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成癮症:被刷屏控制的大腦

2021-01-09 書生墨辰

在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時代,人們被手機佔據的時間越來越多。

2019年我國成年人人均接觸手機時間為100.41分鐘,比2018年同比增長了15.54分鐘。

現實中隨處可見,這樣痴迷於刷屏的行為,這也是時代高速發展所引發的弊端——信息成癮症,伴隨著網絡虛擬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獲取信息成癮的行為。

每當拿起手機刷新微博、朋友圈、百度、抖音、快手、頭條、小紅書、知乎等手機APP的時候,總是想,我看完這一屏就結束,就去睡覺或者去幹別的。但這個時候總是有一種不受控制的力量促使我們一屏一屏的看下去。

結果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凌晨或幾個小時下去了。

細思極恐,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控制著我們的大腦,不停地刷下去呢?

01新鮮感

大數據時代,手機客戶經常流量的信息會被APP後臺提取,手機客戶再次打開APP的時候,相關類型的內容就會被不斷推送,大大提升了你看到自己感興的內容的可能性。

每個人生活層面都是小層面,在網絡覆蓋時代,可以在大眾的網絡平臺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種新鮮事物,大大滿足了人們對不同事物的新鮮感。

被生活所壓迫的人,刷屏的時候可以獲得很大程度上的放鬆感,讓壓抑的神經得到放鬆,神經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予獎勵,讓人們獲得刺激的愉悅感。

02方便簡單

手機刷屏,特別是長時間的刷屏,現實層面上並不需要任何的代價,這個行為不費吹灰之力,不用投入太大的成本,沒有門檻,其背後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是直接被忽略的。

簡單方便的刷屏行為可以帶來獎勵,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舒緩生活的壓抑感,僅僅這樣,刷屏這個行為就可以讓人很容易上癮。

這種行為幾乎是「零成本」地為人們創造了大量的價值,營造了愉悅的心理情緒。

03愉悅感

人們對毒品上癮,是因為使用他們,即刻就能獲得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與毒品產生了聯繫,即毒品=愉悅感,為了延續這種愉悅的快感,就要不停的吸食毒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癮。

手機刷屏同樣的道理,在不斷刷手機的過程中,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作為獎勵,讓人感受到愉悅感與快感,不斷的刷屏就是不斷在加強這種感覺,強化刷屏這個執念。

為了追求到這種快感,大腦就會控制思維不斷的去刷屏,不斷重複這個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不刷屏就感到手足無措,心情感到焦急煩躁的原因。

04心理匱乏感

什麼人會長時間的去刷屏?

