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2020-11-23 中國經濟網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說到上癮,總會讓人有種極致和瘋癲的感覺。接下來,本書開篇的內容也許會讓你感到更加不可思議。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一種情景是永遠無法想像的。那就是,在你的顱骨上鑽一個洞,把帶有電極的電線插入你的腦袋,埋在你的大腦裡,按動電線另一端控制電流的開關,就能向你的大腦裡釋放電流。你能想像接通電流後自己會怎麼樣嗎?是慘叫、抽搐還是昏迷?這些都不是。你無法想像到底會發生什麼,即便告訴你這種電流刺激是微弱的,不會對你造成傷害,恐怕你也不會想要嘗試一下。不過,這樣的事情真實存在著,當事人不但非常享受電流刺激帶來的感覺,而且他們居然對這種狀態上癮了。

  上面的這種情景,來自被譽為心理學史上五大最受爭議的實驗之一。這項實驗受到了一些道德上的譴責,但是,它對研究大腦的成癮機制貢獻非常大。羅伯特·加爾布雷思·希斯博士,是紐奧良杜蘭大學的精神病學家。他在1949—1980年期間,重點從事通過對精神病人的大腦進行電擊刺激,來治療和消除精神病症狀的研究。他的這項研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是卻出現了讓他無法控制的局面。

  他曾治療過一個患有抑鬱症和強迫症的男性同性戀病人。研究人員為了讓患者變成異性戀,在他大腦中九個不同的區域安裝了九個電極,與腦外的刺激開關連接。一開始,希斯博士依次對病人大腦中的九個區域進行電流刺激,但只有位於大腦中隔的電極能夠引發愉悅感。後來,研究人員允許病人自己按壓刺激開關。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病人居然不停地快速按壓開關,而且好像還感覺力度不夠似的非常用力地按壓。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按壓這個部位的刺激開關,讓患者獲得了強烈的興奮感和快感。由於患者沉迷於按壓開關,最後,研究人員不得不強行把刺激開關從患者的手中奪走。但是,患者依舊想方設法地要把刺激開關拿回去。接下來經過一系列治療,患者漸漸對異性產生了興趣,但這不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們關注的是,電擊刺激到了大腦的什麼部位,讓他如此痴迷地按壓開關。

  這樣的研究並不是個案。在另外一些研究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有一位患有某種慢性疼痛病的女患者,各種藥物治療都無法緩解她的疼痛。研究人員為了減輕她的疼痛,就採用了和以上相似的治療技術。研究人員在她的丘腦位置植入電極,電極與腦外的刺激器連接。當她感覺疼痛的時候,可以按壓刺激器,釋放電流刺激該區域緩解疼痛。結果發現,病人一整天都沉迷於按壓刺激器,完全不顧及個人形象,既不洗臉也不刷牙,蓬頭垢面,不修邊幅,家裡變得又髒又亂也不去收拾,甚至連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也無暇顧及。病人為了獲得更大的刺激強度,常常會很用力地按壓刺激器。更加恐怖的是,由於長時間按壓刺激器,她的指尖已經出現了潰爛。但即便是這樣,也無法讓她停止。有時候她無法控制自己停止按壓刺激器,便請求家人把它拿走,以便阻止自己繼續按壓。但是過不了多久,她便哀求家人把刺激器還給她。

  我看到這兩個實驗的時候,想到了一部關於販毒的電影——《門徒》。電影中的女主角阿芬是個吸毒成癮者。由於吸毒成癮,她整個人瘦骨嶙峋、憔悴不堪。她帶著自己四五歲的女兒住在一個又髒又亂的小屋裡,毒癮一上來,她就無法顧及自己的女兒,小女孩餓了就撿地上的東西吃。上面兩個實驗中,患者按開關時痴迷的樣子,以及對其他事情的不管不顧,倒是和吸毒上癮有些相像。如果不是在實驗中可以制止他們,那是不是他們也會像吸毒的阿芬一樣變得瘦骨嶙峋呢?

