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2020-12-03 儀器信息網

多色螢光蛋白在所跟蹤細胞中的圖示。

  

  下村修現年80歲的下村修1928年出生於日本京都府,1960年獲得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赴美,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所工作。他1962年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螢光蛋白,被譽為生物發光研究第一人。

  

  ▲馬丁·沙爾菲馬丁·沙爾菲出生於1947年,現年61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他獲獎的主要貢獻在於向人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發光的遺傳標籤的作用,這一技術被廣泛運用於生理學和醫學等領域。

  

錢永健

  【據新華社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同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獎金。幫助他們獲獎的是綠色螢光蛋白。這種蛋白為生物與醫學實驗帶來革命,它發出的螢光像一盞明燈,幫助研究人員照亮生命體在分子層面和細胞層面的諸多反應。

  科研人員的引路明燈

  這3位科學家對綠色螢光蛋白能享有今日的「尊榮」都功不可沒。首先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的是生於1928年的下村。他1962年從生活在美國西海岸近海的一種水母身上分離出了綠色螢光蛋白。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公報中說,在上世紀90年代,沙爾菲指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光特性在生物示蹤方面有極高價值,錢永健則為理解綠色螢光蛋白怎麼發光作出了貢獻。

  由於綠色螢光蛋白用紫外線一照就發出鮮豔綠光,研究人員將綠色螢光蛋白基因插入動物、細菌或其他細胞的遺傳信息之中,讓其隨著這些需要跟蹤的細胞複製,可「照亮」不斷長大的癌症腫瘤、跟蹤阿爾茨海默氏症對大腦造成的損害、觀察有害細菌的生長,或是探究老鼠胚胎中的胰腺如何產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

  打個比方,綠色螢光蛋白就仿佛是伊拉克戰爭中跟隨美軍做「嵌入」式報導的記者,讓旁觀生物學反應的研究人員像在電視旁追蹤戰爭進程的觀眾一般,通過「現場直播」了解事件進展。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因此被歸入「報導基因」範疇。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報將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改造與顯微鏡的發明相提並論:「綠色螢光蛋白在過去的10年中成為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引路明燈̷̷成為當代生物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應用領域廣泛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化學獎獲獎名單之時,錢永健居住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天還未亮,祝賀獲獎的電話將他吵醒。

  通過電話,錢永健對新聞界記者半開玩笑地說:「我很高興,深感榮耀。我沒預料到能獲獎。在這之前我聽到了一些傳言,但來源可不是那麼靠得住的實在人。」

  在今年獲得化學獎的3人中,錢永健走出的可說是綠色螢光蛋白開發歷程的「最後一步」,他在下村與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楚了綠色螢光蛋白特性。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青色和黃色,並讓它們發光更久、更強烈。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公報上說:「這也正是研究人員今天能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不同的蛋白質、觀察它們相互作用的原因。」

  錢永健利用這些發現開發出各種螢光染料,廣泛應用於生物和醫學實驗。使用這些螢光材料作出的最具代表性實驗莫過於2007年的「腦虹」。

  這一實驗由哈佛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傑夫·利希曼與喬舒亞·薩內斯主持。這一小組將紅、黃、青3種螢光色素嵌入老鼠基因組,隨著老鼠胚胎的生長而分裂生長。研究人員隨後用來自細菌的重組基因激活這些色素基因。通過在老鼠不同部位或不同發育階段使用色素基因,他們成功為老鼠的不同細胞塗上不同顏色。

  由於研究人員採用的三種基因色素相互組合形成多種顏色,因此最終展現在顯微鏡下的老鼠腦幹組織切片上有近百種顏色標記,如一幅色彩絢麗的抽象畫。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公報中專門提到「腦虹」實驗,公報說:「在一次引人入勝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成功運用如萬花筒般的多種顏色標記老鼠大腦中不同神經細胞。」