感覺無聊、不想做事、工作沒有進展或處於瓶頸、不知道該幹什麼、心情煩躁……

刷屏的初始行為,是人們在無法抗拒當下的自己,試圖逃避現實時出現的行為。屏幕上的內容所帶來的愉悅感與快感,可以讓人短暫地逃離現實中毫無起色的自我。

說到底,信息成癮症是一種病態的逃避方式。

想要遠離信息成癮症,就要做好時間規劃,讓自己忙起來,減少大腦對刷屏快感的依賴性。

相關焦點

  • 近期成癮症重磅級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成癮症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1】你是否沉迷於玩智慧型手機呢?這或許是一種「手機成癮症」!【4】eLife: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焦慮和成癮症的新型療法doi:10.7554/eLife.30056日前,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深入闡明了機體大腦如何處理獎勵和懲罰的機制,或為後期開發治療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焦慮症和藥物濫用等成癮行為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多巴胺、藥物成癮和抑鬱症背後的表觀遺傳學秘密
    該術語是指大腦化學多巴胺除通過突觸傳遞信號外,還可以進入細胞核並控制特定基因的能力。在閱讀本文時,我意識到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遺傳學和藥物成癮的理解。對酒精和古柯鹼等成癮藥物的強烈渴望可能是由多巴胺控制基因引起的,這些基因改變了大腦迴路,這些基因是成癮的基礎。有趣的是,這些結果也為為什麼治療嚴重抑鬱症的藥物通常必須在服用幾周後才有效做出了回答。
  • 拖延症讓你苦惱?都怪大腦前額葉還沒進化到位
    前額葉之所以能給我們「未來」的概念,是因為它與大腦中多巴胺相關的區域「有來有往」,它像一個信息樞紐,與大腦其他部分互聯互通。如果大腦中同時產生了多個與多巴胺相關的信號,這些信號都先來到前額葉,大腦會在此決定是否執行。
  • 《自然》:美科學家揭示多巴胺在成癮中作用
  • 先進院探索物質成癮的大腦機制 尋找新型治療手段
    朱英傑告訴記者,成癮是一種大腦的疾病,長期服用成癮性物質導致大腦發生結構性改變,從而上癮;如何逆轉成癮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是成癮治療的關鍵。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的資助,正在開展成癮的大腦環路機制以及利用新型物理刺激幹預治療的創新研究。
  • 最新研究解開酒精成癮之謎,還發現了治療酒癮的方法
    與此同時,促炎介質可以啟動和驅動神經免疫反應,而抗炎介質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穩態機制,以限制炎症的發生和防止大腦的病理損傷。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抗炎信號在成癮相關腦區的酒精依賴誘導行為中的作用知之甚少,這使得我們無法確定有臨床應用前景的酒癮治療靶點。
  • 「毒品、酒精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
    這些事物是因為什麼使人成癮?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對藥物上癮的原因,在他看來,「成癮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復發性的腦部疾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複雜結果,而大腦的生物性改變或許使得所謂的意志力變得脆弱不堪。因此,面對成癮風險,庫赫認為最好的方法仍是預防——「我們仍只能遠離那些被確認成癮性和傷害性高的事物。」
  • 大腦成癮迴路告訴你答案
    手機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信息的傳遞方式,讓古代神話中的「千裡眼」、「順風耳」都成為了現實。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更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從社交辦公到購物娛樂,從查詢資料到銀行轉帳,從導航到尋找美食……想到或想不到的事情都能通過手機來解決,手機正在改變世界,同時也在改變人類。
  • 網路遊戲是如何控制你的大腦,為何有人迅速上癮有人卻能克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
  • 多動症兒童擁有異常大腦功能模式
    大腦功能的這種根本區別可能是漫不經心、衝動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難以讓多動症兒童在教室集中精神的問題的根源。共有31,000名腦科學研究者參加了本次大會。       多動症應該算是最常見的兒童行為問題。越來越多的生物醫學證據表明,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兒童擁有異常的大腦功能模式,並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這份研究報告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 仁濟醫院團隊揭秘遊戲成癮機制:"多巴胺"得背鍋
    昨天,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相關最新成果在2018年芝加哥召開的北美放射年會做大會發言並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採訪及專題報導。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那就是,在你的顱骨上鑽一個洞,把帶有電極的電線插入你的腦袋,埋在你的大腦裡,按動電線另一端控制電流的開關,就能向你的大腦裡釋放電流。你能想像接通電流後自己會怎麼樣嗎?是慘叫、抽搐還是昏迷?這些都不是。你無法想像到底會發生什麼,即便告訴你這種電流刺激是微弱的,不會對你造成傷害,恐怕你也不會想要嘗試一下。不過,這樣的事情真實存在著,當事人不但非常享受電流刺激帶來的感覺,而且他們居然對這種狀態上癮了。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為了更加清楚地講話,你就必須想到一些詞彙來表達大腦的意思和信息,並且通過一定的語法規則將其組成一個句子,隨後利用機體的肺部、聲帶以及嘴巴進行發聲表達出來。大腦中的額葉、顳葉和頂葉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形成自己想說的話,而額葉中的運動皮質則使我們將語言表達出來。
  • 青少年網癮危害多:過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腦功能受損
    不過,長期被裹挾在信息的浪潮中,我們的大腦常常面臨著信息超載的困境。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這些電子設備更是大大增加了他們對網絡和遊戲成癮的可能性。大量的研究表明,網絡和遊戲成癮都會對青少年的大腦帶來功能和結構上的改變。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過度使用電子設備上網和玩遊戲可能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造成什麼影響。
  • 殺死雙親、吊死3歲女兒……毒品成癮你了解多少?
    毒品成癮的原理戒毒為什麼那麼難,復吸率怎麼就那麼高,還得從毒品的成癮說起,了解人體是怎麼毒品成癮的。對於毒品成癮機制,目前醫學界最主流的是多巴胺學說。先講兩個知識點:多巴胺和閾值。多巴胺是大腦裡的信息傳遞者,負責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快樂信息。
  • 《尋找爽點》:快樂和成癮是人類的天性, 是什麼讓我們欲罷不能?
    那是因為我們既可以主動刺激愉悅迴路帶來樂趣,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大腦的愉悅迴路所控制。 什麼樣的快樂需要節制呢?比如下面這些: 吸菸、吸毒、暴飲暴食、賭博、電子遊戲、這些都會讓人成癮,是因為這些都會激活大腦的愉悅迴路,分泌多巴胺。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新華社上海11月30日電 題:「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實際應用,我們的大腦會被控制嗎?在腦機交互的終極,人類大腦會被機器控制嗎?意念的信息破解,是否會導致一部分人控制他人大腦的風險?腦機交互的基本原理是對腦電波展開分析早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一個身穿「機械骨骼戰甲」的癱瘓少年就通過意念控制開出第一球。到如今,意念控制物體或實驗動物的技術已越來越成熟。「意念控制」是如何實現的?
  • 拖延症基因找到了!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有關
    原標題:拖延症的基因找到了!當你還在為拖延自責時,科學家已經為你準備好了「藉口」。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拖延傾向可能是受基因控制的,拖延症相關的控制通路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有關。
  • 跟黑眼圈沒多大關係,性癮症是個什麼鬼?
    但如果要從科學角度來較真,很多自稱或號稱性癮症的名人——是不是絕對純粹的性癮症人士,是值得商榷的。性癮症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它嚴重幹擾了你的生活。曾有人通過調研發現,很多有性癮症的人都表示自己曾處於一種麻木或是恍惚的狀態,性慾是此狀態下的主導者,讓你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三是與毒品類似,它具有依賴性。一方面,如果戒斷成癮者的那些充滿快感的性體驗,他們會出現身體和心理上的脫癮反應,例如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是行為失控。另一方面,性癮的耐性疲乏會提升爽感體驗的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