  把上面兩個實驗中患者的狀態,與那些吸毒成癮的人的狀態放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呢?研究者們發現了大腦中的成癮腦區。上面兩個實驗中,電流刺激的是讓人成癮的腦區——獎賞/愉悅迴路。實驗中用電流進行刺激的,分別是兩名患者大腦的中隔和丘腦,同時也激活了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這是和人們成癮關係最密切的腦區,激活它患者就會體驗到無與倫比的愉悅感,正是這種感覺使得患者不由自主、不顧一切地痴迷於按動開關。

  說到上癮,我們就需要從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這一小束神經元開始分析。無論人們是對購物、品牌消費、賭博、享受美食、玩遊戲、性愛、運動、喝酒、吸毒等哪種行為上癮,基本上都是因為這些行為激活了大腦中的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的神經元。它是人們獲得快樂的重要來源。大量的研究表明,所有這些成癮行為,都與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的激活和改變有關係。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可以直接用電擊刺激大腦來激活獎賞/愉悅迴路,也可以間接用人為刺激物(如毒品、菸草、酒精、美食等)來激活,同樣還可以用本書要闡述的消費品牌激活。縱觀人類的生活方式,可以說人類一直在想盡辦法讓自己獲得快樂。但是,什麼事情都存在正反兩面,任何一種愉悅活動都有可能讓人上癮。在人們無限度地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會陷入成癮的尷尬局面。成癮,讓人們對某種快樂的獲得來源產生欲罷不能的渴望和依賴。

  成癮,恐怕是這個世界上對他人控制的最高境界了吧。一家企業希望消費者對自己的品牌和產品成癮,不停地消費自己的產品;一個人希望自己愛的人對自己成癮,對自己不離不棄。人們種種的欲望,導致「成癮」成了一個時髦的詞。人們常常借用這個詞來表達對一些事物產生的強迫行為,比如對咖啡上癮了,就是指強迫自己要喝咖啡;對品牌上癮,就是不自覺地強迫自己去消費某個品牌等。只要我們對某種行為產生了強迫情結,我們就可以認為自己上癮了。成癮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是判刑的意思。也就是說,對某些事情成癮的人,處於不自覺地被奴役狀態,強迫自己不斷地滿足對「癮品」依賴性的需求。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

  找到讓人們成癮的腦區,就像發現了一座看上去很神秘且極具誘惑力,又讓人心生畏懼的宮殿。你一定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要看看它是什麼樣子的。接下來會有一個精靈似的角色將要登場,它會帶我們去探索人類的大腦世界,它就是可愛的小白鼠。早在1828年,小白鼠就被拿到實驗室來做生物學研究,因為小白鼠的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極高,而且它的繁殖能力又很強,數量非常充足。

  大腦的獎賞系統第一次被發現,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茲與彼提·米爾納,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們在老鼠大腦中的不同位置植入電極,將連接電極的電線另一端連接在籠子裡面的踏板上(如下圖所示)。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大腦獎賞迴路的分布狀況以及具體位置。起初,老鼠在籠子裡亂跑的時候無意碰到了踏板,但是不久它就學會了重複踩踏踏板。有些時候,老鼠會非常專注地踩踏踏板,甚至對食物和水都不感興趣,直到精疲力盡才會停下來。但是它並

  不會就此罷休,休息一會兒後又會繼續踩踏。老鼠這樣的行為,讓研究人員很興奮,他們感覺似乎觸及了大腦中負責獎賞和愉悅的區域。

  在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這一現象的10年裡,他們一直在老鼠的大腦中尋找能夠引起老鼠自我刺激的點位,以此來確定大腦獎賞/愉悅迴路的具體位置。結果他們發現,刺激大腦外部的表皮層並不會產生獎賞,老鼠不會持續踩踏踏板。

