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2020-12-03 科學網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然而,由於紅色螢光探針螢光變化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現有的紅色螢光探針普遍在功能上不如其對應的綠色螢光版本。因此開發功能上更好的紅色螢光探針成為螢光顯影學界的研究重點。

相比傳統的定向進化手段,遺傳密碼子擴展技術是將蛋白質定向進化的一種有效工具。該技術能夠將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插入到目標蛋白中,繼而改變目標蛋白原有的理化性質。

北京時間2020年9月14日晚23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艾輝旺 (Hui-wang Ai)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red-shift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based biosensors」的文章,他們將3-氨基酪氨酸(3-amino tyrosine,aY)插入到綠色,黃色,青色螢光蛋白的發色團酪氨酸殘基位置,將原本的螢光發射光紅移近100納米。該課題組進一步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多種黃,綠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中,使其螢光發射光紅移以減少其光毒性並實現了多螢光通道多檢測物的同時監測。第一作者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張駪博士後,通訊作者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艾輝旺 (Hui-wang Ai)教授。

圖1. 定向插入aY可將綠色螢光蛋白紅移近100納米。

在該文中,該技術被應用於成功改造5個不同的螢光蛋白和9個螢光生物探針。相比原有的綠色螢光版本,改造後的紅色螢光探針紅移近100納米。同時在蛋白,細胞系以及神經元中證明了新進化的紅色螢光探針保留了對應原有的綠色螢光探針的動態範圍,螢光強度,以及靈敏度。

該研究構建了在大腸桿菌,哺乳動物細胞系,以及神經元中定向插入aY的技術,用以實現生物傳感器綠色螢光到紅色螢光到轉化。該技術不需要特殊的實驗條件,並且通用於各種黃,綠色螢光蛋白及生物探針。綜上所述,本文發明了快速,簡單,高效地進化紅色螢光探針的方法。

這一研究進一步將生物傳感器用於胰腺β細胞中代謝動力學的多重成像。如預期的那樣,研究者觀察到了對高葡萄糖反應的細胞ATP和鈣離子的增加。但是,NAD+/ NADH和NADPH的變化更為複雜。

胰腺β細胞在葡萄糖刺激後出現了持續幾分鐘的意外瞬態:高葡萄糖誘導了NADH以及NADPH的瞬時降低。這些現象很難用現有的β細胞糖誘導的胰島素釋放的刺激-分泌耦聯機制來解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038/s41589-020-0641-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於此,因此進行大量努力來創造不同顏色的綠色螢光蛋白變種,因為共軛結構是螢光蛋白發色的關鍵,對發色團進行點突變產生了以Phe、His或Trp取代Tyr66的藍色和青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利用關鍵突變T203Y得到了激發發射最大值為515 529 nm的黃色突變體螢光蛋白。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檢測多巴胺的工具,以研究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他們研發的系列新型多巴胺探針都是基於蛋白質的螢光探針,可以通過基因操作將這些探針精準地表達到特異腦區和細胞集群中去,從而提供了準確的細胞類型特異性以及精準的亞細胞定位。這次他們研發的新一代多巴胺探針將檢測信號的靈敏度提高了數倍,為實時在體檢測多巴胺信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間、空間解析度。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3位美國科學家——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日裔科學家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裔生物學家錢永健,因為發現了在生物化學領域極為重要的「綠色螢光蛋白」而獲此殊榮,3人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140萬美元)的獎金。日本《讀賣新聞》10月12日對該獎項進行了解讀。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因此,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優化已有方法,或者開發新方法,力圖彌補短板,取得突破。自2018年起,李毓龍實驗室就開發出可基因編碼的螢光探針系列,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包括多巴胺探針。李毓龍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新方法「能讓細胞自己發光」。此前,許多生物學家已經解決了如何把螢光蛋白「放」到細胞裡的難題。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他因為在發展綠色螢光蛋白(GFP)中所作出的貢獻,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他在獲得諾獎時曾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報將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改造與顯微鏡的發明相提並論:「綠色螢光蛋白在過去的10年中成為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引路明燈̷̷成為當代生物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應用領域廣泛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化學獎獲獎名單之時,錢永健居住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天還未亮,祝賀獲獎的電話將他吵醒。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錢永健一走上臺,燈光一暗,投影片上的螢光水母開始舞動,上千名聽眾屏息聆聽他解說發明綠色螢光的重要過程,原本躲在顯微鏡下的螢光蛋白宛若正在上演一場科學家導演的螢光科幻電影。「螢光蛋白不是我的發明,早在1962年,就有人發現維多利亞多管水母的體內有美麗的螢光蛋白,另一位美國的科學家普拉謝爾也發現了螢光蛋白,但是他因為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只得停止這項研究工作,當我發現了他的螢光蛋白論文之後,與他取得聯繫,他就把螢光蛋白的樣本送給我,奠定了我日後的研究基礎,我的研究擴大了綠色螢光蛋白的調色盤,研究人員可以將不同顏色的螢光打入蛋白和細胞裡,發現了以往科學家看不到的生物程序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這將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型螢光探針和成像方法的改進,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但是與傳統的光不敏感螢光蛋白(比如GFP,RFP)領域相比較,可逆光轉化螢光蛋白RSFP的發展較為滯後,品種極其單一。現有的發綠色螢光的RSFP僅僅有Dronpa家族的幾個蛋白和剛剛開發出來的rsEGFP。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查爾菲博士講到,綠色螢光蛋白因其發光特性,被生物學家用來標記生物分子或細胞,把原本透明的細胞從黑暗的顯微鏡視場中「糾出來」。馬丁·查爾菲博士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生物標記的作用,為科學家研究人類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等提供了重大的幫助。2008年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中美科學家所用猴子都是獼猴,所轉基因都是綠色螢光蛋白。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尚未到生育年齡,綠色螢光蛋白能否被後代複製仍然未知,但季維智不能再坐等,「國際上轉基因動物研究競爭激烈」。於是,10月1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論文《以猴免疫缺損病毒為媒介將基因植入早期分裂階段胚胎造出轉基因獼猴》見報。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