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2020-12-04 健康界

日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組聯合多個研究組開發的兩種新型神經遞質探針,可以精確地實時檢測多種生物的特定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或多巴胺的「一舉一動」。相關論文分別於7月9日、7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和《細胞》在線發表後,在國內外同行中引發關注。

兩種探針有何「過人之處」?它們如何準確追蹤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看不見、摸不著,傳統檢測方法存在不足

李毓龍是乙醯膽鹼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多巴胺論文的通訊作者,同時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PKU—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他介紹說,人的大腦由數十億個神經元(也稱神經細胞)組成,神經元通過數萬億的突觸組成複雜的神經網絡。不同種類的神經元經過或遠或近的投射,通過突觸與其他神經元進行信息交流,實現感知、決策和運動等高級神經功能。

「神經遞質是介導神經元信息傳遞的化學活性小分子,在突觸傳遞中扮演著『信使』的角色。」李毓龍說,乙醯膽鹼是研究史上第一種被鑑定出來的神經遞質,與肌肉收縮、學習記憶、注意等行為相關,能維持意識清醒、調節肌肉收縮、激素分泌、鞏固和強化記憶等;多巴胺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集中和運動控制等。「如果這兩種神經遞質活動異常,會導致一系列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多動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症等。這些神經遞質看不見、摸不著,要想進一步了解它們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就必須通過特定檢測方法對它們在特定行為中的動態變化進行精確識別、跟蹤。」李毓龍說。

傳統的檢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檢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這些檢測手段存在一定缺陷,難以滿足研究的需求。」李毓龍說,其主要弊端是: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檢測特定神經遞質的特異性不夠高,難以精確反映神經遞質的真實動態信息,「開發新型神經遞質檢測工具,是國際神經科學的重大課題。」

把神經遞質動態變化轉化為直觀的螢光信號

「我們的研究思路是,用生物體內源進化產生的特異性神經遞質受體來感知神經遞質信號。」李毓龍介紹說,螢光蛋白是水母等生物體內能被可見光激發產生螢光的蛋白,通過將螢光蛋白與特異性神經遞質受體進行分子水平的融合,從而讓這些受體結合神經遞質後發出螢光信號。這樣就可以通過螢光成像的方法,實時追蹤這些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遞質,神秘莫測的神經遞質動態變化轉變成了直觀、易測的螢光信號。

開發新型探針,最大難題是如何讓神經遞質受體和螢光蛋白這兩個來源於不同物種的分子成功偶聯並報告受體接受神經遞質的信號。針對這一難題,李毓龍研究組進行了大規模的突變篩選,從而獲得了具有較高螢光響應的探針。

為更好研究乙醯膽鹼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組與合作者應用新開發的乙醯膽鹼探針,在小鼠多個腦區的急性腦片體系中成功檢測出了內源的乙醯膽鹼釋放,闡明了乙醯膽鹼釋放是如何受到突觸前神經元活性的調節,以及其在生理情況下的空間作用範圍,從而為該領域長久以來的爭論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同時,研究組成功實現了在活體果蠅的嗅覺系統中檢測出其內源乙醯膽鹼對嗅覺信息的編碼,發現了小鼠視覺皮層神經元中的乙醯膽鹼在注意性視覺刺激時的動態變化。這一系列工作為了解乙醯膽鹼在不同生理情況下的釋放及其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範例。

在乙醯膽鹼探針初具效力的基礎上,李毓龍研究組又花了兩年多時間,開發、優化具有可基因編碼特性的多巴胺探針,並進行了一系列應用。通過轉染、病毒注射以及構建轉基因動物等手段,他們將探針表達在細胞、小鼠腦片或者活體果蠅、斑馬魚、小鼠中。實驗結果表明,就算探針長時間停留在生物體內,也不會對生物的生長狀態造成明顯影響。利用該探針,他們檢測到了用電刺激小鼠腦片後所引發的多巴胺釋放,並在活體果蠅、斑馬魚和小鼠的大腦中檢測到了與嗅覺刺激、視覺刺激、學習記憶、交配行為相關的多巴胺信號變化。

螢光探針將為精準醫療與新型藥物研發提供幫助

兩種新型探針,優勢何在?

乙醯膽鹼探針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井淼介紹,新型探針擁有基因編碼、高靈敏性、高特異性、快速的動力學反應等優勢,令不可捉摸的神經遞質變化情況變得更加直觀易測、準確靈敏高效。

而據多巴胺探針研發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毓龍實驗室博士孫芳妙介紹,傳統手段無法實現同時對多個神經元感受神經遞質信息的記錄,而新型探針可以做到。

乙醯膽鹼探針與多巴胺探針工作原理幾乎一致,兩者都是基於人源神經遞質受體,將神經遞質結合受體所引發的受體構象變化轉化為螢光信號的變化。這表明該探針的原理方法、發展策略具有可推廣性,為今後大規模開發其他神經遞質、神經調質探針奠定了紮實的研究基礎。

密西根大學教授、神經科學專家許獻忠說:「這無疑是神經科學研究的一個突破,可能會揭示令人興奮的發現。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在我們的系統中測試它,而類似的方法可以用來設計其他神經遞質的探針。我很興奮,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探針開發。」

