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2020-11-26 中國日報網

據華大基因最新消息,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於6月4日同期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由冷泉港實驗室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主導完成的玉米遺傳變異研究(Generation of maize HapMap2 identifies extant variation from a genome in flux)中,科研人員對105個野生和栽培玉米品種進行了測序和分析,成功構建了第二代玉米單體型圖譜(簡稱,Maize HapMap 2),並對玉米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全面分析。在研究中,他們建立了精密的群體遺傳學評分模型(population-genetics scoring model),共鑑定了5500多萬個遺傳分子標記,同時發現染色體結構變異(SV)在玉米野生種和栽培種的基因組中是普遍存在的,並且推測這些結構變異與很多重要的農藝性狀具有密切的關聯。此外,在研究影響玉米基因組大小的主要因素時,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結(一種密集的DNA結構,chromosomal knobs)的存在或缺失造成了「種內」玉米基因組大小出現很大的差異;而在「種間」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玉米基因組大小的變化則主要與大量的轉座子有關。

據悉,考古學及遺傳學證實玉米大約馴化自10,000多年前,在馴化過程中,玉米經歷了一次特殊的表型轉變,這使其更加容易滿足人類的需求。在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主導完成的第二篇文章(Comparative population genomics of maize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中,研究人員對75個玉米株系(包括野生玉米、美洲各地的傳統品種和現代改良玉米品系)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並對玉米馴化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分析。研究發現玉米在經過人工馴化之後又產生了新的遺傳多樣性,並推測這很有可能是由於野生近緣物種的基因滲入所導致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數百個具有強烈選擇信號的基因,並推測這些基因可能在玉米的馴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數據還表明在玉米的馴化過程中,千百年前古代農民應用的人工馴化方法似乎比現代育種學家所使用的方法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華大基因助理副院長徐訊表示:「作物的遺傳改良是作物育種研究的重要內容。這兩項研究成果為系統地了解玉米的遺傳多樣性和進化等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同時也為植物學家和育種學家如何更好地進行玉米品種改良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

華大基因副院長張耕耘表示:「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這兩項研究成果對促進玉米改良以滿足整個世界對糧食、飼料和燃料等資源的需求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取得更多的突破,以便更好地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環境問題所帶來的諸多挑戰。」

來源: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記者 馬卓然 通訊員 逄莎莎 劉佳) 編輯:馮媛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作為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於2016年底率先獲得了內部共享、尚未發表的六倍體小麥參考基因組信息,對來自全世界的93個野生小麥、六倍體農家種和主栽品種開展全基因組重測序。
  •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任何一個物種都具有其獨特的基因庫和遺傳組織形式,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物種是構成生生物多樣性,物群落進而組成生態系統的基本單元。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林中偉課題組揭示了玉米株型演化的一個關鍵分子遺傳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作物馴化中的這種平行變化是否具有共同的分子遺傳基礎?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鮮食糯玉米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方面...
    」的研究論文,對200份糯玉米種質的遺傳多樣性、親緣關係進行了分析,構建了玉米遠源種、普通玉米、糯玉米農家種和糯玉米自交系間的系統發育樹,並鑑定到新的waxy基因突變類型。  糯玉米是普通玉米傳入中國後突變產生,具有特殊的營養、加工和經濟價值。中國糯玉米種質資源豐富,但是糯玉米的進化歷史過程以及糯玉米種質間的親緣關係尚不清楚。決定玉米糯質特性的waxy基因存在多種突變類型,發掘新的waxy基因突變體並開發其分子標記,可為針對性地鑑定、篩選和選育糯玉米種質提供有效方法。
  • 研究揭示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研究揭示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5 10:53:38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niko Sajti等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工作揭示了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
  • 李孟華團隊揭示綿羊抵禦肺炎的關鍵功能基因和氣候適應性遺傳機制
    此外,了解當地種群適應性的遺傳機制,對於設計合適的育種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近年來,種間基因滲入已成為許多研究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探索古代物種的滲入對於現代生物的基因貢獻,例如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 DNA 使人類得以適應青藏高原,避免人類遭受高海拔血氧飽和度低帶來的危害。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流使得人類的皮膚和毛髮色素適應歐亞地區的氣候。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2019年02月21日 05:54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決定了物種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禦能力和進化能力[12],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降低意味著其遺傳變異水平的降低和適應性的減弱,這將會威脅到物種的長期生存。因此,通過對物種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以開發出具有優質功能的新品種,有效地指導育種和生產[13]。對藥用植物而言,遺傳多樣性更是影響其次生代謝產物的重要因素[14]。
  •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得益於遺傳多樣性,人類進化得比祖先更聰明,並且身材更高了。這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首次回答了達爾文提出的遺傳多樣性有何益處的問題。  該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個健康和遺傳信息研究,包括來自城市和鄉村35萬多人的詳細信息。結果發現,更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與增加個子高度有關,也與更好的認知技能以及更高的教育層次相關。其父母來自不同遺傳背景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高,並且具有更強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