  除了應用於科學研究,綠色螢光蛋白還應用於藝術領域。應美國芝加哥藝術家愛德華多·卡奇要求,研究人員於2000年製造出了一隻能發出綠色螢光的兔子。此後,研究人員造出了經過基因改造的綠色螢光豬,還產下了綠色螢光小豬崽。

  徹底改變醫學研究

  在宣布獲獎名單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貢納爾·馮·海涅手持一支試管,內裝用綠色螢光蛋白基因改造過的大腸桿菌。用紫外線照射後,試管發出綠色螢光。

  馮·海涅說,這種級別的發現「能讓科學家的心跳比平時快上三倍」。

  美聯社援引哈佛大學醫學和放射醫學副教授約翰·弗蘭焦尼的話評價說:「這一技術徹底改變了醫學研究。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在活體細胞和活生生的動物身上同時研究基因與蛋白。」

  沙爾菲在說起自己的成果時,用詞相當平實。他通過電話告訴新聞界,這一發現讓研究人員「只需要看看動物體內出了什麼狀況,搞清楚這個基因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被激活,或什麼時候這個蛋白被造出來,它要上哪兒去。它們都打著手電筒,告訴你它們在哪兒。」

  居住在美國的沙爾菲說,自己沒聽到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打來的電話鈴聲,直到早晨一覺醒來上網看新聞才知道自己獲獎了,「我完全睡著了,沒聽見電話」。

  錢永健說,有不少科學家都對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作出過重大貢獻,他們原本也應與獲獎的3人一道分享榮譽,「我知道一個獎項只能同時給3個人,評審委員會決定誰得獎一定十分艱難」。

  錢永健:

  對色彩的痴迷將他引向諾貝爾獎

  錢永健喜歡穿粗斜紋棉布的衣服,喜歡騎自行車上班,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從小到大,色彩一直讓錢永健痴迷,也正是這種痴迷,為他帶來了諾貝爾獎。他發明的多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被評價為「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錢永健的科研哲學是快樂科研。他說:「你的科研應完全滿足你個性深處的需要,為你提供一些內在的快樂,以幫你度過難以避免的沮喪期。」

  小時候曾自製手榴彈

  錢永健祖籍浙江,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新澤西州利文斯頓長大。錢永健的家族可謂是「科學家之家」,家中有多位工程師。除了堂叔是著名的飛彈專家外,他的父親是機械工程師,舅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教授,哥哥錢永佑則是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曾任史丹福大學生理系主任。兄弟倆不僅分別獲得過美國大學生中競爭性最強的兩個獎學金:羅德斯獎和馬歇爾獎,而且還在上個世紀90年代雙雙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因為家裡有一堆「工程師」,錢永健自稱為「分子工程師」。對於自己的職業,他說,「我似乎生來就要做這樣的工作,走這樣的道路。」

  錢永健小時候患有哮喘,只能經常待在家裡。他對化學實驗感興趣,常常在家中地下室裡做化學實驗,一做就是幾個小時。實驗產生的鮮豔色彩讓他著迷。父母還專門為他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用具。

  不過,錢永健很快就對這一套安全的化學裝置感到了厭煩。「在學校的圖書館,我發現了一本老舊的化學課本,裡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學實驗。」

  於是,錢永健開始「玩」起更危險的化學實驗,甚至接觸火藥。一次,他和兩個哥哥還用火藥自製了一個手榴彈,不過手榴彈最後沒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裡的桌球臺的一部分炸壞了,弄得滿屋子是煙。

  16歲獲西屋科學天才獎

  出於對化學的熱愛,再加上天資聰穎,錢永健很小的時候就是眾人眼中的「天才少年」。16歲時,錢永健獲得生平第一個重要獎項,也是美國給予高中學生完成科研項目的最高獎:西屋科學天才獎,當時他研究的是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