  與獎賞/愉悅有關的區域全部集中在大腦底部的中間位置,而且這些區域不只一個,而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腦區組成了獎賞/愉悅迴路。這些腦區包括腹側被蓋區、內側前腦束、伏隔核、中隔、丘腦和下丘腦。在這些區域產生的愉悅刺激,程度各不相同。

  在對這些腦區的實驗中,他們發現刺激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的腦區時,老鼠居然可以不吃不喝,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按壓踏板,一個小時內按壓次數達到了7 000次。按壓踏板帶來的快感,甚至讓雄鼠對身邊發情的雌鼠失去了興趣。如果是雌鼠在按壓踏板,還會放棄照顧自己新生的幼鼠。有的鼠甚至按壓踏板直到衰弱死亡。而刺激另外那些區域,卻只能引發每小時1 000次、2 000次的按壓。這就是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的魅力所在。

  老鼠沉迷於不停地自我刺激,是因為刺激激活了大腦中的獎賞細胞,使其釋放了一種能讓它感到愉悅的神經遞質——多巴胺。老鼠踩壓踏板,向大腦放電,激活大腦中的神經元釋放多巴胺,從而感受到強烈的愉悅感。當人們的大腦獲得獎賞/愉悅的時候,比如吃到美食、吸菸、購物等,會激活大腦不同的腦區,釋放多巴胺。現在你應該明白了,人們任何強迫性、依賴性的行為,都是為了刺激大腦釋放這種化學物質。

  大腦處理任何微小的信息,都需要數百萬的神經細胞參與其中,所以我們體驗到的任何程度的愉悅感,都不是幾個神經細胞決定的。而多巴胺的運作機制也十分複雜,在這裡我只能簡單地描述一下它的運作方式。大腦神經元裡儲存著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當含有多巴胺的神經元被激活時,這些多巴胺就釋放出來,然後與另一種目標神經元的多巴胺受體結合,人就能產生愉悅的感覺。愉悅感、快感等幸福的感覺就這樣產生了。

  這種愉悅感通常是短暫的。因為多巴胺與受體的結合不是永久的,過一會兒這些多巴胺就會自己脫落下來,再被神經元吸收回去,此時快感也會隨之消失。多巴胺被吸收回去,是為了等下次受到刺激時再次釋放,重新完成上面的步驟,讓人們再次體驗到愉悅的感覺。這就好比在過年的時候,人們聽到屋外的鞭炮聲(神經元被激活),紛紛走出家門(釋放多巴胺),走親訪友,和他人握手擁抱(與受體結合)。與他人交談、握手、擁抱時,你感到了溫暖快樂的感覺。但是大家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家裡,這時那種溫暖快樂的感覺便沒有了。然後等待下一次和親朋好友相聚時,那種感覺又會出現。

  多巴胺在協調大腦的愉悅/獎賞迴路時起著核心的作用。愉悅迴路在沒有人為幹擾的情況下,會正常且自然地發揮作用。畢竟大腦的愉悅迴路,並不是為植入電極或服用藥物而進化成的。人們之所以對某些事情上癮,是因為「癮品」破壞了大腦多巴胺的天然運作機制,致使多巴胺「綁架」了人們的大腦。

   

