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華團隊揭示綿羊抵禦肺炎的關鍵功能基因和氣候適應性遺傳機制

2020-09-20 BioArt

責編丨兮


動物(尤其是家畜)如何適應各種氣候和應對環境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此外,了解當地種群適應性的遺傳機制,對於設計合適的育種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近年來,種間基因滲入已成為許多研究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探索古代物種的滲入對於現代生物的基因貢獻,例如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 DNA 使人類得以適應青藏高原,避免人類遭受高海拔血氧飽和度低帶來的危害。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流使得人類的皮膚和毛髮色素適應歐亞地區的氣候。但很少在家畜中研究與氣候適應性相關的野生物種滲入,而這可以為分子育種提供重要信息以改善環境適應性。


綿羊屬(Ovis)包括家養綿羊(O.aries)和7個野生近緣種:盤羊(O.ammon), 亞洲摩弗倫(O.orientalis), 歐洲摩弗倫(O.musimon), 烏利阿爾羊(O.vignei), 雪羊(O.nivicola), 大角羊(O.canadensis), 和瘦角羊(O.dalli)。綿羊在適應各種環境的同時,面臨著多種氣候和病原體的侵襲,例如,綿羊支原體肺炎是由支原體感染引起的,以高熱、咳嗽、漸進性消瘦和間質性肺炎症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極強接觸性傳染病,對全球綿羊產業發展危害極其嚴重。而對於綿羊支原體肺炎的抗性具有物種/品種特異性,例如,巴什拜羊(Bashibai)和阿華西羊(Awassi)對肺炎具有抗性。


圖1 基因滲入野羊物種:(A)盤羊(B)亞洲摩弗倫(C)歐洲摩弗倫(D)雪羊

被滲入家羊品種:(E)巴什拜羊(F)灰-設拉子羊(G)科西嘉羊(H)設得蘭羊(I)庫倫丁羊

患肺炎的大角羊

(http://bighornhealth.org/about-pneumonia)


2020年9月17日,中國農業大學李孟華教授及合作者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線發表題為「Historical introgression from wild relatives enhanced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resistance to pneumonia in sheep」的研究論文,通過來自129個家羊種群和所有7個野生近緣種(盤羊argali, 亞洲摩弗倫Asiatic mouflon, 歐洲摩弗倫European mouflon, 烏利阿爾羊urial, 雪羊snow sheep, 大角羊bighorn, 和瘦角羊thinhorn)的3938個樣本,以及40年117個氣候變量的數據,解析了野生綿羊物種PADI2基因的滲入對家養綿羊抵禦肺炎和快速適應氣候的貢獻。



綿羊支原體肺炎(操銀紅 提供)


該研究的血液及組織樣本來自於李孟華教授的合作者,樣本覆蓋範圍包含中亞,東亞,中東,非洲,西南歐,北歐,英國,北美,西伯利亞。通過結合測序和氣候數據,該研究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種群結構,物種間滲入,氣候介導的選擇性掃描的全基因組分析,檢測到了從野生近緣種到同域分布家羊種群的共同滲入的清晰信號,有助於家羊對當地氣候的快速適應,並且增強了它們的遺傳多樣性。


圖2 採集樣本分布,遺傳多樣性,及種群結構,呈現了家羊的7個主要成分(中東亞、西亞、非洲、北美、西南歐、北歐、英國)及7個野生近緣種


該研究通過種群水平和基因組水平的分析,檢測到了與嗅覺相關的基因(如ADCY3和TRPV1)和PADI基因家族(特別是PADI2)等位基因的共同滲入信號,其與抗菌和先天性免疫有關。


通過高深度重測序數據對全基因組序列的進一步分析表明,PADI2基因的特定區段(chr2: 248302667-248306614)中滲入的等位基因與抗肺炎相關。基因型模式和單倍型模式圖清晰地展現出易感野羊物種(如大角羊,瘦角羊)、抗性野羊物種(如盤羊、亞洲摩弗倫、歐洲摩弗倫)、抗性家羊品種(如巴什拜羊、灰-設拉子羊、高加索羊,阿華西羊)和易感家羊品種(如門茲羊,卡拉庫爾羊),不同物種/品種羊的抗性/易感性的差異,為綿羊支原體肺炎的致病機理與防控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揭示了野羊基因滲入增強了家羊的基因組多樣性,從野生近緣種獲得的等位基因變異為家羊提供了氣候適應性,特別是家羊對肺炎的抗性。這些發現為本土家畜種群適應氣候的進化機制提供了新見解。新生成的全基因組數據為綿羊的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資源。在當前國際「得種質者天下安」的大環境下,培育出抗性種群刻不容緩。


據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操銀紅徐松松、新疆農墾科學院沈敏研究員,中科院動物所博士研究生陳澤慧,以及新疆農墾科學院高磊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李孟華教授為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236

相關焦點

  • ...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同濟大學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孫雲甫團隊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Advanced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宋衛寧教授團隊題為《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Adaptation》的研究文章。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大多數葫蘆科植物都有獨特的卷鬚,並且能夠攀爬,這是許多被子植物和一些其他陸地植物的一個關鍵創新,有助於沿著其他植物向上生長,達到森林冠層進行光合作用。本研究提供了葫蘆科植物基因組和形態巨大變化的進化史,這與古氣候劇變結合在一起,可能促進了葫蘆科植物多樣性的增加。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Hortic Res| 基因組測序和種群基因組學建模深入了解連翹的適應性
    ,豐富了對本地適應性遺傳機制的了解。 物種的本地適應過程中,面臨著物種本地適應的遺傳機制研究一直是分子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該研究以藥用作物連翹為研究對象,通過納米孔測序組裝了連翹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Scaffold N50 = 7.3Mb),運用種群基因組學方法對15個連翹自然種群進行全基因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找到了與本地適應相關的太陽輻射、溫度和降雨等變量相關候選基因。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仁濟醫院團隊揭示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的生物學功能,為特異性免疫...
    該研究整合了表觀遺傳學、3D基因組學及CRISPR技術,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
  • 仁濟醫院沈南團隊揭示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的生物學功能 為特異性...
    央廣網上海1月9日消息(記者楊靜)1月8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沈南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性紅斑狼瘡非編碼遺傳位點控制免疫細胞特異性增強子的表觀修飾調控疾病關鍵microRNA表達》(SLE non-coding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 生物學功能被揭示
    受訪者供圖1月8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沈南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性紅斑狼瘡非編碼遺傳位點控制免疫細胞特異性增強子的表觀修飾調控疾病關鍵microRNA表達》。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35份西藏地方種進行了重測序,發現兩者之間親緣關係緊密,遺傳多樣性存在瓶頸效應,從全基因組層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麥脫馴化於西藏地方品種。
  • 中國農業科學院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綿羊季節性發情研究中取得...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採用RNA-Seq及生物信息學方法,對蘇尼特羊子宮組織中mRNA、lncRNA和circRNA進行了鑑定,發現了調控綿羊季節性繁殖的關鍵基因、lncRNA、circRNA及信號通路,成功構建了不同轉錄本的調控網絡。
  • 中日團隊首次揭示:基因成簇排列是水稻抗雜草的關鍵
    近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聯合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5年攻關,首次揭示了相關基因在基因組上成簇排列是水稻合成對抗稗草的「生化武器」稻殼素的關鍵,同時證實這樣的基因成簇進化事件,通過趨同進化在植物界已獨立發生了多次。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