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多巴胺「滿足感」是元兇,要學會打破執念

2020-11-23 騰訊網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一個消息,證實了如今青少年和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嚴重性。在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把遊戲成癮列入成癮性疾患章節。這條消息中的相關規定從當年6月19日正式生效,世界衛生組織告知世界,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這一消息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一時之間青少年兒童遊戲成癮的話題又掀起了新一波高潮。

一般來說遊戲成癮是一種人的失控行為,一個人在沒有成癮物質影響下意志力薄弱,控制不住自己想玩遊戲的衝動。並且明顯導致了不同年齡段的人出現了學業成績下降、在職時間工作效率降低,對社會貢獻能力的降低。

而如今智能科技急速發展並迅速普及的當下,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早在近十年的社會發展中變得見怪不怪,未成年兒童拿著手機玩電子遊戲,或者去一些非法經營的網吧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事情非常普遍。

甚至是網絡上還爆出過這樣的新聞——江蘇的一位16歲少年,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玩電子遊戲的想法,在連續上網19個小時之後,猝死在網吧裡,兩天後才被發現。在這位16歲少年的老師班主任的印象裡,這個孩子是在學校時經常逃課,而逃課的原因就是想要去網吧上網,班主任和家長常常去當地的網吧裡找他,勸他回去上課,儘管經過老師和家長多次勸告和斥責,孩子的網癮依然沒有被戒掉,最終還是造成了這樣無法挽留的痛心局面。

比之於這樣的極端例子,青少年兒童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人數不勝數,青少年和兒童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問題真苦惱著大多數90後,00後父母的嚴峻問題。

在CNNIC(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第四十二次網民規模的調查中報導說,截止到2018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模已經達到8.02億,比之於前一年末增長了3.8%。

在這個數據化的時代,網絡的覆蓋範圍面越來越廣,數據之間的連接和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同時上網的費用和成本也越來越低,這都是網民規模持續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網際網路滲透率的不斷提升背後是有一大批青少年兒童作為「忠實粉絲」,而網際網路中最吸引孩子和用戶粘性最高的之一就是網絡電子遊戲。

是什麼讓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想要玩遊戲的衝動、並且引發一玩就上癮的局面呢?在腦科學研究的一些實驗和調查顯示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一:從科學角度研究遊戲成癮的「元兇」: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

許多人都曾聽說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什麼呢?

多巴胺是一種屬於年前就存在的一種基礎神經遞質,也是一種化學物質,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和我們大腦的各種功能中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很深的淵源

多巴胺分泌可以稱得上是人的一種獎勵機制或獎賞通路,當人自己的一些欲望,比如說追求社會地位、發生性愛關係等得到滿足時,人自身就會分泌多巴胺,用以反饋,並給人帶來一種精神興奮、心情愉悅的感覺。

多巴胺D2受體是什麼呢?

多巴胺D2受體是在過去幾年中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的獲得滿足感的神經機制。可以說,多巴胺d2是讓人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更加直接的因素。

一個人光分泌多巴胺並不能給人極大的滿足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分泌大量多巴胺,但是他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很少,那他的幸福指數也會降低。

而許多遊戲上癮者在被觀察和檢查之後發現他們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明顯比常人更低,許多人想「偷」來更直接、更多的興奮感,就會去做像吸毒賭博這樣的事情。

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對孩子遊戲成癮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所以說,孩子遊戲成癮這與人體大腦內的兩大化學物質有很大聯繫。孩子初次嘗到了玩遊戲過程中多巴胺分泌量加大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時就會產生再多玩幾次的想法,在整個遊戲過程中,長達幾個小時甚至更久的遊戲體驗讓孩子仍舊沉迷於遊戲,如此時間一長,孩子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孩子想要獲得初次體驗遊戲時那種愉悅感和興奮感就越來越難,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如此就造成了孩子沉迷於遊戲,並且遊戲成癮的局面。

既然多巴胺第二受體減少是導致孩子遊戲成癮的重要因素之一,那是什麼造成了人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減少呢?

