,有一些與現今人群沒有遺傳聯繫,而有一些與東亞人群相關,有些則給美洲土著人群貢獻了基因。而在全新世(1.17萬年以來),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遺傳組成出現很大改變,發生了多次大規模人群遷徙情況。

古DNA研究:亞洲和歐洲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歐亞大陸全新世與遺傳證據相關的主要人群遷徙情況。付巧妹研究組 供圖

付巧妹研究組介紹,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末次盛冰期(2.65萬-1.9萬年前)前,現代人已經到達了西伯利亞北緣、歐洲西緣和亞洲東緣。這一時期在歐亞大陸東部具有3個主要的現代人人群:

一是以來自於西伯利亞Ust』-Ishim個體(距今約4.5萬年)為代表的人群,這一人群沒有明顯給現生人群貢獻基因。

二是以北京田園洞個體(距今約4萬年)為代表的人群,相比於古代和當今的歐洲人,與古代和當今的東亞人及大多數東南亞人和美洲土著人關係更近,說明至少在4萬年前亞洲和歐洲的人群已經分離。

三是以來自於西伯利亞東北部的Yana個體(距今約3.16萬年)為代表的人群,擁有約71%與歐洲祖源相關成份,也具有約29%與東亞祖源相關成分,後期的Mal’ta個體(距今約2.4萬年)和Afontova Gora個體(距今約1.7萬年)為Yana相關人群的後代。

被稱為古北部西伯利亞相關祖源的成份曾廣泛分布在古西伯利亞人群中,在2.5萬年前左右,古北部西伯利亞相關祖源與東亞相關祖源人群共同影響美洲土著人群祖先的形成非常相關。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人也與古老型人類有過少量基因交流,其中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交流事件可以追溯到5萬-6萬年前,而僅有極少量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混入到了東亞現代人人群中。

此外,歐亞大陸東部人群在全新世發生的多次大規模人群遷徙中,有3次較大的南向基因影響:一是東亞南部人群中與東亞北方人群祖源相關成分的不斷增高;二是東亞人群相關祖源成分在東南亞人群中與基礎亞洲人群祖源相混合;三是東亞南部人群相關祖源成分隨著南島語系人群擴散到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島嶼上。

除南向的影響以外,東亞南部的人群同樣對東亞北方人群產生了基因影響,而且東亞北部人群也對古西伯利亞人群產生影響。

付巧妹研究組上述最新研究成果,近日應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遺傳學與發育新見》(《Current Opinion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請,參加世界人類遺傳起源演化系列專題報導,並發表題為「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演化歷史」的綜述論文,探討近年基於古DNA的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研究成果,總結人群遷徙與融合的大趨勢。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張明博士和付巧妹研究員共同完成的該綜述論文指出,古DNA技術給此前人類演化研究中的許多爭議性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目前已在歐亞大陸的材料上普遍開展起來。前些年有關歐亞大陸東部的研究稍顯滯後,近年來相關區域已發布多項研究成果。(完)

