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一個消息,證實了如今青少年和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嚴重性。在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把遊戲成癮列入成癮性疾患章節。這條消息中的相關規定從當年6月19日正式生效,世界衛生組織告知世界,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這一消息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一時之間青少年兒童遊戲成癮的話題又掀起了新一波高潮。
一般來說遊戲成癮是一種人的失控行為,一個人在沒有成癮物質影響下意志力薄弱,控制不住自己想玩遊戲的衝動。並且明顯導致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出現了學業成績下降、在職時間工作效率降低,對社會貢獻能力的降低。
而如今智能科技急速發展並迅速普及的當下,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早在近十年的社會發展中變得見怪不怪,未成年兒童拿著手機玩電子遊戲,或者去一些非法經營的網吧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事情非常普遍。
甚至是網絡上還爆出過這樣的新聞——江蘇的一位16歲少年,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玩電子遊戲的想法,在連續上網19個小時之後,猝死在網吧裡,兩天後才被發現。在這位16歲少年的老師班主任的印象裡,這個孩子是在學校時經常逃課,而逃課的原因就是想要去網吧上網,班主任和家長常常去當地的網吧裡找他,勸他回去上課,儘管經過老師和家長多次勸告和斥責,孩子的網癮依然沒有被戒掉,最終還是造成了這樣無法挽留的痛心局面。
比之於這樣的極端例子,青少年兒童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人數不勝數,青少年和兒童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問題真苦惱著大多數90後,00後父母的嚴峻問題。
在CN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第四十二次網民規模的調查中報導說,截止到2018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模已經達到8.02億,比之於前一年末增長了3.8%。
在這個數據化的時代,網絡的覆蓋範圍面越來越廣,數據之間的連接和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同時上網的費用和成本也越來越低,這都是網民規模持續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網際網路滲透率的不斷提升背後是有一大批青少年兒童作為「忠實粉絲」,而網際網路中最吸引孩子和用戶粘性最高的之一就是網絡電子遊戲。
是什麼讓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想要玩遊戲的衝動、並且引發一玩就上癮的局面呢?在腦科學研究的一些實驗和調查顯示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一:從科學角度研究遊戲成癮的「元兇」: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
許多人都曾聽說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什麼呢?
多巴胺是一種屬於年前就存在的一種基礎神經遞質,也是一種化學物質,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和我們大腦的各種功能中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很深的淵源。
多巴胺分泌可以稱得上是人的一種獎勵機制或獎賞通路,當人自己的一些欲望,比如說追求社會地位、發生性愛關係等得到滿足時,人自身就會分泌多巴胺,用以反饋,並給人帶來一種精神興奮、心情愉悅的感覺。
多巴胺D2受體是什麼呢?
多巴胺D2受體是在過去幾年中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的獲得滿足感的神經機制。可以說,多巴胺d2是讓人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更加直接的因素。
一個人光分泌多巴胺並不能給人極大的滿足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分泌大量多巴胺,但是他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很少,那他的幸福指數也會降低。
而許多遊戲上癮者在被觀察和檢查之後發現他們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明顯比常人更低,許多人想「偷」來更直接、更多的興奮感,就會去做像吸毒賭博這樣的事情。
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對孩子遊戲成癮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所以說,孩子遊戲成癮這與人體大腦內的兩大化學物質有很大聯繫。孩子初次嘗到了玩遊戲過程中多巴胺分泌量加大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時就會產生再多玩幾次的想法,在整個遊戲過程中,長達幾個小時甚至更久的遊戲體驗讓孩子仍舊沉迷於遊戲,如此時間一長,孩子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孩子想要獲得初次體驗遊戲時那種愉悅感和興奮感就越來越難,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如此就造成了孩子沉迷於遊戲,並且遊戲成癮的局面。
既然多巴胺第二受體減少是導致孩子遊戲成癮的重要因素之一,那是什麼造成了人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減少呢?
在一些學者的實驗研究中,得出了人的壓力加大會導致多班第二受體減少。
研究者表示,這裡的壓力並不是類似於學習或者工作上的壓力而是指的會讓當事人感到絕望無助的類似於社會地位下降、至親之人突然離世。得到的關心和支持減少等這些事件給人帶來的壓力,在這樣的生存壓力長期的壓迫之下,人體內的多巴胺第二受體就會隨之減少。
在對多巴胺第二受體研究的實驗中有一個著名的猴子成癮實驗。
科學家們先把猴子關在分別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單獨籠子,並且教這些猴子學會了吸食古柯鹼,很顯然,一段時間之後猴子們都對古柯鹼上癮了。於是科學家們又把這些已經對古柯鹼上癮的猴子們同時關進一個籠子裡,群居生活猴子們產生了猴王。
後來研究者就發現,作為猴王的那隻猴子對古柯鹼的依賴程度降低了,那些作為「平民」的猴子,不但沒有減少對古柯鹼依賴的現象,反而對古柯鹼的需求增加了。
最後研究者們又把怎麼關進最開始單獨呆的籠子裡,而那隻曾作為猴王的猴子對古柯鹼的依賴程度又回到了最初的水平。這項研究,直接證明了生存壓力的增大會讓人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減少。
幫助孩子戒掉網癮,家長的角色很重要,要了解根源並且加以引導
這樣看來,想要戒掉孩子的網癮,少對孩子的施壓是必要的手段。而在減少孩子壓力之前應該了解孩子壓力的來源。
一:親子關係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和兒童的壓力大多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家庭關係、在學校與同學之間有著不良性的相處關係。而其中,親子關係更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關係】
家是幸福的港灣,是人受傷後的避風港,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心理壓力,減少孩子內心中的失望和無助。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即使在學校裡不良好的同學關係影響下也能給孩子很大的安慰,及時解救孩子失望感和無助感。
【不良的親子關係】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會更加敏感、更大可能性成為各種癮君子,多數情況下也是由於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在孩子成長的時段裡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往往會踏入讓自己能夠很快獲得最大滿足感陷阱,此時網路遊戲就像成了一塊特別誘人的蛋糕,因為缺乏家長的約束和管教以及正確的引導,孩子淺嘗輒止式的舔蛋糕可能性很小。
二:家長在戒掉孩子遊戲癮中可以發揮到很大的作用。
往往許多家長並沒有發揮到真正作用的原因就是總是將遊戲本身和孩子本身當成孩子遊戲成癮的原因,家長心中總是存在一種執念,那就是,孩子遊戲成癮一定是孩子自己自制力不強,更有甚者將過錯怪罪到一些遊戲開發公司之上,從這一點來可以看到,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遊戲成癮也有自己的原因。
作為孩子的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時是否總是拿著要養家餬口的藉口而去不在心靈上與孩子進行內心深處的溝通,而孩子成長的腳步從未停止,如果錯過了孩子需要家長引導的那段時間,以至於釀成孩子變得依賴有網路遊戲來獲得滿足感局面,家長自身的原因遠遠要超過那些遊戲開發公司。
所以想要戒掉孩子遊戲癮,作為家長或許首先應該要做到打破心裡的為自己開脫而產生的一些並無邏輯的執念,先從自己更多的對孩子的關心入手,讓孩子遠離產生遊戲癮的陷阱。
作為付出型人格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註定會不斷付出,但是這種付出並不意味著只是物質上的溫飽滿足,從內心裡的溝通,真正用心去感受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是一個作為家長和父母所需要去完成的。令人頭疼的熊孩子背後,需要有一個真正理解TA的父母或者是家長去拯救。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