在一些學者的實驗研究中,得出了人的壓力加大會導致多班第二受體減少。

研究者表示,這裡的壓力並不是類似於學習或者工作上的壓力而是指的會讓當事人感到絕望無助的類似於社會地位下降、至親之人突然離世。得到的關心和支持減少等這些事件給人帶來的壓力,在這樣的生存壓力長期的壓迫之下,人體內的多巴胺第二受體就會隨之減少。

在對多巴胺第二受體研究的實驗中有一個著名的猴子成癮實驗。

科學家們先把猴子關在分別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單獨籠子,並且教這些猴子學會了吸食古柯鹼,很顯然,一段時間之後猴子們都對古柯鹼上癮了。於是科學家們又把這些已經對古柯鹼上癮的猴子們同時關進一個籠子裡,群居生活猴子們產生了猴王。

後來研究者就發現,作為猴王的那隻猴子對古柯鹼的依賴程度降低了,那些作為「平民」的猴子,不但沒有減少對古柯鹼依賴的現象,反而對古柯鹼的需求增加了。

最後研究者們又把怎麼關進最開始單獨呆的籠子裡,而那隻曾作為猴王的猴子對古柯鹼的依賴程度又回到了最初的水平。這項研究,直接證明了生存壓力的增大會讓人體內的多巴胺d2受體減少。

幫助孩子戒掉網癮,家長的角色很重要,要了解根源並且加以引導

這樣看來,想要戒掉孩子的網癮,少對孩子的施壓是必要的手段。而在減少孩子壓力之前應該了解孩子壓力的來源。

一:親子關係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和兒童的壓力大多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家庭關係、在學校與同學之間有著不良性的相處關係。而其中,親子關係更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關係】

家是幸福的港灣,是人受傷後的避風港,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心理壓力,減少孩子內心中的失望和無助。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即使在學校裡不良好的同學關係影響下也能給孩子很大的安慰,及時解救孩子失望感和無助感。

【不良的親子關係】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會更加敏感、更大可能性成為各種癮君子,多數情況下也是由於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在孩子成長的時段裡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往往會踏入讓自己能夠很快獲得最大滿足感陷阱,此時網路遊戲就像成了一塊特別誘人的蛋糕,因為缺乏家長的約束和管教以及正確的引導,孩子淺嘗輒止式的舔蛋糕可能性很小。

二:家長在戒掉孩子遊戲癮中可以發揮到很大的作用。

往往許多家長並沒有發揮到真正作用的原因就是總是將遊戲本身和孩子本身當成孩子遊戲成癮的原因,家長心中總是存在一種執念,那就是,孩子遊戲成癮一定是孩子自己自制力不強,更有甚者將過錯怪罪到一些遊戲開發公司之上,從這一點來可以看到,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遊戲成癮也有自己的原因。

作為孩子的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時是否總是拿著要養家餬口的藉口而去不在心靈上與孩子進行內心深處的溝通,而孩子成長的腳步從未停止,如果錯過了孩子需要家長引導的那段時間,以至於釀成孩子變得依賴有網路遊戲來獲得滿足感局面,家長自身的原因遠遠要超過那些遊戲開發公司。

