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解開酒精成癮之謎,還發現了治療酒癮的方法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飲酒與健康9個

撰文 | nagashi

編輯 | 王聰

排版 | 水成文

酒癮的成因一直是人類想破解的謎題,酒精誘發大腦的神經免疫反應,促進酒精使用障礙(AUD)的發展和維持。與此同時,促炎介質可以啟動和驅動神經免疫反應,而抗炎介質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穩態機制,以限制炎症的發生和防止大腦的病理損傷。

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抗炎信號在成癮相關腦區的酒精依賴誘導行為中的作用知之甚少,這使得我們無法確定有臨床應用前景的酒癮治療靶點。

據估計,全球有超過20億人飲酒,其中超過2億男性和4000萬女性存在酒精使用障礙,一旦形成酒精使用障礙,往往會對身心健康和生活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例如,好萊塢巨星布拉·德皮特、約翰·尼德普、本·阿弗萊克都曾因酒精使用障礙導致家庭破裂、事業受阻。

2020年11月13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 Marisa Roberto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雜誌發表了題為:IL-10 normalizes aberrant amygdala GABA transmission and reverses anxiety-like behavior and dependence-induced escalation of alcohol intake 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探究了導致酒精成癮的抗炎機制和杏仁核細胞活動的變化,並通過在小鼠身上對抗這一過程,揭示了IL-10可以使異常的杏仁核GABA傳遞正常化,逆轉類似焦慮的行為和酒精使用障礙。

在大腦深處,存在這樣一塊名叫杏仁核的區域,它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以及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近年來,研究表明,杏仁核與焦慮、自閉症和酒精成癮等疾病密切相關。

對此,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一種被稱為IL-10的免疫蛋白,這種蛋白在大腦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強大的抗炎特性,這確保了免疫系統的反應不會過於強大,以免對機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腦中,IL-10有助於減少因受傷或疾病(如中風或阿爾茨海默氏症)引起的炎症,但它似乎也會影響與慢性飲酒相關的關鍵行為。

杏仁核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假設,長期暴露於酒精中會損害杏仁核中心的抗炎信號傳導,使得大腦中促炎介質的釋放失去控制,進而驅動異常的神經元活動,最後導致酒精成癮的病理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酒精依賴改變了整個大腦的免疫系統,增加了小膠質細胞和T調節細胞的IL-10分泌,但降低了局部杏仁核的IL-10水平。

全腦流式細胞術分析IL-10和IL-10受體表達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杏仁核IL-10的過表達可以減少類似焦慮的行為,表明其在調節杏仁核介導的行為中發揮了局部作用。此外,在機制上,杏仁核IL-10信號通過PI3K和p38 MAPK直接調節突觸前終端的GABA傳輸,並通過改變自發性放電進行間接調節。

酒精誘導IL-10信號傳導中的神經適應,導致整體IL-10誘導的GABA傳輸減少,從而使酒精依賴誘導的杏仁核GABA傳輸升高和正常化。更重要的是,杏仁核IL-10的過度表達會減少長期飲酒的小鼠的酒精攝入量。

IL-10過表達對依賴誘導的酒精攝入量增加的影響

這突出了杏仁核IL-10信號轉導在調節神經元活動、潛在的焦慮行為以及異常酒精攝入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也為酒精使用障礙的治療幹預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

對此,本研究的第一作者Reesha Patel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發現,長期接觸酒精會損害大腦免疫細胞,而這些細胞對維持健康的神經元非常重要,由此造成的傷害會加劇焦慮和飲酒,從而可能導致酒精使用障礙。

總而言之,此項研究發現,在長期飲酒的小鼠中,IL-10在杏仁核中顯著減少,從而不能正確地向神經元發出信號,最終導致了酒精攝入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通過增強大腦中的IL-10信號,研究人員成功逆轉這種異常效應,使得小鼠類似焦慮的行為和飲酒動機明顯減少,由此揭示了一種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潛在途徑!

