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孩子為何遊戲成癮?這個鍋得「多巴胺」背!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網路遊戲成癮引發的個體及社會問題,究竟有沒有病理學原因?昨天,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相關最新成果在2018年芝加哥召開的北美放射年會做大會發言並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採訪及專題報導。
「異樣」獎賞後果嚴重
周灩說,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一個隨時隨地想要犒賞自己的勤奮的小人兒,他最愛的事情就是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越多,他越興奮,大腦裡亢奮的信號因此迅速傳遞和蔓延,多巴胺是我們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它的分泌有著自己的一套精密設計過的原則,這套原則對我們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我們去學習、進步、適應環境。這些行為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是人類學習和適應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
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而是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路徑,用自我刺激的方式產生多巴胺,勤奮的小人會變成貪婪的小人,這時我們的大腦就成癮了。那貪婪的小人如何作弊呢?嗑藥、酗酒、賭博,以及打遊戲。
沉溺毒品或者酒精時,攝入的化學物質會直接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使得正常的強化學習的機制減弱,人們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而賭博和網路遊戲成癮沒有具體物質的攝入,他們通過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引發腦內「異樣」獎賞系統的啟動,同樣獲得多巴胺加速分泌的體驗,在這種「異樣」獎賞系統的刺激下,孩子會無視不良後果,長時間地沉溺於網路遊戲,意志力下降。
男孩更容易發生網癮
網路遊戲成癮是如何操控大腦中的獎賞系統的?研究發現,在正常的遊戲玩家的大腦中,以前額葉皮層為核心的認知控制迴路可以制止成癮行為的形成,像監考老師一樣,發現作弊情況立即取締。但是一旦控制迴路的結構或功能受到了損傷,就像監考老師離開了考場,各種作弊的手段便可以趁虛而入,成癮就變得輕而易舉。周灩團隊聯合運用靜息態和動態功能連接技術,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額葉-紋狀體子環路中,存在靜息態及動態功能連接異常,從神經影像層面揭示了網絡成癮的形成機制。
研究團隊進一步解釋了男孩更容易發生網癮的神經機制。周灩在對上海孩子的研究中發現,男孩的左側額上回眶部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他們行為衝動性增加,以至於行為抑制上比較差。與此同時,男孩的腦功能普遍比女孩子成熟得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感覺到,相比女孩,男孩更容易對遊戲依賴。
研究神經機制最終目的是尋找科學的幹預和治療手段。研究人員對一組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進行團體認知行為幹預治療,經過12周、每次90-120分鐘治療幹預後,孩子們的每周上網時間顯著減少,網路遊戲成癮嚴重程度降低,一些關鍵成癮相關腦區在治療後發生了功能上的改變,證實了CBT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孩子的認知控制能力。目前相關研究還在持續中。
周灩表示,將來還會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對網絡成癮的孩子腦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大腦皮層厚度的變化以及微結構的改變,希望更快地找到一條更好的幹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