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年前中國現代人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歷史

2021-02-15 中科院之聲

10月12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古人類的基因組研究成果,題為「4萬年前亞洲人為歐亞早期人群結構提供新洞見」。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Melinda Yang、高星、同號文與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4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

雖然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都有一些古人類樣本基因組被測序,但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被測序的古人類基因組樣本非常少,這與該地區發現的豐富的早期現代人考古材料形成鮮明對比。而這項研究獲取了第一個中國古人類的基因組數據,也是整個東亞目前最為古老的人類基因組數據。

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已經開展了田園洞人的線粒體和21號染色體的相關研究。當時發現,相比於現代歐洲人,田園洞人與現代亞洲人的遺傳關係更近,應該是古東亞人群的代表。但是,2014年新的研究證據顯示,現代歐洲人混入了更為古老的遺傳成分,而這會使得現代歐洲人在遺傳上遠離其他人群。因此,科學家無法確定,之前的證據是否依然支持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現在,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通過最新古DNA技術,將僅有0.03%的古人類全基因組數據從富含細菌和真菌DNA汙染的古人類DNA樣品中捕獲出來並測序。通過比較田園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遺傳成分的歐洲人的基因組數據,確定了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確已呈現亞洲人遺傳特徵。雖然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但他並不是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暗示了4萬年前亞洲人群的多樣性。

論文還披露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發現。分析顯示,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和一個來自比利時35000年前的古歐洲人有著遺傳上的聯繫。這種聯繫在同時期的其他古歐洲人中並沒有被發現。因此,很有可能當時的東亞人並非和歐洲人發生基因交流,而是與同田園洞人和比利時古人相關的一個未知人群發生過基因交流;這個未知人群從尚未分化的古歐亞人群中的某一亞群演化而來。這兩個古人個體之間的遺傳聯繫,為歐洲人和亞洲人具有複雜的遺傳歷史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證據。

眾所周知,美洲現代人的遷移發生在距今約兩萬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田園洞人生活在4萬年前,所以研究人員預期,所有的美洲土著人群應該和田園洞人有著相同的遺傳聯繫。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美洲土著人群中,亞馬遜人與田園洞人的關係最近。這一結果顯示,美洲土著人群也具有遺傳多樣性,至少是由兩種甚至更多不同的亞洲祖先人群繁衍而來(至少其中一種與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有著聯繫),這也反過來給東亞史前人群多樣性研究提供了線索。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重點研究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圖1 田園洞遺址外觀圖(付巧妹供圖)

圖2 田園洞人骨架圖(付巧妹供圖)

圖3 田園洞人與其他人群關係示意圖(付巧妹供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四萬年前中國地區現代人全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史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四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田園洞遺址外觀圖雖然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都有一些古人類樣本基因組被測序,但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地區,被測序的古人類基因組樣本非常少,這與中國地區發現的豐富的早期現代人考古材料形成鮮明對比。
  • 四萬年前北京人DNA成功提取:第一個中國古人類基因組
    數萬年前古人類的基因組也可以從化石中提取出來,也可以測序?國際上最新的古DNA技術,讓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古人類的DNA從人類化石甚至土壤中獲得,成為一種可能。北京房山的田園洞曾出土一具四萬年前男性的骨骼化石。
  •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海內外90多位科研人員"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新華網上海12月1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引起國際科學界廣泛關注。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對現今人群又有著怎樣的遺傳影響呢?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率先行動」計劃
    ;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裡大放異彩。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對現今人群又有著怎樣的遺傳影響呢?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80後"付巧妹獲科技創新人物:改寫亞洲古人類演化史
    這個從九江共青城的一個小山村走出去的研究員,利用古人類遺骸的DNA改寫了亞洲古人類演化歷史。共青城的山旮旯裡出了個改寫了亞洲古人類演化歷史的女科學家,這個消息讓江益鎮的村民們激動不已。在記者採訪期間,付德寶的電話就根本沒有停過,這些電話都是來向老付道喜的。為家鄉作寄語 家鄉以此為傲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一個至今困擾著人類的問題。
  • 研究證實,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有著複雜的遺傳歷史
    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頭骨比較。圖片:Dr Mike Baxter/Wikipedia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證據,證明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有著糾結的過去。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這兩種人有著不僅僅一次雜交,而且多次雜交。
  • 科學家揭示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
    近日,《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雜誌》(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課題組題為A Cryptic Mitochondrial DNA Link between North European and West African Dogs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
  • Science_史上最全人類遺傳多樣性分析
    該研究發現了大量以前未曾描述的遺傳變異,並為我們的進化歷史提供了新見解,突顯了祖先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多樣化,遷移和混合的過程的複雜性。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詳細代表作。所有研究人員均可免費使用它來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包括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 基因組分析揭示 我國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體
    前人的研究表明,狼具有複雜的系統發育和群體歷史,不僅受地理和生態環境影響存在群體結構,而且和家犬、郊狼乃至豺存在明顯的、長期的基因交流和群體混合現象。在中國,狼不僅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而且在中國的南方也有分布。
  • 研究顯示現代人曾與多個滅絕人種大範圍雜交—新聞—科學網
    這兩個古基因組一個來自尼安德特人,一個來自另一個古代人種——丹尼索瓦人。研究人員在皇家學會於11月18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他們指出,異種繁衍存在於大約3萬年前生活在歐洲與亞洲的幾個遠古人種之間,並且其中甚至包括一種迄今未知的來自亞洲的人類祖先。
  •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2:27:4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hengdar Q.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