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傳感器:能長時間監測大腦中的多巴胺!

2020-12-0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方法,可以測量大腦中的多巴胺超過一年時間。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學習到更多關於多巴胺在健康和疾病的大腦中的作用。

背景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人會對某些事情迷戀到上癮的程度,舉個來說,吸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令人上癮,主要原因就是:尼古丁會刺激神經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令人感到快感。

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Dopamine)。它是一種遍布大腦的信號分子,在調節人類情緒以及控制運動方面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都與缺乏多巴胺相關。

創新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神經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方法,可以測量大腦中的多巴胺超過一年時間。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學習到更多關於多巴胺在健康和疾病的大腦中的作用。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所教授、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論文高級作者之一的 Ann Graybiel 表示:「儘管多巴胺一直被認為是大腦中關鍵的信號分子,與神經病、精神狀況以及學習能力相關,但是卻一直沒有辦法在線監測一段時間內多巴胺釋放的變化,這段時間長到足以與臨床狀況關聯起來。」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工程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Cancer Research)成員 Michael Cima 以及科赫研究所成員、教授 Rober Langer 也是論文的高級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 Helen Schwerdt 是論文的領導作者,論文於9月12日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上發表。

(圖片來源:Felice Frankel)

技術

多巴胺,是大腦中神經元相互通信所用的許多神經遞質之一。傳統的測量多巴胺的系統:軸直徑達100微米的碳電極,只能可靠地使用達一天,因為它們會製造出傷痕組織,這些疤痕組織會干擾電極與多巴胺交互的能力。

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演示了一種微加工的微型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可用於測量大腦紋狀體部分中的多巴胺水平,紋狀體含有生產多巴胺的細胞,這些細胞對於習慣形成與獎賞強化學習來說非常關鍵。

因為這些探針非常小(直徑約10微米),研究人員能植入多達16個這種探針,來測量紋狀體不同部位的多巴胺水平。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測試他們是否能用這些傳感器來進行長期的多巴胺追蹤。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Schwerdt 表示:「從一開始起,我們的基本目標就是製造出長時間工作而且每天可以生成精準讀數的傳感器。如果你想要理解這些信號對於特定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影響,這很有必要。」

為了開發出一種能夠長時間精準的傳感器,研究人員必須保證它不會引起免疫反應,從而避免傷痕組織影響讀數的精準度。

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發現,即使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們的微型傳感器對於免疫系統來說幾乎是「不可見的」。傳感器植入之後,小膠質細胞群(響應短期損傷的免疫細胞)以及星狀膠質細胞(響應周期更長),與它們在無探針插入的大腦組織中的情況一樣。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每個動物的紋狀體中植入三到五個傳感器,深度約5毫米。當刺激腦幹釋放多巴胺(傳遞至紋狀體)之後,他們每幾周讀取一遍數據,發現測量數據保持一致達393天。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價值

Schwerdt 表示:「這是首次有人展示這些傳感器可以工作超過數月。它使得我們對於這些傳感器有朝一日應用於人類感到自信。」

研究人員稱,如果為了應用於人類的目標而開發,這些傳感器對於監測接受深部腦刺激的帕金森氏病患者將很有作用。這種治療包括植入一個電極,向大腦深處的結構釋放電脈衝。採用傳感器監測多巴胺水平將幫助醫生更具選擇性地傳遞刺激(只在必要的時候)。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用傳感器測量大腦中的其他神經遞質以及電信號,這些電信號在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疾病中也會被擾亂。

Schwerdt 表示:「理解化學活動與電氣活動之間的關係,對於理解在帕金森氏病中所看到的問題來說,真的很重要。」

關鍵字

醫療、傳感器、神經

參考資料

【1】http://news.mit.edu/2018/brain-dopamine-tracking-sensors-0912

【2】Helen N. Schwerdt, Elizabeth Zhang, Min Jung Kim, Tomoko Yoshida, Lauren Stanwicks, Satoko Amemori, Huseyin E. Dagdeviren, Robert Langer, Michael J. Cima, Ann M. Graybiel. Cellular-scale probes enable stable chronic subsecond monitoring of dopamine neurochemicals in a rodent model.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18; 1 (1) DOI: 10.1038/s42003-018-0147-y