所以想要戒掉孩子遊戲癮,作為家長或許首先應該要做到打破心裡的為自己開脫而產生的一些並無邏輯的執念,先從自己更多的對孩子的關心入手,讓孩子遠離產生遊戲癮的陷阱。

作為付出型人格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註定會不斷付出,但是這種付出並不意味著只是物質上的溫飽滿足,從內心裡的溝通,真正用心去感受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是一個作為家長和父母所需要去完成的。令人頭疼的熊孩子背後,需要有一個真正理解TA的父母或者是家長去拯救。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你以為多巴胺只和愛情快感有關?它卻還關乎成癮和精神分裂症
    這一「多巴胺愛情理論」在網上熱傳,「當兩人相互吸引時,丘腦就開始下令分泌『愛的使者』——多巴胺。」事實上,多巴胺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這麼浪漫,除了愛情和快感,成癮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也和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一種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激發人對異性好感的神經傳導遞質。
  • 《自然》:美科學家揭示多巴胺在成癮中作用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可見這位老爺爺真的是一位老頑童,他的表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甚至覺得有些可愛。
  • 仁濟醫院團隊揭秘遊戲成癮機制:"多巴胺"得背鍋
    原標題:孩子為何遊戲成癮?這個鍋得「多巴胺」背!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網路遊戲成癮引發的個體及社會問題,究竟有沒有病理學原因?  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而是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路徑,用自我刺激的方式產生多巴胺,勤奮的小人會變成貪婪的小人,這時我們的大腦就成癮了。那貪婪的小人如何作弊呢?嗑藥、酗酒、賭博,以及打遊戲。  沉溺毒品或者酒精時,攝入的化學物質會直接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使得正常的強化學習的機制減弱,人們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該術語是指大腦化學多巴胺除通過突觸傳遞信號外,還可以進入細胞核並控制特定基因的能力。在閱讀本文時,我意識到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遺傳學和藥物成癮的理解。對酒精和古柯鹼等成癮藥物的強烈渴望可能是由多巴胺控制基因引起的,這些基因改變了大腦迴路,這些基因是成癮的基礎。有趣的是,這些結果也為為什麼治療嚴重抑鬱症的藥物通常必須在服用幾周後才有效做出了回答。
  • 近期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當我們存在情緒波動時,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作為自然獎勵系統的一部分,促進大腦的快感和滿足感。這種重要的神經化學物質能提高情緒、動機和注意力,並有助於調節運動、學習和情緒反應。多巴胺還使我們不僅能看到獎勵,而且還能採取行動向著獎勵目標前進。
  • 「毒品、酒精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
    說到上癮,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毒品,當然除了毒品之外,還有很多能讓我們上癮的東西:酒精、遊戲乃至食物都可以讓有些人慾罷不能。這些事物是因為什麼使人成癮?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對藥物上癮的原因,在他看來,「成癮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復發性的腦部疾病。」
  • 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多巴胺和成癮的秘密
    但一些科學研究的成果正在質疑這種「常識」,並給治療成癮提供了相當大的啟示。  「喜歡」和「想要」到底區別在哪裡?一切要從一個代號為B-19的病人說起。那時候,不僅毒品成癮是需要治療的,同性戀也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為了「治癒」他的性傾向,心理醫生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給B-19的大腦掛上了電極,把它們連接到當時被認為是負責快樂感受的腦區。
  • 信息成癮症:被刷屏控制的大腦
    現實中隨處可見,這樣痴迷於刷屏的行為,這也是時代高速發展所引發的弊端——信息成癮症,伴隨著網絡虛擬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獲取信息成癮的行為。每當拿起手機刷新微博、朋友圈、百度、抖音、快手、頭條、小紅書、知乎等手機APP的時候,總是想,我看完這一屏就結束,就去睡覺或者去幹別的。但這個時候總是有一種不受控制的力量促使我們一屏一屏的看下去。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多巴胺D3受體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癲癇、帕金森、脊柱疾病。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複雜的精神心理障礙,多發病於青壯年並持續終生,全球約有1%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大量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可能與精神分裂症有關,並提出若干種假說,如多巴胺(DA)系統功能失調假說、5-羥色胺系統和多巴胺系統平衡失調假說、NMDA受體功能低下假說等。
