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2020-12-03 中國網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下村修是首位從水母中分離綠色螢光蛋白的科學家,他發現這種蛋白在紫外線光中呈現亮色。馬丁-查爾菲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作為各種生物現象的亮光基因標籤的價值。錢永健對我們理解綠色螢光蛋白如何發光作出了貢獻,他還將顏色標籤擴展至除綠色之外的顏色,以便可以用各種顏色標識不同的蛋白和細胞。

研究人員1962年在水母中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GFP)。在那以後,這種蛋白成為當代生物科學最重要的工具。在綠色螢光蛋白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發展出觀察先前肉眼無法看到的過程,例如腦神經細胞的發展或者癌症細胞是如何擴散的。

在一個活體中有數萬種不同的蛋白,這些蛋白精細地控制著重要的化學進程。如果蛋白機制發生故障,就通常會發生疾病。這就是為什麼對於生物科學來說,標定各種不同蛋白的路線圖是絕對必要的。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勵綠色螢光蛋白(GFP)的最初發現和有關它使用的一系列重要進展,這使它成為生物科學的標籤工具。通過使用DNA技術,研究人員現在可以將綠色螢光蛋白與其它令人感興趣、但經常肉眼無法看到的蛋白聯繫在一起。這種發光的標籤工具使研究人員可以看到被標註的蛋白的運動、定位、互動。

研究人員在綠色螢光蛋白(GFP)的幫助下可以跟蹤各種細胞的命運:患阿茲海默病期間的神經細胞破壞或者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如何在一個不斷成長胚胎的胰臟中產生的。

下村修1928年出生在東京,他1960年從名古屋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他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和海上生物實驗室的名譽退休教授。馬丁·查爾菲1947年出生,在芝加哥長大,他1977年獲得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他自1982年以來任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1977年獲得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自1989年以來是加州大學教授。這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黃歡)

相關焦點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搜狐科學消息】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學森堂侄錢永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表彰三人作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和推廣者,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而獲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3】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日本科學家鈴木章 領域: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研究領域。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他獲獎的主要貢獻在於向人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發光的遺傳標籤的作用,這一技術被廣泛運用於生理學和醫學等領域。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報將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改造與顯微鏡的發明相提並論:「綠色螢光蛋白在過去的10年中成為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引路明燈̷̷成為當代生物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應用領域廣泛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化學獎獲獎名單之時,錢永健居住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天還未亮,祝賀獲獎的電話將他吵醒。
  • 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8日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分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兩位獲獎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體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內部運作機制。隨後,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詳細解釋了兩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他們說,萊夫科維茨於1968年採用放射現象追蹤細胞受體,他將碘同位素附著於不同激素,在放射物的幫助下成功揭示了一些受體,其中包括腎上腺素的受體即 -腎上腺素受體。他的科研團隊將該受體從「藏身」的細胞壁中提取出來,對其運作機制有了初步了解。
  • 64歲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國去世
    錢永健 資料圖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化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2008年,憑藉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共享該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錢永健是當今生命科學集大成的科學家,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讓錢永健獲獎的綠色螢光蛋白被喻為生物化學中的「北鬥星」。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第八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美籍科學家錢永健如是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光環下,是一頭灰白平整的短髮,錢永健首度應臺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的邀請,(2009年)12月11日來臺進行專題演講,他把自己裝進了一襲簡單隆重的黑色西裝裡,步入會場時,瘦削的臉上炯炯有神的目光引人注目。
  •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介紹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鍵獲得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以下是2000年至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做出開拓性貢獻而獲獎。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做出貢獻而獲獎。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察·施羅克因在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領域做出貢獻而獲獎。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是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設立的原始四大獎項之一,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7年,共頒獎109次,有178人次獲獎,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澤•斯託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他因為在發展綠色螢光蛋白(GFP)中所作出的貢獻,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他在獲得諾獎時曾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以下是二十多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資料圖:諾貝爾獎獎章。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裡(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 專訪諾貝爾獲獎者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是「偶然和意外」
    本報記者 倪雨晴 香港報導  導讀  馬丁·查爾菲回顧了GFP的研發故事,他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內的媒體感慨道:「新的發現來自於偶然和意外,並且你永遠不會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  在電影《綠巨人》的片頭中有幾個鏡頭,描述了科學家從水母中提取出綠色發光液體,並在報告中標註「綠色生物螢光」。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據新華社電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而獲獎。這一成果廣泛應用於製藥、電子工業和先進材料等領域,可以使人類造出複雜的有機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