相關焦點

  • 新型多巴胺傳感器可以幫助解開大腦化學奧秘
    近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分校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dLight1」的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這一種高特異性傳感器可檢測多巴胺,即神經元釋放的一種可向其他神經細胞發送信號的化學分子。與先進的顯微鏡結合使用時,dLight1可提供高解析度,實時成像的活體動物多巴胺時空釋放特徵。
  • MIT 的「飛針絕技」:可監測與帕金森病密切相關的大腦多巴胺活動
    多巴胺,這種遍布整個大腦的信號分子,在調節情緒和控制運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許多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都與多巴胺缺乏有關。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設計出了一種用來長時間測量大腦中多巴胺的方法,可持續測量超過一年時間。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更深入了解多巴胺在健康或患病大腦中的作用。
  • 研究人員開發出傳感器 幾秒鐘即可檢測大腦多巴胺水平
    近日,UCF研究人員利用納米技術開發出了第一個能快速檢測多巴胺的儀器,只需要幾滴血,最快幾秒鐘即可檢測大腦多巴胺水平。多巴胺是一種被認為在帕金森症、抑鬱症和某些癌症等疾病中起作用的化學物質。它是大腦中神經元用來相互交流的許多神經遞質之一。
  • 傳感器熱點:新型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血清素水平
    傳感新品 【新型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血清素水平】 本月,一個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創造了一種傳感器,具有 "在恐懼調節、社會互動和睡眠/清醒過渡期間檢測自由行為小鼠的血清素釋放 "的能力。
  • 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科學家如果擁有一種能以高時空解析度、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感知多巴胺濃度變化的工具,將有助於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多種功能,去追蹤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李毓龍說。傳統的監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監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科學家如果擁有一種能以高時空解析度、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感知多巴胺濃度變化的工具,將有助於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多種功能,去追蹤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李毓龍說。傳統的監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監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
  • 多巴胺:大腦中的「戀愛化學元素」
    大腦和身體精妙地合作,讓我們愛上某人,讓我們想要和這位受青睞的伴侶進行交配。戀愛初期,很難分辨出我們愛的究竟是這個人,還是這個人的身體。從吸引到依戀的過程不僅與身體有關,也與情感有關。(依戀感產生在被吸引之後,大腦中有化學物質專管此感,我將在下章詳述。)多巴胺是產生吸引的關鍵化學元素,讓人興奮、感到愉悅或尋求獎勵。
  • 新型生物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器官晶片」中的含氧量!
    導讀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型生物傳感器,在「器官晶片」系統中實時監測含氧量,使該系統能更加近似地模仿真實器官的功能。它不僅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人體狀況,而且節約了藥物研發成本,縮短了測試時間,降低了風險。
  • 升級版探針可以多色「合作」 體外實時探測多巴胺不是夢
    「科學家如果擁有一種能以高時空解析度、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感知多巴胺濃度變化的工具,將有助於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多種功能,去追蹤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李毓龍說。傳統的監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監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
  • 新型成像技術或可對大腦化學信號實現實時監測
    大腦的電湧現象很容易去追蹤,但檢測驅動這一活性產生的化學信號卻非常困難,即在大腦細胞和促使大腦細胞激活之間循環的神經遞質,來自MIT的研究者Michael Strano指出,這是大腦中所隱藏的信號網絡,我們需要利用工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巴胺相關的神經環路還是成癮藥物如古柯鹼等的作用靶點。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讓使用者可以在家中自己進行大腦活動檢測,輕鬆確認自己和家人的睡眠品質。每天進行檢測還有助於及時發現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內的大腦疾病的初期症狀。此外,該機器還能夠應用到各種領域,比如讓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判斷其對不同學習科目的喜好;監測司機大腦狀態,在其身體突然不適時切換成自動駕駛模式等。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多巴胺(Dopamine, DA)作為大腦中重要的神經遞質,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檢測多巴胺的工具,以研究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
  • 即使快樂是分泌多巴胺的結果,可大腦為何不一直保持分泌多巴胺呢?
    物極必反,分泌多巴胺固然能產生興奮和歡快,但人體一直處於這種狀態,就會出大問題。第一個受傷害的就是大腦,因為這會讓它一直處於負荷狀態,得不到休息。因此,在進化過程中,大腦生成了一套自我平衡機制(或是說糾錯機制),防止負荷過度。以多巴胺為例,當分泌達到閾值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出γ-氨基丁酸,抑制感受器神經受到過度刺激,以及觸發多巴胺能神經末梢對多巴胺的重攝取,讓興奮和歡快的情緒逐漸減弱,直到恢復平淡。
  • 多巴胺 能讓人「上癮」的藥
    多巴胺來源於酪氨酸,酪氨酸來源於蛋白質,在我們吃的每一口肉、喝的每一口奶中都富含這種胺基酸。人體在必要的時候就會催化酪氨酸產生多巴胺,生成的多巴胺作用時間很短,然後在酶的作用下變成腎上腺素。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它既存在於外周人體中,也存在於大腦中,它們互不相通。
  • 壓電薄膜傳感器及其在心臟監測中的應用
    目前有多種用於人體微弱信號採集的傳感器,如壓電陶瓷傳感器、都卜勒效應傳感器等,但在結構和成本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有一種採用新型高分子壓電材料聚偏氟乙烯研製的壓電傳感器,其結構簡單,靈敏度高,能準確測量微弱的人體信號。
  • 富士通新型雷達傳感器可集成到傳感器中監測人體跌倒
    日前,富士通推出FWM7RAZ01,這是一款3通道,24GHz都卜勒雷達傳感器,具有較寬的速度檢測範圍和較高的幹擾容限。即使沒有高頻RF電子專業知識,該模塊和評估套件也有助於開發和評估各種非接觸式運動感應產品,還可以集成到傳感器中的應用包括人體生命體徵和跌倒監測,結構和機械運動檢測,機器維護等。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 多巴胺能神經元可敏銳調節感官知覺
    近日,德國科學家通過開發一種體內鈣成像的3D成像新方法,發現多巴胺能神經元(DAN)可以敏銳地調節感官知覺,從而使動物的行為決策適應其內部行為狀態。相關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如何做出決定並控制行為是神經科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生物對香氣和味道有天生的偏愛,例如食物的氣味總是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