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蝙蝠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還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其飛行能力的進化與一系列複雜的形態和生理變化息息相關。通過深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一系列與DNA損傷檢驗點或DNA修復通路相關的基因在蝙蝠中受到了很強的正選擇作用。他們還發現與皮膚彈性相關的基因和參與肌肉收縮的基因在蝙蝠中發生了快速進化,可能也有助於飛行。

蝙蝠可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毒,自身幾乎不受感染。通過對相關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蝙蝠中NF-κB家族轉錄因子c-REL受到正選擇。該基因不僅在固有免疫中發揮功能,還與DNA損傷反應具有一定關係。自然殺傷性(NK)細胞是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腫瘤的第一道防線。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組學的發展為人類了解物種起源、分化、多樣性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蝙蝠在進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非常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比如飛行、回聲定位、冬眠等。基因組學只是開展這些研究的入口之一,研究的數據和結果對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蝙蝠是對人類具有極大危害的病毒載體,基因組學層面的比較分析,也將為了解蝙蝠自身的免疫系統和病毒防衛機制提供重要的工具。

該成果由華大基因、澳大利亞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美國海軍醫學中心及亨利·傑克遜基金會等機構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酒精依賴者的神經免疫適應性機制
    慢性長期酒精暴露會在大腦中引起神經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對酒精產生適應性,並促進對酒精的依賴。目前研究表明與成癮相關的關鍵腦區神經元活動的持續變化也參與其中。此外,米諾環素、託吡酯和吡格列酮等抗炎藥在動物酒精模型中明顯減少飲酒行為,這就表明抗炎藥具有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潛能。
  • 擁有超強免疫的天然「病毒庫」?《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這項研究揭示了蝙蝠某些「超能力」背後的基因,比如獨特的飛行能力、回聲定位導航能力、抗衰老超長壽命和獨特的免疫力/抗癌症病毒能力。整合最新的測序技術和組裝算法,研究小組此次獲得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比過去已發表的蝙蝠基因組序列在連續性上高出了兩個數量級,並且達到了近100%的基因完整性。針對每種蝙蝠2萬個左右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研究人員做了高度完整的基因注釋。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研究人員們發現一些免疫相關基因在進化上發生正向選擇,表明蝙蝠的共同祖先就開始進化出有別於其他哺乳動物的免疫調節機制。
  • 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原標題: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張國捷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吸血蝙蝠專門以吸血為食的演化適應機制。 吸血蝙蝠是專門以血液為食的蝙蝠,是哺乳類唯一專門以血液為食的類群。
  • 蝙蝠如何扛住新冠等「多重夾擊」?科學家破譯了它的基因
    新冠病毒以蝙蝠為自然宿主,已成為科學家們的共識。多項研究證實,這個讓世界各國陷入混亂的病毒正是源自蝙蝠,並通過另一種尚未確認的中間宿主傳播給了人類。不僅如此,包括SARS、MERS和伊波拉等許多令人「聞風色變」的病毒,也同樣是通過蝙蝠傳播到了人類社會。堪稱「病毒庫」的蝙蝠為何自身不會染病?目前,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解開這個謎題。
  • 蝙蝠如何扛住新冠等「多重夾擊」?科學家破譯了它的基因
    堪稱「病毒庫」的蝙蝠為何自身不會染病?目前,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解開這個謎題。 這個團隊創立了一個名為「Bat1K」的全球基因合作項目,旨在解碼所有1421種現存蝙蝠的基因組。如今,他們已成功破譯了6種蝙蝠的基因藍圖,揭示了蝙蝠「特殊免疫力」的遺傳線索。當地時間7月22日,這項研究的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上。
  • ...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合作揭示細菌對外源DNA的適應性免疫
    近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Patel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兩類新型CRISPR-Cas系統(Type V-A Cpf1及Type V-B C2c1)響應外源DNA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於2016年8月的Cell Research 雜誌和2016年12月15號的Cell 雜誌
  • 腦科學頂刊導讀015期|蝙蝠大腦回聲定位的獨特進化適應性機制
