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遺傳研究多樣性問題凸顯 |...
在文章「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the Power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全球人類生物樣本庫中基因組數據所包含的種族多樣性遠比人們所期望的要少得多。該研究顯示,在全球的人類生物樣本庫的DNA樣本中,有68%來自歐洲血統個體。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四萬年前中國現代人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歷史
10月12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古人類的基因組研究成果,題為「4萬年前亞洲人為歐亞早期人群結構提供新洞見
-
《中國人群靜脈血栓常見遺傳危險因素》解讀
近年荷蘭的一項對近5000例靜脈血栓患者長達8年的隨訪研究顯示,其年病死率為2270/10萬,為正常人群年病死率的4倍。長期以來,國際上認為亞洲人群靜脈血栓的發病率較低。但隨著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地區)醫療衛生水平的提升和診療手段的豐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靜脈血栓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危害愈發顯現。
-
紐幾內亞島民最具遺傳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
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羅述金研究組於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發表題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論文,以全新的觀點闡釋了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環境氣候變化影響下東南亞同域分布貓科動物的生物譜系地理學格局,揭示了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
首個全球人群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資料庫發布
PGG.Population是迄今唯一在基因組水平專門解析人類族群遺傳關係和祖源信息的公開資料庫,同時也是目前收集族群數量最大的群體基因組資料庫,為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及學生和公眾理解不同人群的遺傳背景提供一個查詢和分析平臺。 人類族群多樣性的形成是一個遷移、隔離、分化、再接觸和交流的複雜演化過程。
-
中科院90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究竟為何?
近期,中科院90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領導只是說了一句「正常人的人員流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事情絕非表面上這般輕描淡寫,不然,國家又何須勞師動眾成立專項調查組呢。有人說是被美國給悄悄挖走了,這也不是空穴來風。一直以來,美國的科技發展就是收割在其他國家的科技人才的基礎之上。現如今,美國前六的材料學專家都是我國培養的,矽谷每年甚至還從清華大學挖走16%的人才。
-
基因差異 墨西哥人具有驚人遺傳多樣性
圖片來源:Aurora Photos/Alamy 對墨西哥人進行最大的遺傳學研究到目前為止揭示了該國極大的遺傳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參與研究的受試者在遺傳學上的差異就好像彼此來自不同的大洲。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之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遺傳學家Andrs Moreno-Estrada說,「然項研究分析了100萬墨西哥人的遺傳變異,並獲得了分屬20個本土人群以及11個混血人群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本土的人群之間具有驚人的差異。例如,與對歐洲人與中國人之間的遺傳差異進行的一項分析結果相比,來自墨西哥北部與南部的兩個人群——分別是塞利人與拉坎敦人——彼此之間竟然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遺傳差異。
-
聊聊SSR•遺傳多樣性(二)
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因此遺傳多樣性實際研究的就是個體間遺傳基因和群體間遺傳結構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遺傳變異性的高低和遺傳變異分布格局即居群(種群群體)的遺傳結構。
-
能夠導致90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這下子不火都難
能夠導致90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這下子不火都難。90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不是小事,也只有人才儲備特別豐厚的合肥研究院才有如此的魄力。其實多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是社會資源重組的表現,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
中科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是什麼激怒了「老實人」?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
來源:中國經營網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他們為什麼辭職?6月28日晚,科學島一名中層幹部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這名幹部表示,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合肥中科院:如何看待核安全所 90 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
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且擁有事業編制,這些出走的人員都屬於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從6月前後到現在,大概已經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這些科研人員都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職工。
-
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原標題: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如今,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出生缺陷兒,發生率高達5.6%,出生缺陷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醫學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幾乎所有疾病都包含遺傳因素成分,換言之,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有效手段。
-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廣義概念: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中,因此,遺傳多樣性就是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任何一個物種都具有其獨特的基因庫和遺傳組織形式,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物種是構成生生物多樣性,物群落進而組成生態系統的基本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