相關焦點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古基因組數據顯示,該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已經呈現亞洲人的遺傳特徵,但卻並沒有直接後代延續至今。雖然4萬年前的亞洲和歐洲人群已經分離,但有趣的是,地處東亞的田園洞人與遠在比利時3.5萬年前的古歐洲人(Goyet Q116-1個體)存在遺傳聯繫,他們體內都殘存著一種古老基因。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古基因組數據顯示,該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已經呈現亞洲人的遺傳特徵,但卻並沒有直接後代延續至今。雖然4萬年前的亞洲和歐洲人群已經分離,但有趣的是,地處東亞的田園洞人與遠在比利時3.5萬年前的古歐洲人(Goyet Q116-1個體)存在遺傳聯繫,他們體內都殘存著一種古老基因。
  • 1.4萬年前,歐洲人的眼睛和皮膚還是深色的
    之前並不是那麼清楚,但是通過古DNA,我們能夠抓取一些非常重要的片斷。比如,我們知道了4萬年到4.5萬年,曾經存在過還沒有成為歐洲人或者亞洲人的人群。此外,歐洲人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就是在3.7萬年前的歐洲人,到1.4萬年的歐洲人,在這整個時間段裡,整個人群並沒有受到外來人群的影響,更多的是內部人群相互融合遷移。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古DNA技術給此前人類演化研究中的爭議性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目前已在歐亞大陸的材料上普遍開展。此前有關歐亞大陸東部的研究顯得稍有滯後,近年來相關區域發布多項研究成果。論文回顧了基於古DNA研究的歐亞大陸東部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全新世的史前現代人人群歷史(圖1、2)。
  • 藏在古DNA之中的人類遷徙軌跡
    通過計算這兩個基因組之間差異的密度,可以推斷在兩個基因組上不同位置的共同祖先存在的時間(李恆,Richard Durbin,2011),奠定了古DNA研究的理論基礎。現代人類的擴張不早於5萬年前,大約4萬年前,世界上還生活著其他直立行走和具備一部分現代人能力的古老人類群體,但是現代人類最終淘汰了其他人類亞種。基因研究顯示,有些古人類亞種消失了,但其基因留下了痕跡。
  • 青藏高原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
    ,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距今至少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她,根據一根小拇指的少量骨粉,參與證明首個通過遺傳了解到的未知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存在;她,發現冰河時期的歐洲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暗色皮膚和棕色眼睛,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歐洲人群形象特徵的傳統認知;她,從距今約4萬年的現代人下頜骨中,發現了現代人與滅絕古人類的基因交流證據;
  • 古DNA研究30年縱覽—新聞—科學網
    能隔離、測序和解釋被時間摧毀的古DNA鏈的技術革新帶來了這些飛躍。研究人員能從更古老、更腐朽的殘餘物裡找到DNA,以探索早已死去的人和其他生物的秘密。現在,古DNA能從專家的清潔室轉移到考古學家和人類遺傳學家的實驗室,在斑驢研究30年後,《自然》雜誌期待一窺該領域的未來。
  • 現代人起源最新研究:7萬年前多巴火山噴發並未致非洲外人群滅絕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現代人起源研究領域,近200萬年以來已知最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事件——約7.4萬年前發生的多巴(Toba)火山噴發影響備受學界關注,其一度被認為造成全球氣候變冷及環境惡化,並且最終導致熱帶非洲以外地區人群的滅絕,這是現代人起源的假說之一「完全替代假說」中非常重要的證據
  • 現代人起源最新研究:7萬年前多巴火山噴發並未致非洲外人群滅絕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現代人起源研究領域,近200萬年以來已知最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事件——約7.4萬年前發生的多巴(Toba)火山噴發影響備受學界關注,其一度被認為造成全球氣候變冷及環境惡化,並且最終導致熱帶非洲以外地區人群的滅絕,這是現代人起源的假說之一「完全替代假說」中非常重要的證據。
  • 古DNA將揭開人演化的面紗
    古人類對於現代人群的影響首先,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距今大概四萬年前後,有兩個不同的個體告訴了我們類似的信息。四萬年前的相關群體中,有還沒有成為歐洲人或亞洲人的群體,也就是說他既不是歐洲人,也不是亞洲人,但他已經是歐亞大陸的人群了。
  • 古DNA技術揭秘中國人起源之謎
    至少在19 000 年前,陶器從這裡誕生;至少在15 000 年前,人類從這裡遷入美洲;至少在9000 年前,農業從這裡獨立發展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170萬年前,東亞就已經是古人類的家園,這個數據來自在中國發現的一具遺骸,他屬於已知最古老的直立人。在印度尼西亞發掘出的化石證據也有同樣悠久的歷史。
  • 四萬年前中國現代人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歷史
    當時發現,相比於現代歐洲人,田園洞人與現代亞洲人的遺傳關係更近,應該是古東亞人群的代表。但是,2014年新的研究證據顯示,現代歐洲人混入了更為古老的遺傳成分,而這會使得現代歐洲人在遺傳上遠離其他人群。因此,科學家無法確定,之前的證據是否依然支持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科研團隊 供圖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科研團隊 供圖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2019年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這一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實現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古人類DNA告訴你,我們祖先的混血史有多亂?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古DNA研究對象並不局限,它可以是骨骼,甚至可以是土壤。但是古DNA本身非常有特殊性: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研究古DNA了。 比如,我們知道了4萬年到4.5萬年,曾經存在過還沒有成為歐洲人或者亞洲人的人群,以其中一個個體為例,這裡的西伯利亞的Ust』 -Ishim個體,這個個體至今4.5萬年,可以說他是目前除了非洲和近東以外,有最古老的直接測年的早期現代人。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張文木:亞洲古地理與中華民族發祥(上)
    22 吳汝康等的研究成果在西瓦古猿和祿豐古猿間立下了一塊「人猿相揖別」的界碑。這就是說:中國祿豐古猿至少是亞洲北緯30°以南地區古人類的始祖。據日本共同社2015年2月28日報導: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英國科學雜誌網絡版刊文,稱在中國臺灣近海海底發現的人類顎骨化石屬於生活在19萬至1萬年前的新種類猿人。研究小組認為該類猿人是與北京猿人、爪哇猿人、印度尼西亞的弗洛勒斯人並列的「亞洲第4類猿人」。據悉,這幾類猿人均不是現代人類的祖先,但卻可以證明古代人類在亞洲各地發生了多樣的進化。
  • 古脊椎所7萬年前Toba火山噴發事件研究獲進展
    近期,《國際第四紀》(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以Understanding the overestimated impact of the Toba volcanic super-eruption on global environments and ancient hominins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葛勇與研究員高星關於現代人起源的研究成果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率先行動」計劃
    ;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裡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