    本研究同時記錄了蝙蝠在發出回聲定位脈衝和相互交流過程中其額葉皮層和背側紋狀體(尾狀核,CN)的神經信號,這種方法能夠評估哺乳動物聲音產生的一般過程以及蝙蝠回聲定位的獨特進化適應性。我們的數據顯示,發聲之前蝙蝠額葉皮層和背側紋狀體的high-gamma(50–80 Hz)和beta(12–30 Hz)活動都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稱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很多地方都把蝙蝠稱作「飛鼠」,除了一雙翅膀,蝙蝠和老鼠長得還是很像的,可以說蝙蝠就是老鼠多了一雙翅膀。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蝙蝠的身上有140多種病毒,其中60多種都可以傳播到人的身上,因此有的人又把蝙蝠稱之為「移動病毒庫」。有很多知名的病毒都是來源於蝙蝠,比如2002年-2003年起源於我國廣東的SARS病毒,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而蝙蝠才是最初的源頭。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在我們這裡都把蝙蝠稱作「飛鼠」,因為除了一雙翅膀,蝙蝠和老鼠長得還是很像的。科學家發現蝙蝠的身上有140多種病毒,並且其中60多種都可以傳播到人的身上,因此有的人又把蝙蝠稱之為「移動病毒庫」。有很多知名的病毒都是來源於蝙蝠,例如2002年-2003年起源於我國廣東的SARS病毒,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而蝙蝠才是最初的源頭。還有全球肆虐的伊波拉病毒,也是在蝙蝠的身體內找到了源頭,而現在正在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據科學家分析大概率是源自於蝙蝠。
  • 小小的蝙蝠怎麼會這麼「毒」?科學家:這是為了飛行所付出的代價
    科學家們曾經對69個國家的大約200種蝙蝠做過研究和統計,他們在這些蝙蝠身上發現了4000多種病毒,其中至少有60種是對我們人類有威脅的,比如說伊波拉、SARS、MERS、馬爾堡、亨德拉、尼帕等等,由此可見蝙蝠的「移動病毒庫」這個稱號並不是空穴來風。
  • 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卻不會生病?科學家:蝙蝠有「超級免疫力」
    毫無疑問,蝙蝠這種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移動的病毒庫」。科學家們已經在200多種蝙蝠身上發現了多達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多達500種,一隻蝙蝠攜帶的病毒就多達100種。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馬爾堡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
  • 科學家發現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卻不會生病的原因!
    蝙蝠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種帶有一點邪惡的神秘生物,事實上人類的整個文明中都有蝙蝠的痕跡,因為蝙蝠是自然界中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包括冠狀病毒在內,還有破壞力更強的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都來自蝙蝠的傳播,科學家從全世界20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4100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各種冠狀病毒就超過500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人類通過使用空間運載器進行太空飛行和對宇宙深處的探索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然而,受微重力、宇宙射線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長期空間飛行任務往往造成航天員多方面的生理壓力,包括骨損傷、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失調、神經知覺改變、視覺損傷以及免疫系統紊亂。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醫護人員與科研人員針對病毒的溯源、入侵機制以及治療與檢測等展開了深入研究。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發表論文,率先揭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免疫識別的這些特徵促進人們將納米顆粒抗原用於許可的疫苗中,比如HPV疫苗和B肝病毒疫苗,並且在開發新疫苗時促進人們設計納米顆粒形式的免疫原。對HIV病毒而言,來自臨床前動物模型的證據表明相比於單體抗原,納米顆粒HIV免疫原能夠更加高效地激活低親和力的生殖系前體B細胞,促進增強的濾泡輔助T細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誘導和生發中心反應,並且促進誘導中和抗體反應。然而,人們對這種適應性免疫受到免疫原的物理形式影響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2015-12-28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魯偉 【字體:PTEN不僅具有抗腫瘤功能,還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 綜述:變溫動物的適應性免疫
    相比之下,無頜魚VLRs屬於古老的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LRR)受體家族,可能起源於(也是最相關的一種受體)血小板上表達的一種細胞表面受體。在淋巴細胞發育過程中,兩種抗原受體都可以產生很高水平的多樣性,但用於產生多樣性的基因重排機制則完全不同。
  • 整合素4β7活化在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介導的腸道炎症的機制
    該研究在整合素β7亞基引入點突變,構建了活化缺失的β7基因敲入小鼠,揭示了與完全抑制整合素α4β7的功能相比,α4β7活化缺失可以維持腸道內足夠的Treg細胞,有效減少免疫細胞向腸道相關免疫器官的遷移,從而有效緩解腸道炎症的發生和發展。腸道炎症性疾病(IBD)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