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巴胺相關的神經環路還是成癮藥物如古柯鹼等的作用靶點。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實時檢測活體內特定腦區的多巴胺信號變化。然而,傳統檢測手段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難以精確反映神經遞質的真實動態信息等缺陷,往往不能滿足研究需求。

  為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組聯合多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探針,將對結構變化敏感的螢光蛋白嵌入多巴胺受體,使多巴胺這一化學信號轉化為螢光信號,再結合現有的成像技術,即可實時監測多巴胺濃度的動態變化情況。

  「這相當於有一個很好的蠟燭,能夠點亮常常看不見、摸不著的多巴胺,通過成像的方法看到其動態變化。」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毓龍說。據悉,研究團隊對探針進行了優化,使其具有極高的分子特異性和時空解析度。此外,還開發出了兩種版本的探針,適用於多巴胺釋放量不同的腦區。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該探針具有可基因編碼的特性,研究人員還通過轉染、病毒注射等手段,將探針表達在細胞、小鼠腦片或活體的果蠅、斑馬魚、小鼠上。利用該探針,他們檢測到了電刺激小鼠腦片引發的多巴胺釋放,並在活體果蠅、斑馬魚和小鼠的大腦中檢測到了與嗅覺刺激、視覺刺激、學習記憶、交配行為相關的多巴胺信號變化。

  李毓龍表示,新型神經遞質探針的開發將有助於了解神經遞質在特定疾病中的變化,從而為未來的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業內專家認為,此項研究巧妙利用了天然的神經遞質受體與螢光蛋白結合,研發出能直接把神經遞質信號轉換為螢光信號的高效探針,為行業研究提供了一個有用工具。

相關焦點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巴胺相關的神經環路還是成癮藥物如古柯鹼等的作用靶點。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檢測多巴胺的工具,以研究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Nature Methods上報導的新型多巴胺探針是神經調質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研發的系列新型多巴胺探針都是基於蛋白質的螢光探針,可以通過基因操作將這些探針精準地表達到特異腦區和細胞集群中去,從而提供了準確的細胞類型特異性以及精準的亞細胞定位。這次他們研發的新一代多巴胺探針將檢測信號的靈敏度提高了數倍,為實時在體檢測多巴胺信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間、空間解析度。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這樣就可以通過螢光成像的方法,實時追蹤這些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遞質,神秘莫測的神經遞質動態變化轉變成了直觀、易測的螢光信號。開發新型探針,最大難題是如何讓神經遞質受體和螢光蛋白這兩個來源於不同物種的分子成功偶聯並報告受體接受神經遞質的信號。針對這一難題,李毓龍研究組進行了大規模的突變篩選,從而獲得了具有較高螢光響應的探針。
  • 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升級版探針可以多色「合作」 體外實時探測多巴胺不是夢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鈣離子成像是近年來檢測群體神經元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與傳統的電極記錄相比,鈣離子螢光信號的時間解析度較差,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元動作電位的頻率和數量。而且,鈣離子螢光信號只能反映動作電位,不能反映出閾下的膜電位變化。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的電壓螢光探針,希望能夠實現對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高時空解析度檢測。
  • ACS Omega:新型螢光探針或能有效尋找胰腺癌細胞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7年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患者被診斷為胰腺癌時就意味著其存活期不會超過一年,而且有些研究表明,在未來15年裡胰腺癌或將成為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單胺氧化酶A,即MAO—A )進行可視化的精準檢測。如何使設計的分子探針具有更高的特異性、靈敏性,來精確地區分這兩者,從而助力膠質瘤和帕金森病這兩類疾病標誌物的特異性檢測,是一項具有挑戰以及生物學意義的工作。 在前期研究中,他們已經設計出了針對MAO—B特異性雙光子螢光探針U1。
  • 創新 新型皮膚癌檢測探針問世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螢光引導手術因此判斷腫瘤邊界十分重要。為了破解技術瓶頸,實現更精準的腫瘤切除,一種叫做「螢光引導手術「(fluorescence guided surgery,FGS)的術中導航技術逐漸成為外科醫生的「寵兒」。該技術利用特定波長激發光照射,激發腫瘤自身螢光、滯留的螢光分子或細胞攝取的外源性螢光物質發出螢光,引導術者對腫瘤進行精準切除。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糖螢光分子探針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肝臟是產生硫化氫的主要組織,研究表明後者可能與肝損傷、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等病程發展直接相關。於是,發展可特異性檢測肝細胞內硫化氫的分子探針,無論是對細胞生物學研究還是疾病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基於螢光化學探針領域的前期工作基礎(Chem. Commun. 2014, 50:11735;ACS Appl. Mater.
  • 新型傳感器:能長時間監測大腦中的多巴胺!
    傳統的測量多巴胺的系統:軸直徑達100微米的碳電極,只能可靠地使用達一天,因為它們會製造出傷痕組織,這些疤痕組織會干擾電極與多巴胺交互的能力。因為這些探針非常小(直徑約10微米),研究人員能植入多達16個這種探針,來測量紋狀體不同部位的多巴胺水平。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測試他們是否能用這些傳感器來進行長期的多巴胺追蹤。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發展可用於檢測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的小分子螢光探針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然而可用於檢測並協同調控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子探針較為少見。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副研究員賀曉鵬課題組合作,共同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同時檢測並交聯蛋白質的新型半乳糖基摺疊型探針。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本期推薦林鏡中博士從引物探針設計的角度對試劑盒靈敏度的分析,以饗讀者。 1、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後,早期診斷成為控制疫情的關鍵,而螢光PCR技術成為首選的初篩檢測手段。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家企業獲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檢測試劑的臨床註冊批文,還有近百家企業開發了類似的產品。
  • 探針檢測破壞性線粒體
    裡肯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多功能探針,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有缺陷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室)的程序性破壞。他們用它來證明,在患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老鼠身上,多巴胺產生神經元受損的線粒體無法被破壞。 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它產生我們細胞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
  •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打開APP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15:59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 螢光探針精準指導手術切除乳腺癌!
    2018年9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來自荷蘭和中國的合作研究團隊對一種用於輔助乳腺癌病人手術過程中腫瘤組織切除的螢光探針進行了測試,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ADV MATER:研究發現基於新型材料的化學生物學探針特異性標記肝細胞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基於氧化石墨烯-糖分子,可識別肝細胞表面特異性糖受體的開關型生物傳感器。化學生物學探針分子GR1的螢光基團通過π堆疊與氧化態石墨烯(GO)作用。在沒有與靶蛋白特異性識別結合時,該螢光集團被激發後,螢光能量轉移至石墨烯,使螢光信號發生淬滅並不顯示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