  • 科學家解讀多巴胺的奧秘!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神經遞質多巴胺是一把雙刃劍:在大腦中釋放,作為獎勵,訓練我們尋求愉悅的體驗,但也是一種不斷追求導致成癮的「藥物」。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這只是多巴胺的一面。另一方面,多巴胺也是為了應對不愉快的體驗而釋放的,例如觸摸熱茶壺,可能是訓練大腦以避免將來使用它們,相關結果發表在Neuron雜誌上。多巴胺的陰陽性質可能對治療成癮和其他精神障礙有影響。例如,在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大腦不同區域的多巴胺水平變得異常,可能是因為大腦中的獎勵和迴避電路之間的不平衡。
  • 賭博成癮的全面解析:知道成因,才能對症下藥
    人類大腦區域  布徹爾還發現,那些嗜賭如命、對賭博有病態嗜好的賭徒,其大腦中使之感到愉快的化學物質不能保持在正常水平,他們需要不斷地尋求賭博給與自己刺激,以達到自身的滿足感。  醫院核磁共振  迄今,科學家普認為,從行為科學上說,人希望獲得快感,就是希望獲得自己想得到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從而產生一種歡愉的感覺,對於賭徒來說,莫不如此。
  • 【思想界】遊戲成癮病理化:接踵而至的會是治病良方,還是道德恐慌?
    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TO)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入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草案(ICD-11),該草案預計於明年5月在世界衛生大會上頒布,2022年1月1日生效。草案規定,如果符合下列條件,則可以認定為患有遊戲依賴症: 沉溺於遊戲,本人無法控制遊戲時間。 其他興趣以及日常活動,都須讓位於遊戲。
  • 「快樂因子」多巴胺,有哪些最新研究?
    【1】Neuron:多巴胺的「陰-陽」兩面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神經遞質多巴胺是一把雙刃劍:在大腦中釋放,作為獎勵,訓練我們尋求愉悅的體驗,但也是一種不斷追求導致成癮的「藥物」。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這只是多巴胺的一面。
  • 近期成癮症重磅級研究進展
    痴迷地查看智慧型手機中的應用程式看起來像上癮的症狀,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如果沒有嚴重或持久的戒斷效應的話,這種加強效果或許就會被打破。一小部分人可能更容易對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上癮,比如在線賭博、色情文字、遊戲及社會媒體,從臨床上來講,你可能並不會對這些設備上癮,但你卻可能對手機的功能產生行為上的成癮性。
  • 抓娃娃機如何抓住你的心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抓娃娃機如何抓住你的心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2017-07-03這麼一種「簡單呆萌」的遊戲設備,不但不被喜新厭舊的玩家淘汰,還備受各年齡層愛好者歡迎,這種奇妙的吸引力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別小看抓娃娃機,它可能是日常能接觸的最低限度、最小規模的賭博。
  • 多巴胺 能讓人「上癮」的藥
    多巴胺來源於酪氨酸,酪氨酸來源於蛋白質,在我們吃的每一口肉、喝的每一口奶中都富含這種胺基酸。人體在必要的時候就會催化酪氨酸產生多巴胺,生成的多巴胺作用時間很短,然後在酶的作用下變成腎上腺素。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它既存在於外周人體中,也存在於大腦中,它們互不相通。
  • 神經遞質多巴胺降低會有哪些影響?如何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這種物質在我們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中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當這種物質不平衡就會導致我們出現一系列的疾病比方最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兒童多動症、帕金森等等。這種物質的正常會保證我們的身體功能處於正常狀態,已知當多巴胺缺少會引起我們出現思維混亂、顫抖虛弱、身體異樣、表情管理不當等等,這也是很多精神疾病不好控制的原因所在。
  • 多巴胺在涉及多種精神疾病的神經元中的作用
    先前的研究已經揭示了多巴胺在神經元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些PCX II層的神經元通過多巴胺D2受體接收來自多巴胺釋放神經元的信號。然而,這種受體是如何在未成熟的II層神經元中產生的,以及這些細胞與多巴胺的關係尚未被研究。
  • Neuron:多巴胺的「陰-陽」兩面
    2018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神經遞質多巴胺是一把雙刃劍:在大腦中釋放,作為獎勵,訓練我們尋求愉悅的體驗,但也是一種不斷追求導致成癮的「藥物」。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這只是多巴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