「這是一個大家期待許久的重要突破,我非常期待大家應用這個工具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神經生物學家畢國強認為,研究者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神經遞質受體與螢光蛋白結合,再利用大規模突變篩選,研發出這個能夠直接把神經遞質信號轉換為螢光信號的高效探針,為整個領域提供了一個「非常酷」而且有用的工具。

李毓龍表示,新型神經遞質探針的開發為該領域帶來了急需的工具和手段,有助於了解神經遞質在特定疾病中的變化,從而為未來的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了新路徑。

原標題:神經「信使」,不再隱形(解碼·發現)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該探針克服了已有多巴胺檢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活體果蠅、小鼠、斑馬魚、斑馬雀等模式生物。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通過光纖記錄法檢測小鼠交配行為中NAc腦區的多巴胺動態變化情況 這些新型多巴胺探針不僅為多巴胺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也為將來開發具有多種光譜範圍以及更高信噪比的神經遞質探針提供了寶貴經驗。
  • 打破局限,研發抑制性神經遞質螢光探針iGABASnFR
    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約30%的中樞神經突觸部位以GABA為遞質,它主要存在於神經元的細胞膜上,分為GABAA、GABAB和GABAC三種亞型。興奮性神經遞質探針也得到了開發,但是關於抑制性遞質探針一直沒有特別大的突破(1)。以往有研究報導GABAB受體上附著有機螢光團的半合成有機螢光探針,但其對GABA(400μM)的低親和力限制了應用(2)。因此尋求新的GABA螢光探針將有助於促進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Loren L.
  • 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
    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答此類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得了偏頭痛而另一個卻沒有?」來自BIOS晶片實驗室小組的Mathieu Odijk博士解答道,「要想回答這類問題,能夠詳細研究大腦的運作方式非常重要。大腦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攜帶信息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
  • 升級版探針可以多色「合作」 體外實時探測多巴胺不是夢
    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25日電 8月24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盛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面向無線光遺傳神經調控與多巴胺檢測的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多功能探針」(A wireless, implantable optoelectrochemical probe for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and dopamine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生物原胺類神經遞質是最先發現的一類,包括: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5-羥色胺(5-HT)也稱(血清素)。胺基酸類神經遞質包括: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穀氨酸、組胺、乙醯膽鹼(Ach)。肽類神經遞質分為:內源性阿片肽、P物質、神經加壓素、膽囊收縮素(CCK)、生長抑素、血管加壓素和縮宮素、神經肽y。
  • 認識人的神經遞質
    這些細胞含有神經遞質可以結合併觸發細胞變化的受體。釋放後,神經遞質穿過突觸間隙並附著到另一個神經元上的受體位點,根據神經遞質的種類來激發或抑制接收神經元。神經遞質的作用就像鑰匙,受體部位的作用就像鎖。它需要使用右鍵才能打開特定的鎖。如果神經遞質能夠在受體部位起作用,它將觸發接收細胞的變化。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神經遞質漫談 (上)
    簡而言之, 神經遞質與不同的受 體結合, 要麼積累或者抑制動作電位, 要麼增加或者減少其他神經遞質對突觸後膜的影響. 也就是說, 神經遞質既能夠激發或者抑制受體所在的神經元, 也能增加或者減少神經元受到其他神經遞質激發 和抑制的能力.在神經元之間不需要傳遞消息時, 突觸前膜的神經遞質也會按較低的濃度水平緩慢釋放於突觸隙間, 並被突觸後膜的受體所結合, 完成神經元的消息傳遞.
  • 神經遞質漫談(上)
    還有一些突觸後膜上的受體與神經遞質結合後, 這些受體能夠調節突觸後膜中的化 學信息, 這些化學信息能加強或者抑制突觸後膜對神經遞質的反應. 簡而言之, 神經遞質與不同的受 體結合, 要麼積累或者抑制動作電位, 要麼增加或者減少其他神經遞質對突觸後膜的影響. 也就是說, 神經遞質既能夠激發或者抑制受體所在的神經元, 也能增加或者減少神經元受到其他神經遞質激發 和抑制的能力.
  • 研究人員開發了用於神經遞質多重成像的蛋白質生物傳感器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2018年,林天(Lin Tian)和她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 Health)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單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dLight1。這個高度特異性的傳感器家族可以檢測到多巴胺,一種神經元釋放的荷爾蒙,向其他神經細胞發送信號。
  • Neuron:神經遞質同時釋放導致兒童發育紊亂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範德比爾特(Vanderbilt)藥理學家首次表明大腦中神經遞質的異常自發釋放會導致嬰兒和兒童出現一系列嚴重的智力和神經發育障礙。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euron》雜誌上。
  • 生理學:神經遞質和受體
    神經遞質和受體:遞質和調質和概念,遞質共存現象;受體的概念、亞型和調節;乙醯膽鹼及其受體,去甲腎上腺素及其受體。】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一、神經遞質1.定義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突觸囊泡儲存突觸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的受體,並使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信息傳遞物質。其生理作用是傳遞信息。存在使該遞質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有特異的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2.
  • 探針檢測破壞性線粒體
    裡肯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多功能探針,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有缺陷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室)的程序性破壞。他們用它來證明,在患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老鼠身上,多巴胺產生神經元受損的線粒體無法被破壞。 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它產生我們細胞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