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喝酒更憂愁?科學家揭示酒精依賴者的神經免疫適應性機制

2020-12-03 沃斯智研

2018年全球酒精與健康狀況報告稱全球飲酒者約有23億。波蘭精餾伏特加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度數的酒,經過70次以上的蒸餾,酒精度數高達96°。長期大量飲酒逐漸鈍化獎賞系統功能,導致飲酒頻率和飲酒量增加,成為酒精使用障礙患者,對酒精產生依賴。

這些個人通常會強迫性飲酒,失去行為控制以及酒精耐受性,在戒斷後出現焦慮症、抑鬱發作、社交退縮、失眠、噁心等症狀。

慢性長期酒精暴露會在大腦中引起神經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對酒精產生適應性,並促進對酒精的依賴。目前研究表明與成癮相關的關鍵腦區神經元活動的持續變化也參與其中。此外,米諾環素、託吡酯和吡格列酮等抗炎藥在動物酒精模型中明顯減少飲酒行為,這就表明抗炎藥具有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潛能。

白細胞介素10(IL-10)是一種重要的抗炎細胞因子,其同源的IL-10受體(IL-10R)在大腦中表達。酒精使用障礙杏仁核和皮質中IL-10R水平降低。2020年11月13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學院Marisa Roberto研究團隊發表文章揭示增加杏仁核IL-10信號後能夠減少酒精依賴者的飲酒行為。

長期飲酒大腦的免疫系統到底經歷神馬?研究人員利用流式細胞技術挨家挨戶對每個免疫細胞展開地毯式排查,檢查它們的炎症相關的因子表達是否發生變化,無論是升高還是降低,都被列為重點觀察對象。

研究人員通過對酒精成癮小鼠和酒精非成癮小鼠進行比對,識別出19個存在差別的細胞群,其中細胞群1高表達IL-10、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幹擾素-γ(IFNγ );細胞群5 高度表達T調節細胞的標誌物叉頭框蛋白P3;細胞群6高表達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這些結果表明長期飲酒激活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並引起持續的免疫反應。

病毒過表達中央杏仁核IL-10

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促炎介質在酒精依賴中的作用,而促炎介質可以刺激IL-10的產生。在長期飲酒後小鼠大腦產生大量的IL-10,而來源主要是小膠質細胞。但杏仁核作為調控焦慮的關鍵腦區,其亞區中央杏仁核(CeA)低表達IL-10。研究人員通過病毒工具特異性增加正常小鼠CeA的IL-10後表現出一定的抗焦慮樣行為。此外在不改變酒精或水基礎攝入量的情況下,降低酒精成癮小鼠對酒精的依賴。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IL-10是如何調控CeA神經元活動的?酒精依賴誘導大腦整體IL-10水平增加,引起γ-氨基丁酸(GABA)傳遞減少,而這種減少正好使局部杏仁核GABA傳遞增強恢復正常狀態。

總的來說,本文揭示了長期飲酒引起全腦整體IL-10水平升高,而IL-10主要來源於小膠質細胞,但在局部腦區中央杏仁核中IL-10水平降低。幹預IL-10後產生抗焦慮作用,並能減少飲酒次數。

或許借酒澆愁愁更愁正是IL-10引起的禍端!