Marisa Roberto 教授表示,未來的研究將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確定IL-10是如何以及何時向杏仁核神經元和其他相關的大腦迴路發出信號並改變飲酒行為的。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pneurobio.2020.101952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酒精會改變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的許多研究表明,即便是適度飲酒也不能避免酒精對大腦功能的長期性不良影響。實際上,酒精具有很強的誘導神經適應的能力,從而促進強烈的飲酒欲望,簡稱「酒癮」。酒癮對個人生活和家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卻很少有研究對酒癮的具體形成機製作出解釋。
  • 在大腦中植入電極治療酗酒?67歲酒鬼醫生第一個吃螃蟹戒掉酒癮
    日前加拿大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在大腦中植入電極治療酗酒的方法,而一名67歲喝酒成癮的醫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接受了手術試驗並成功戒掉了自己的酒癮。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9日報導,67歲的前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科學主任弗蘭克·普盧默博士是個徹頭徹尾的酒鬼,他聲稱自己每晚幾乎要喝掉一整瓶70毫升的威士忌。
  • 香菸酒精究竟如何破壞大腦健康?復旦最新研究來了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揭示了吸菸與飲酒具有不同的神經環路機制,並對人腦作用呈相反的異常模式。這一發現為揭示尼古丁與酒精對大腦的作用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菸酒成癮這一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以及發展針對菸酒成癮的特異性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毒品、酒精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
    說到上癮,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毒品,當然除了毒品之外,還有很多能讓我們上癮的東西:酒精、遊戲乃至食物都可以讓有些人慾罷不能。這些事物是因為什麼使人成癮?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對藥物上癮的原因,在他看來,「成癮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復發性的腦部疾病。」
  • 最新研究有助解開蛋白質摺疊之謎—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記者賀根生)廣西科學院研究員杜奇石發現,一種認識尚不充分的作用力——極性氫-p鍵,在蛋白質無規則廻路結構(loop
  • 每天喝酒,持續35年,成了酒精依賴症怎麼治療?
    這個習慣保持了三十多年,他在不知不覺中對酒精產生了依賴。一方面他每天喝酒的量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要喝一斤半白酒。另一方面,每次喝酒以後,他都很容易發脾氣,還時常撒謊,偷偷摸摸地喝酒。」   要不是因為體檢時查出肝功能異常,家人以為他只是有酗酒的毛病而已。因為酒精依賴,兩年時間裡,老陳一次又一次被送進醫院戒酒。
  • 新研究發現酒精會改變大腦免疫反應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來自Scripps研究所的Roberto和她的團隊首次發現了杏仁核的抗炎機制及其對其酒精成癮的影響。該研究發表在《神經生物學進展》雜誌上。然而,目前我們對抗炎信號在與病理性酒精依賴行為相關的關鍵大腦區域的作用理解有限,這導致我們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治療相關症狀的方法。在該研究中,作者假設慢性酒精攝入會損害杏仁核中樞的抗炎信號。由於杏仁核是與成癮有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永久性的扭轉狀態會驅動神經元的異常活動,並最終導致病理性的結局。
  • 研究人員解開了一個長達50年的酶之謎
    研究人員解開了一個長達50年的酶之謎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開了ー個長達50年之久的謎題後,可能會有先進的除草劑和治療感染的方法。來源:昆士蘭大學由昆士蘭大學教授 Luke Guddat領導的研究小組揭示了一種酶的完整三維結構
  • 尖端研究解開記憶之謎
    然而,至今還未揭曉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創建這種強大的聯繫的。在深入研究情境是如何與古柯鹼聯繫起來時,研究人員發現,在使用古柯鹼的過程中,大腦屏狀體中的一組神經元會活躍起來。此外,這些神經元對形成連接古柯鹼所帶來的愉悅的刺激顯著性至關重要。為了確定屏狀體何時以及如何參與到刺激顯著性中來,Citri教授和他的團隊對一組實驗鼠進行了條件位置偏好(CPP)測試。
  • 《柳葉刀》研究證實,使用工業大麻CBD治療大麻成癮安全有效!
    調查顯示,大麻的成癮率為9%,而酒精是15%,抽菸是32%。換言之,戒大麻比戒菸戒酒還容易。因此,對大麻成癮性戒斷的研究較少,相對系統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而且缺乏藥物治療CUD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表明,9%的吸食大麻者會產生依賴性,47%的戒大麻者會經歷「戒斷反應」。截至目前,尚沒有針對「大麻使用障礙(CUD)」的科學療法。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一天晚上我在家打開《科學》雜誌時,一項新研究的標題中一個陌生的詞引起了我的注意:多巴胺化。該術語是指大腦化學多巴胺除通過突觸傳遞信號外,還可以進入細胞核並控制特定基因的能力。在閱讀本文時,我意識到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遺傳學和藥物成癮的理解。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阿薩夫教授說:「我們發現大腦的連通性,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換句話說,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從小老鼠到人類,再到大型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的連通性,並且信息在其中的傳播效率相同。」研究還發現,大腦通過特殊的補償機制保持了這種平衡:當半球之間的連通性較高時,每個半球內的連通性相對較低,反之亦然。
  • 科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
    圖片來源:NASA本報訊長達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如今解開了。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研究者發表了他們關於恆星TYC 2597-735-1的新發現:籠罩在這顆恆星周圍的紫外線環,很可能源自兩顆恆星發生的碰撞。
  • 毒品成癮?病隱於心!
    其中近3000萬人為吸毒成癮者。2010年~2015年,全球直接由吸毒造成的死亡人數增長了60%,50萬人因吸毒導致死亡。同時,毒品交叉濫用情況突出,包括常規型植物類毒品、合成興奮劑、類阿片、處方藥以及新型精神活性物質。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吸毒總人數達3億,已發現濫用毒品種類1000多種。受國際毒情影響,中國毒品問題的複雜程度和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
  • 近期成癮症重磅級研究進展
    他們還取得另一項重要的發現:與當前的阿片類藥物不同的是,一種新型的阿片類化合物能激活KOP,這有望讓他們開發出沒有上癮風險、破壞性的治療結果和副作用的止痛藥。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月4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of the Nanobody-Stabilized Active State of the Kappa Opioid Receptor」。
  • 小心酒精成癮
    儘管酒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而且人類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但是人們對於酒精對大腦的影響機制還沒有完全了解(儘管科學家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不過,我們大致也能知道喝酒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想具體感受一下,你可以讀完這篇文章後去喝一杯。但如果你不想,我們可以先大致說說。
  • 仁濟醫院團隊揭秘遊戲成癮機制:"多巴胺"得背鍋
    昨天,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相關最新成果在2018年芝加哥召開的北美放射年會做大會發言並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採訪及專題報導。
  • 那些已經被解開的世界未解之謎
    雖然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不過有一些被人們已經解開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這些被我們解開的眾多謎團。現在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通過非常多的先進技術終於將這個謎團解開了其實在這個水晶頭骨眼睛鼻孔等周圍有旋轉刮痕。但是因為他們太過於輕微,用肉眼是發現不了的,這種痕跡類似於現在珠寶商的旋轉輪製作出來的。所以研究人員推斷這個是現代歐洲加工製造的,材料是用的巴西無色水晶。正是因為被解開了這個謎團,所以這些水晶頭骨取消了展示,因為他們不屬於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