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大牙
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某樣東西,是出於喜歡。
但一些科學研究的成果正在質疑這種「常識」,並給治療成癮提供了相當大的啟示。
「喜歡」和「想要」到底區別在哪裡?一切要從一個代號為B-19的病人說起。
01////代號B-19
1970年,在紐奧良的一個精神病患者身上,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後來的人只知道這個病人的代號為B-19,並以「B-19號病人」稱呼他。
以今天的倫理標準來看,這個實驗的是相當不人道的。
B-19是一個很不開心的人,吸食毒品。他因同性戀傾向而被開除軍籍。那時候,不僅毒品成癮是需要治療的,同性戀也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為了「治癒」他的性傾向,心理醫生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給B-19的大腦掛上了電極,把它們連接到當時被認為是負責快樂感受的腦區。
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 圖:網絡
當電極被連接時,B-19可以控制一個開關按鈕——按下的時候,就是通電的時候。他就這樣按了一次又一次,一共按了1000多次。
「這讓他感到非常非常的性興奮。」在回顧這個案例的時候,密西根大學生物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肯特·貝裡奇(Kent Berridge)說。B-19感到自己有一種強迫性的手淫慾望。戴上電極後,他發現男人和女人都有性吸引力。
當電極被移除時,他強烈抗議。
當時的羅伯特·希斯醫生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當他讓B-19描述電極帶來的感覺時,他因為後者會用 「奇妙」「驚人」「美妙 」這樣的詞彙。但B-19並沒有這樣做。事實上,他似乎一點也不享受這種體驗。
那麼,為什麼他還是要一直按那個開關呢?為什麼當電極被移除時,他又要抗議呢?
肯特·貝裡奇說,我們必須先認識到,雖然B-19並不享受電極產生的感覺,但他還是想打開電極開關。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難題,一個矛盾。
02////多巴胺等於快樂?
在很長的時間內,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喜歡」和「想要」這兩種情感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區別,這兩個詞聽起來就像是抓住了同一種現象。
除了「想要等於喜歡」之外,還有另一個假設。人們普遍認為,大腦中存在一個系統,涉及到激素多巴胺,它同時驅動著想要和喜歡這兩種情感。更重要的是,似乎有可信的證據表明,多巴胺對快樂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老鼠和人類一樣,也喜歡含糖的東西。一個經典的實驗是,當老鼠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被一種神經藥物清空,即便甜味的食物被放在籠子裡,它們也不再去尋找這些食物。
有人認為,切斷多巴胺,就等於切斷了快樂的能力。
肯特·貝裡奇(Kent Berridge) 圖:網絡
但肯特·貝裡奇找到了另一種方法來研究多巴胺和快樂之間的聯繫。在他的實驗中,老鼠的多巴胺水平被清零後,他給它們餵了一種糖類物質。「令我們驚訝的是,老鼠們仍然像平時一樣享受這種味道。快感依然存在!」
而在他的另一項實驗中,他把老鼠體內的多巴胺水平提高,雖然導致它們食量大增,但它們對糖類的喜愛程度並沒有明顯增加。
科學家通過老鼠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它們是否在享受食物。老鼠的面部表情頗像人類。當它們吃到甜食,它們會舔嘴唇,當吃到苦的東西時,它們會張開嘴,搖頭。
那麼,在沒有多巴胺的驅動後,為什麼老鼠還會喜歡一種它們似乎已經「不想吃」的食物呢?
肯特·貝裡奇有一個假設,但這個假設太瘋狂了——甚至在最初,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有沒有可能,想要一件東西和喜歡一件東西,對應的是大腦中不同的系統?又有沒有可能,多巴胺並不影響「喜歡」,而只影響「想要」?
現在,肯特·貝裡奇這個理論已經被廣泛接受。多巴胺會增加誘惑。當一個人看到咖啡機,是多巴胺驅使他去衝一杯咖啡。多巴胺還會加強食物對人的誘惑,讓菸民想抽菸。
多巴胺驅動的信號是「想要」,而不是「喜歡」。這一結論最有力的證據依然來自實驗室裡的老鼠。
在一次實驗中,肯特·貝裡奇在老鼠籠子上貼了一根小金屬棒,一旦觸碰,就會產生輕微的電擊。正常的老鼠在觸碰一兩次之後,就會學會遠離棍子。但通過激活老鼠的多巴胺分泌,肯特·貝裡奇能夠讓老鼠沉迷於那根金屬棒——老鼠會靠近它,聞聞它,還會親吻它,用爪子或鼻子去觸碰它。
即使受到了輕微的電流衝擊,老鼠也會在5分鐘或10分鐘的時間內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金屬棒旁,直到實驗終止。
03////敏感的多巴胺分泌
說肯特·貝裡奇改變了對人類欲望和動機的科學理解,一點也不為過。
他認為,「想要」是比「喜歡」更根本的需求。歸根結底,對於我們的基因延續來說,人類是喜歡性,或是喜歡某種食物,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想要」做愛,是否「想要」尋找食物。
區分「想要」和「喜歡」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對成癮現象的洞察視角,無論是對毒品、酒精、賭博,還是對某些食物。
多巴胺的分泌機制學會了某些暗示,比如看到咖啡機可以帶來獎勵。然而,成癮者的多巴胺分泌比常人敏感許多,會被許多微小而不起眼的暗示所觸發。吸毒者可能會發現他們的毒癮是由一個注射器,一個勺子,甚至是一個聚會,或者是在街角某個情景引發的。
科學家通過老鼠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它們是否在享受食物 圖:網絡
因為他們的多巴胺分泌變得敏感,所以這類暗示「想要」的觸發源,會經常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或者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失。這使得戒毒者極易復吸,哪怕毒品給他們帶來的快感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
回到病人B-19,那個曾被連接到所謂的快樂電極上的人。他不停地按動按鈕來連通電極,然而,他並不享受那個過程。當時精神科醫生羅伯特·希斯甚至懷疑,這個病人是否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現在,我們有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也許,B-19真的不喜歡按下開關後電流引起的感覺,但他依舊做出了這個強迫性的行為。
現在的人還有手機上癮的問題——聽到聲音響起,就想看看文字內容。那是因為通知音已經觸發了多巴胺。這條簡訊可能不是一條能給你帶來快樂的信息。
「這些(社交媒體)的暗示就是完美的多巴胺分泌觸發器,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些東西。」肯特·貝裡奇指出。
雖然通過社交媒體上源源不斷的信息獲得多巴胺的衝擊可以使人振奮,但根據這位科學家的說法,如果它走得太遠,可能會導致人們的注意力分散;如果你覺得被社交媒體誘惑,不斷地想要看手機,可以嘗試遠離你的多巴胺「觸發源」。
「不過,我們還是不能只要求世界走開,不再誘惑我們。」他說。所以,他建議手機上癮的人多進行心態訓練: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無聊地拿著手機無意識地刷社交媒體時,暫停下來,並記錄下你的想法和身體的感覺。接著選擇其他事情來代替,比如散步或泡茶。
在老鼠身上,高敏感的多巴胺作用可以在它們身上持續半輩子。現在,研究人員現在的任務是找到他們是否能逆轉這種高敏感性——首先是在老鼠身上,然後應用到人類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