聲明:本文轉自「神經周刊」,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喝酒讓你感到放鬆?小心酒精成癮
    儘管酒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而且人類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但是人們對於酒精對大腦的影響機制還沒有完全了解(儘管科學家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不過,我們大致也能知道喝酒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想具體感受一下,你可以讀完這篇文章後去喝一杯。但如果你不想,我們可以先大致說說。
  • 浙大團隊揭示神經膠質細胞感受環境刺激和調節嗅覺適應性新機制
    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分,對於神經元的發育、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其功能異常直接導致各種神經精神性疾病。相對於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一般不形成典型的神經突觸結構、細胞膜電興奮性比較低,因此曾經長期被認為是「惰性」的組織,通過對神經元的支持、保護和營養等方式發揮作用。
  • Nature:聽醫生話少喝酒!揭示酒精有害大腦健康新機制---促進腦細胞...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將成癮定義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並估計接受酒精成癮治療的人群中有40%至60%的人會復發。科學家們試圖了解這些持續不斷的渴望背後的生物驅動力,以及醫學科學如何幫助人們克服與成癮相關的觸發因素。
  • ...話少喝酒!揭示酒精有害大腦健康新機制---促進腦細胞組蛋白乙醯化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將成癮定義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並估計接受酒精成癮治療的人群中有40%至60%的人會復發。科學家們試圖了解這些持續不斷的渴望背後的生物驅動力,以及醫學科學如何幫助人們克服與成癮相關的觸發因素。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合作揭示細菌對外源DNA的適應性免疫
    近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Patel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兩類新型CRISPR-Cas系統(Type V-A Cpf1及Type V-B C2c1)響應外源DNA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於2016年8月的Cell Research 雜誌和2016年12月15號的Cell 雜誌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首頁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07-07-20 09:39
  • 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可以調控體液免疫反應!
    2020年5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幾個世紀以來,大腦和身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激發了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興趣。在古希臘,蓋倫(Galen)醫生將脾臟描述為黑膽汁的來源,人們認為黑膽汁分泌過多會導致憂鬱。現在,研究揭示了大腦和身體相互作用影響健康各個方面的複雜方式--從情緒到免疫功能。
  • 能不能喝酒?酒精代謝基因檢測了解一下
    酒精即乙醇,主要是在肝臟進行代謝,先由乙醇脫氫酶(ADH)將乙醇代謝為乙醛,如果體內乙醇含量很高的時候,還會啟用一個備用機制,將乙醇轉化為乙醛。之後乙醛脫氫酶(ALDH)將乙醛代謝成乙酸,之後再經過進一步的分解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因此,酒量其實是由代謝酒精的酶活性決定的,而酶活性又取決於基因型。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2020-05-21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祁海課題組供圖  近日,《自然》報導了第一條神經信號調控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解剖學通路。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完成。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 兩篇新研究揭示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複雜的交流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接種疫苗後吸入流感病毒,身體會產生大量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這得益於免疫系統中根深蒂固的記憶。科學家們如今發現,這種反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複雜的生物學對話。
  •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52:14 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M. Davis研究小組用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苜蓿是優良飼草,也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一種豆科飼料作物,由於其具有蛋白質豐富、適應性強、能改良土壤和經濟價值高等優點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譽。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
  • 最新研究解開酒精成癮之謎,還發現了治療酒癮的方法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飲酒與健康9個撰文 | nagashi編輯 | 王聰排版 | 水成文酒癮的成因一直是人類想破解的謎題,酒精誘發大腦的神經免疫反應,促進酒精使用障礙(AUD
  • 哪有什麼酒精免疫 只是酶多罷了
    但漢東市公安局刑偵隊長王國風認為,阮成玉有受人僱傭,蓄意殺害陳海之嫌,因為其血液中對酒精的分解酶遠遠高於常人,也就是說他對酒精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看到此處,有些愛琢磨的網友不禁要問:劇中的這種說法靠譜嗎?酒精是靠酒精分解酶分解的?酒精分解酶越多的人真的會對酒精有免疫能力?
  • 揭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攻擊癌症機制
    Allison說,揭示每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制為更加準確地理解如何單獨地使用這些抑制劑藥物和將這些藥物與其他的療法組合使用打開大門。當分析浸潤性T細胞時,Wei和同事們發現:(1)抗CTLA-4檢查點抑制劑導致ICOS(一種免疫刺激蛋白)陽性的CD4效應T細胞發生增殖,而且這些細胞與小鼠中存在的更小腫瘤強烈地相關聯;(2)抗PD-1檢查點抑制劑和抗CTLA-4檢查點抑制劑極大地導致CD8 T細胞(T細胞家族中最為強大的殺傷性細胞)發生增殖,而且它們與小鼠中存在的更小腫瘤強烈地相關聯;(3)這些P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