相關焦點

  • 毒品上癮?是多巴胺在控制你!
    這一切是多巴胺在控制著你! 01 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多是受多巴胺主宰的,讓你感覺幸福的事情,你的多巴胺就會升高。 街上到處是誘人的美食,想吃?多巴胺飆升。 熱戀時,整個人都興高採烈?多巴胺飆升。
  • 冰毒可怕的是綁架了大腦的獎賞中心
    冰毒可怕的是綁架了大腦的獎賞中心(東方IC供圖) 有什麼的區別? 方舟子:不太一樣,主要是成分不一樣,比如說古柯鹼它是從古柯樹的葉子裡頭提取出來的,像海洛因,海洛因其實是從鴉片,就罌粟的種子,鴉片裡頭的以上成分就是能夠讓人上癮,那個成分叫嗎啡,把嗎啡的化學結構稍微改一下就變成了海洛因。
  • 多巴胺:最好的網際網路產品就是上癮
    是什麼東西再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會有這樣以及那樣的需求?我們人性中天然的快樂源泉,其實是來自於多巴胺的分泌。而偉大的網際網路應用,往往是符合多巴胺分泌原理的。什麼是多巴胺?其實我最早聽說多巴胺是通過身邊跑步的朋友。跑步在一開始會覺得很累,但是越到後面會感覺越快樂,就是來自於多巴胺的分泌。
  • 解疑:愛上癮,始作俑者是多巴胺?
    「購物成癮只是上癮一族的一種,貪食、迷戀網遊、信息強迫症等都是愛上癮的表現。」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二科主任樊豐勢表示,是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對人體產生了強大的控制力,讓人們變成了上癮一族。
  • 多巴胺 能讓人「上癮」的藥
    早在1910年,英國惠康實驗室的兩位化學家就合成出了多巴胺,但直到半個世紀後的1957年,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維德·卡爾森才確定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以幫助腦細胞傳送脈衝信號,這才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再之後的60多年來,人們發現多巴胺與人類的運動、情感、欲望、興奮、上癮等許多方面有關。
  • 多巴胺是如何讓我們對技術上癮的?
    Pinterest ,這個用戶上傳給予人靈感的圖片的在線剪貼簿,上面就有一大堆的多巴胺紋身圖庫,而Amazon的虛擬書架都快被旨在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的減肥書壓得要塌了。Shultz說:「 我們在大腦當中發現了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可以解釋我們最意義深遠的行為,那些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參與其中的行為。我可以弄清楚公眾為什麼會感興趣了。」
  • 導致我們上癮的原理是什麼?
    生活中,大部分人會對一些事物格外上癮,並且很難通過自製停下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導致我們一步步上癮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的陷阱呢?本文將告訴你答案。為什麼無聊的時候我們會刷手機刷個不停?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氪金?為什麼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卻不再興奮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色情危害比其他形式色情都要大?為什麼毒品成癮性這麼強?
  • 毒品是怎樣讓人上癮的?
    那麼毒品是怎麼讓人上癮的?毒品上癮之源——多巴胺人類大腦中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以突觸的形式互聯,組成神經網絡。大腦中的神經網絡|作者自製最常見的突觸為化學突觸,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釋放的神經遞質傳輸信息。
  • 吃辣椒會讓人上癮原是多巴胺「惹火」
    辣,我們似乎並不陌生。民間調侃,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貴州人辣不怕。由此可見,辣在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是,我們真的懂「辣」嗎?  辣是痛覺,吃辣也會上癮  人之所以會感到辣,是辣椒、生薑等食物中一些化學物質的功勞(譬如辣椒素、薑酮、姜醇等)。
  • 《大腦修復術》3:學習也能上癮嗎?
    人是怎麼上癮的?多巴胺的作用作用於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做某事的欲望讓大腦預期獎賞,指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多巴胺獎賞迴路被過度激發,會使人出現成癮症狀。多巴胺跟快樂的關係很大嗎?多巴胺其實和欲望有關。上癮行為形成過程上癮行為由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其中40%由基因決定。大量的多巴胺不會增加主觀感受的快樂,卻會讓人極度苛求上癮行為,並且剝奪人感受快樂的能力。以吸毒上癮為例:隨著吸毒次數的增多,大腦會逐漸適應大量多巴胺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敏感,需要越來越多的多巴胺刺激才會有反應。