  「西屋科學天才獎」是美國歷史最久、最具聲望的科學競賽,參賽者以高中生為主,又稱「少年諾貝爾獎」。

  錢永健後來拿了美國國家優等生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不過,錢永健在大學並不是一個「乖學生」。他對於學校安排的化學課程並不滿意,覺得課程設置和內容都頗為僵硬。儘管如此,錢永健在大學畢業時依然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物理與化學學士學位,時年20歲。此後,他又獲得全美著名的馬歇爾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並於1977年獲得生理學博士學位。

  讀劍橋時發明有機染料

  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錢永健發明出一種更好的染料,可追蹤細胞內的鈣水平。

  鈣在多種生理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神經衝動調節、肌肉收縮、受精作用等。不過,計量細胞內鈣水平的方法當時還相當原始,需要穿透細胞壁注射鈣結合蛋白,這種方法通常會毀壞研究細胞。

  錢永健利用化學技術發明出有機染料,與鈣質結合時會戲劇性地改變螢光。

  此外,錢永健還找到了為鈣質「上妝」的方法,使染料無需注射即可穿透細胞壁。

  1981年,錢永健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在這裡工作8年,成為大學教授。1989年,錢永健將他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現在他是該校的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螢光蛋白帶來靈感

  上世紀90年代初,水母身上的一種綠色螢光蛋白給了錢永健靈感。

  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黃色、橙色、紅色、紫色等。科研人員使用光學顯微鏡,就可輕鬆確認基因或蛋白質活動的時間和位置。通過給兩種不同蛋白打上不同顏色的螢光標記,錢永健還找到監測兩種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

  這一技術被稱為「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而他對於自己的功績卻這樣表示:「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說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

  錢永健說:「整體而言,螢光蛋白對生物學許多領域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它讓科研人員把基因和他們所見到的細胞或器官內情況直接聯繫起來。」

  對於自己的創造性想法,錢永健把它歸功於自己感性的一面,「我喜歡色彩」。錢永健相信,正是他藝術的感性與科學的直覺一起,才讓他在細胞生物及神經生物方面做出了如此革命性的貢獻。

  希望為攻克癌症獻力

  獲獎之後,錢永健談到將來目標,表露出自己希望為攻克癌症貢獻力量的願望。

  他不久前瞄準癌症成像和治療,與同事研製出U形縮氨酸,用於承載成像分子或化療藥物。

  U形縮氨酸可成為某些蛋白酶和蛋白裂解酶的底物,這些酶從癌細胞中滲出,卻極少出現在正常細胞中。

  當蛋白酶穿透U形縮氨酸底部時,U形縮氨酸的雙臂會分離,其中一支臂拖住有效載荷部分進入隔壁細胞。

  「我一直想在臨床方面做一些與我事業相關的事,」錢永健說,「如果可能的話,癌症就是終極挑戰。」

  曾獲多個重要獎項

  錢永健1995年當選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199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錢永健獲得了許多重要獎項,包括:1991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1995年,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1995年,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1995年,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2002年,美國化學學會創新獎;2002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2004年,世界最高成就獎之一以色列沃爾夫獎醫學獎。(鍾編)

  專家解讀

  現代生物學的「北鬥星」

  在沒有導航設備的古代,人們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鬥星判斷方向。綠色螢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學中的「北鬥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學家在21世紀初深入大片未知的科學處女地,成果層出不窮。

  將「死物學」變成「生物學」

  20世紀,生物學先後出現兩次革命:一是生物化學奠基,二是傳統基因學與核酸學結合,形成現代基因組學。但這兩門學科都面臨一個重大難題——缺少跟蹤活體細胞內部和外部分子實時變化的辦法。綠色螢光蛋白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

  「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談到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的貢獻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饒毅教授如是說。

