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單胺氧化酶A,即MAO—A )進行可視化的精準檢測。其成果以熱點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方海嘯介紹,人體內的神經遞質代謝需要維持一個穩定的代謝平衡,如果單胺氧化酶的功能發生異常,會過多或者過少地代謝神經遞質,從而破壞生物體內神經遞質的代謝平衡。所以單胺氧化酶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繫,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生化標誌物。

李林表示,基於各自代謝底物的不同,單胺氧化酶分為兩種亞型(MAO—A 和MAO—B),MAO—A和MAO—B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構造及其相似,兩者的胺基酸序列相似率高達70%以上。它們功能異常與不同的疾病有關。在帕金森症中,MAO—B作為生化標誌物,而MAO—A則作為膠質瘤的標誌物。如何使設計的分子探針具有更高的特異性、靈敏性,來精確地區分這兩者,從而助力膠質瘤和帕金森病這兩類疾病標誌物的特異性檢測,是一項具有挑戰以及生物學意義的工作。

在前期研究中,他們已經設計出了針對MAO—B特異性雙光子螢光探針U1。在U1的結構基礎上,日前,該課題組又設計了一種新的MAO—A特異性雙光子螢光探針F1,通過探針與MAO—A反應後的螢光信號來判斷檢測物中MAO—A的活性,從而有助於實現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MAO—A 進行可視化的精準檢測。

為了驗證所設計的探針的特異性、靈敏性,該課題組不斷在各種不同級別的生物體系中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首先在多種哺乳動物細胞系,以及通過CRISPR/Cas9(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調節MAOs表達的細胞模型上成功驗證了F1對於MAO—A的選擇性。基於以上結果,他們又進一步對人膠質瘤組織(癌旁組織切片為參比)進行了成像,成像深度可以達到220微米。並且他們發現加入MAO—A特異性抑制劑氯吉靈可以很大程度抑制螢光信號的增強,且癌旁組織中MAO—A的活性遠低於膠質瘤組織樣品,這與此前報導的癌旁組織中MAO—A表達量低於膠質瘤組織的結果是一致的。實驗證明了他們檢測的螢光信號是來自於MAO—A的活性,而不是來自於其他物質,從而進一步驗證了他們設計的探針的特異性和靈敏性。

據悉,這一新的MAO—A探針將為膠質瘤和帕金森病這兩種機制完全不同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相關性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工具。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005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這是由該基團對GSH可觀的非酶促化學反應活性導致的。為了得到高性能的實用型GST螢光探針,需要降低識別基團的背景反應噪音。然而,靈敏度與背景噪音往往是相互制衡的一對因素,因此,對反應活性的微調是找準平衡點的關鍵。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但其在生理環境中溶解性差、螢光量子效率低,且極易發生光漂白,因此很少用於細胞內1O2的螢光檢測。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該探針克服了已有多巴胺檢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活體果蠅、小鼠、斑馬魚、斑馬雀等模式生物。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2017年5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劉宇、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出席發布會。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本期推薦林鏡中博士從引物探針設計的角度對試劑盒靈敏度的分析,以饗讀者。 1、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後,早期診斷成為控制疫情的關鍵,而螢光PCR技術成為首選的初篩檢測手段。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家企業獲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檢測試劑的臨床註冊批文,還有近百家企業開發了類似的產品。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在HEK293T細胞中的螢光響應情況針對新一代多巴胺探針,研究者在細胞、腦片、果蠅(圖2)、小鼠他們研發的系列新型多巴胺探針都是基於蛋白質的螢光探針,可以通過基因操作將這些探針精準地表達到特異腦區和細胞集群中去,從而提供了準確的細胞類型特異性以及精準的亞細胞定位。這次他們研發的新一代多巴胺探針將檢測信號的靈敏度提高了數倍,為實時在體檢測多巴胺信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間、空間解析度。
  • :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Chem.發表論文報導可定點開啟的螢光探針新結構——Huaxi-Fluors
    近日,我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吳昊星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響因子12.96)發表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design highly fluorogenic far-red and near-infrared tetrazine bioorthogonal prob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可用於活細胞、活體成像的新型螢光探針。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重量僅2.2克
    》的支持下,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為2.2克。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的成功研製是世界成像儀器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腦與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研究的推進提供了重要工具。可以期待,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系統將為實現「分析腦、理解腦、模仿腦」的戰略目標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  相比單光子激發,雙光子激發具有良好的光學斷層、更深的生物組織穿透等優勢,其橫向解析度達到0.65μm。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團隊研製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獲取了小鼠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2008年錢永健等人由於螢光蛋白(GFP,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使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是對螢光成像技術的一次巨大肯定和推動。光學成像本身具有高解析度、高通量(高速)、非侵入、非毒性等特點,再與螢光蛋白以及螢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使得科學家可以特異性的分辨生物體乃至細胞內部不同結構與成分,並且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活體狀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樸海龍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XtalPi)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穀胱甘肽轉移酶(GST)螢光探針分子的整體識別性能受控於傳統意義上的識別基團,且與螢光團的缺電子性相關。
  • 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2,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等JACS:利用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來源:奇物論抑鬱症與大腦中的氧化應激密切相關。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Xin Wang等人開發了一種雙光子螢光探針TCP,用於實時可視化過氧化物酶體中首個產生的ROS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通過雙光子螢光成像,發現在小鼠腦部氧化應激期間過氧化物酶體O2–上升,導致過氧化氫酶(CAT)失活。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
  • ACS Omega:新型螢光探針或能有效尋找胰腺癌細胞
    為了改善手術中癌症組織的篩查和手術前癌症的檢測,來自波特蘭州立大學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能夠靶向作用胰腺癌組織的新型螢光探針,這種探針並不需要對其結合來靶向胰腺癌組織,其能夠在四種水平下幫助研究人員對腫瘤組織可視化,即器官層面、切除的組織層面、單細胞層面以及亞細胞器層面。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ACS Omega上。研究者Robert M.
  • 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實現高靈敏度檢測次氯酸鹽
    日前,洛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周戰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一種新型鑭系-有機框架基於氧化脫氧反應誘導次氯酸鹽識別體系,在次氯酸根檢測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工程雜誌》。次氯酸鹽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它廣泛用於生活和工業中的廢水處理,醫院洗衣和消毒,以及紙張和紡織工業的漂白。此外,它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