  • 控制你的大腦,先了解下什麼是多巴胺
    那我們有沒有一種方法把一件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答案就是利用我們大腦的多巴胺。多巴胺:一種大腦神經遞質。多巴胺讓我們產生欲望,正是這種欲望讓我們有動力去做事,如果你不確定多巴胺有多強大,讓我給你介紹幾個實驗。
  • 碎片化時間和行為上癮 多巴胺帶來的負面影響
    碎片化時間和行為上癮 多巴胺帶來的負面影響時間碎片化,這個網際網路新詞已經出現好幾年了。隨著APP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公司把讓用戶長時間活躍的目標降低為佔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是這小傢伙的大腦有什麼特異嗎?正當米爾納準備換35號老鼠上陣重複試驗時,奧爾茲提出了一個令人醍醐灌頂的假設:34號老鼠哪是什麼示威?它分明是在享受電擊的刺激啊!從34號老鼠的大腦裡取出的電極證明了奧爾茲假設成立的可能性很大。這多虧了植入過程中的一個小失誤。
  • 多巴胺帶給人類的 遠不止性交的快感和上癮
    當人習得新技能,達成新成就時,伏隔核就會增加多巴胺的釋放,讓人產生成功和受到獎勵的喜悅。這是很多高興情緒的源泉。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如果你做某事失敗了,大腦中的多巴胺會相應減少,讓人產生失落和低沉的情緒。至此,你可能認為多巴胺與獎賞有關。然而情況要比這複雜。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在緊張和狂躁時也會經歷多巴胺的增強釋放。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多巴胺本省並不是成癮、獎賞或恐懼。
  • 愛上癮,都是多巴胺惹的禍?
    購物成癮只是上癮一族的一種。  在平時生活中留意一下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愛看書的人不斷收集資料,遠超過他一生的閱讀量;喜歡吃零食的人不停地吃零食,明明知道對身體沒有好處;愛看電視的人在夜裡遲遲不願離開電視機,可能並沒有真正想看的節目;迷戀網遊和社交網站的人,其實未必真的喜歡那些「練級」和「偷菜」的重複操作。  這些人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呢?
  • 多巴胺是個什麼鬼?
    轉自網絡大腦裡有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當人被外界刺激愉悅時,多巴胺會大量爆發出來,比如一個擁抱、一句讚揚的話,都會引起多巴胺的升高
  • 多巴胺讓我們迷上了科技?
    通過這種方式,多巴胺與其不明顯的合作者去甲腎上腺素和天冬醯胺不同,多巴胺已成為名人分子。英國臨床心理學家沃恩貝爾曾將多巴胺描述為「分子的金卡戴珊」。在小報新聞中,多巴胺已成為誇張的傳播者。 「蛋糕是否像古柯鹼一樣令人上癮?」
  • 沒有多巴胺的一天,我都經歷了什麼?
    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做這些事情有害無益,卻依然忍不住呢?答案或許就在我們自己的大腦裡。 來點多巴胺嗎,兄弟?你瞧,每次你刷 Instagram、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看劇、收到朋友圈點讚、玩電子遊戲,或者咬下一大口美味多汁的漢堡時,你的大腦就會大量地產生一種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本質上來說,多巴胺讓你的大腦上癮,每當多巴胺產生時,你的大腦就會感覺非常好。因此,你的大腦希望你重複這些能夠產生多巴胺的行為,而這就是錯誤的開端。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又是怎樣的設計讓用戶深陷「搜索上癮」而無法自拔呢?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警惕易上癮的快感「多巴胺」擁抱長期的快樂「內啡肽」吧!
    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那麼多巴胺到底在我們腦海中傳遞什麼信息呢?  答案是:做一件事的渴望,也就是驅動力。  為什麼多巴胺是驅動力?  人的大腦在數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一種本能:趨利避害。
  • 新型傳感器:能長時間監測大腦中的多巴胺!
    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學習到更多關於多巴胺在健康和疾病的大腦中的作用。背景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人會對某些事情迷戀到上癮的程度,舉個來說,吸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令人上癮,主要原因就是:尼古丁會刺激神經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令人感到快感。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Dopamine)。它是一種遍布大腦的信號分子,在調節人類情緒以及控制運動方面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都與缺乏多巴胺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