  饒毅解釋說,生物學有些現象只能在打碎細胞以後才能做,而下村修、錢永健和馬丁·沙爾菲發明的用螢光分子標記其他分子的方法,使科學家們能在活細胞、活生物上直接觀察一些生物現象。所以,可以說是把一些「死物學」變成了真正的「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汪鵬飛介紹,綠色螢光蛋白在醫學和生物化學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能夠使人們直接看到細胞內部的運動情況。在任何指定的時間我們都可以輕易地找出綠色螢光蛋白在哪兒:你只需要用紫外光去照射,這時所有的GFP都將發出鮮豔的綠色。綠色螢光蛋白特別突出的應用是在癌症研究的過程中,用螢光蛋白對腫瘤細胞標記使得科學家們能夠觀測到腫瘤細胞的成長、入侵、轉移和新生等具體的過程。

  可應用於軍事及日常生活

  汪鵬飛介紹說,錢永健發明的螢光探針技術不僅可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環境汙染的實時監控、食品安全等。應該說這些看似深奧的研究工作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如果目前有一種便宜的螢光試劑或試紙,能快速、靈敏地檢測出三聚氰胺,老百姓就可以在家裡放心食用奶製品了。再比如,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對某種糖類具有特殊識別性能的螢光探針,可以用來快速、方便地檢測人體唾液中糖的含量,這樣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自己的飲食。

  據介紹,這項技術還可以應用於軍事領域,例如通過觀察海洋動物發光的突然爆發,可以用來判別水下軍事設施等。在生化分析方面,利用生物發光現象可以用來檢測超微量鈣的存在。

  「總而言之,本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工作不但在科學上對化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於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以及進一步改善人類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汪鵬飛說。

  「我希望三位獲獎者能多和中國科學界進行學術交流。」饒毅說,「沙爾菲教授今年早些時候來中國訪問過,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作過學術報告。我前兩天剛剛邀請年逾八十的下村修來中國訪問,他當時同意明年來北京大學講學。」

相關焦點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搜狐科學消息】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學森堂侄錢永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表彰三人作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和推廣者,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2007年-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周辰 實習生 陶盛輝 2014-10-09 06:03
  •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第5位女性獲該獎項
    阿諾德因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佔獎項的一半,她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5位獲獎的女性。史密斯和溫特爵士將分享獎項的另一半,他們的貢獻是發現「噬菌體和抗體的肽形式」。史密斯開發了一種稱為「噬菌體展示」的方法,其中噬菌體可用於進化新蛋白質。溫特爵士則使用噬菌體來生產新的藥物。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
  • 北大成像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獎人,打破了光學成像中長期存在的衍射極限,將螢光顯微成像的解析度帶入到「納米時代」,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巨大變化。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2008年,與美國日本2名科學家以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諾獎。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016年8月24日,錢永健在美國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錢永健等三位美國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馬丁-查爾菲、家下村修和錢永健(從左至右)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環球時報消息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馬丁-查爾菲,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發展綠色螢光蛋白
  • 諾貝爾化學獎今日頒獎,盤點史上最重要的10次頒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總共頒發了105次。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的內容,精選了化學獎歷史上對人類貢獻最傑出的10個獎,以饗讀者。在植物色素化學領域,他和他的研究成果被視為先驅和基石,他的貢獻不僅在於成功揭示了葉綠素的化學結構,也為這一領域奠定了極其重要的科學基礎。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6年,共頒發了108次,擁有175位獲獎者。2007年-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美英兩國三位科學家共享2018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主要頒發給6個化學領域,分別是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理論化學。不過這一學科也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得過化學獎。事實上,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
  • 中國學者點評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社發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題: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中國學者點評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談到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的貢獻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饒毅教授如是說。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了三位科學家,隨著瑞典皇家科學基金會的斯託爾克教授的介紹,第一個走到瑞典國王面前的是來自美國的日本人下村修。下村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加州大學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一起榮獲該獎項。
  • 德美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三位獲獎者鳳凰科技訊 10月8日下午5點50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三位科學家獲獎,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Stefan W.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2名女科學家獲獎
    183位獲獎者 截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4人次獲獎,而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在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此實際獲獎人數為1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