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2020-12-05 騰訊網

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是一個由約238個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螢光。

GFP的螢光非常穩定,在激發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螢光素強很多。因此GFP及其變種今日被廣泛地用作分子標記。此外,GFP還被用作砷和一些重金屬的傳感器。

為表彰對GFP的發現、表達和開發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下村修 (Osamu Shimomura,1928-2018) 、馬丁·查爾菲 (Martin Chalfie,1947-) 和錢永健 (Roger Yonchien Tsien,1952-2016)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他們三人。

▲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是當代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從顯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下村修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52歲還只是個博士後,不但沒有什麼地位和知名度,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分更不必說多麼深遠的眼光,尤其不懂包裝和推銷自己。

就是在科學界,他也不是一個什麼人物。下村修1974年首次純化GFP的文章引用才169次,這在生物領域只是個零頭。都是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文章,查爾菲1994年在《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就被引用了3349次。

在公眾的眼裡,下村修可能就顯得呆傻有餘靈光不足。如果不給他這個諾貝爾化學獎,這個日裔美國老者可能很快就和曾和他一起發現GFP後默然離世的恩師約翰森一樣,很快被人徹底遺忘掉。

二戰後,本來學醫的下村修於長崎醫科大學完成了本科學業,之後想進入名古屋大學繼續深造,於是前往該校拜訪一名教授。不巧當時對方外出,因此他見到了該校另一名教授平田義正,並最終選擇進入了平田的研究室。

平田交給下村修一項任務,讓他找出海螢被碾碎放在水裡仍能發光的原因。由於海螢螢光素遇到氧氣後很快就會被分解,因此這項工作難度極大,包括該領域的權威——普林斯頓大學的哈維教授努力了很多年仍未取得成功。面對這一難題,平田顯然不看好他能取得突破。

然而第二年,卻因為一次意外有了突破。

下村修在寒夜回家前將少量螢光素放入盛有濃鹽酸的試管後,竟習慣性地光掉了取暖爐,得以從海螢體內提取一種蛋白質,發光亮度比海螢本身強3.7萬倍。

因為這項發現,下村修不僅被名古屋大學破例授予博士學位,晉升助理教授,還引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弗蘭克·詹森的強烈興趣。

▲綠色螢光蛋白。

1960年,在詹森的邀請下,下村修前往美國。

1962年,下村修從十萬隻小水母中純化出5毫克發光蛋白。同時被分離出來的還有另一種「綠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會發出綠色螢光。下村修和詹森發表論文,宣告發現綠色螢光蛋白,這個蛋白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

1979年,下村修闡明綠色螢光蛋白發光部分的化學構造。但他當時認為這項發現沒多大實際應用價值。

1992年,格拉斯·普拉舍(Douglas Prasher,1951-)成功地從多管水母的DNA中分離出了GFP基因,並對其進行了複製與測序,為GFP在異源生物體中的表達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普拉舍未能獲得後續的研究經費支持,遺憾地離開了科研領域,但他在離開科研領域前將GFP質粒贈予了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1994年,Science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馬丁·查爾菲 (Martin Chalfie,1947-) 的論文,成功的在線蟲體內表達了GFP,這篇不足兩頁的論文標誌著科學家們打開了用GFP對活細胞進行示蹤研究的大門。

▲Science封面報導表達GFP的線蟲。

1993年,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2016)開始採用隨機誘變的方式來改組GFP基因,進而篩選出激發峰和螢光強度等都得到優化的GFP衍生物。錢永健團隊先後改造出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以及青色、黃色、紅色等螢光蛋白。

▲多種顏色螢光的大腸桿菌組成的「錢氏實驗室」字樣。

很多科學家都參與了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開發競爭,也做出了許多原創性的貢獻。但是最重要的有三個人,下村修(裡程碑性地發現了GFP),馬丁·查爾菲(開創性的將GFP用于于異源動物體內表達),錢永健(對GFP的開發和改進,大大加速了GFP的應用)

之後的十幾年中,科學家發明了把生成GFP的基因植入需觀察的細胞DNA中並使其發光的方法。以此為標記,在細胞存活的狀態下對蛋白質及細胞機能進行觀察得以實現,GFP成為了生物學、醫學、新藥研製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下村修1928年出生在京都府福知山市。幼年曾在中國東北、大阪等地生活,後來遷往長崎縣諫早市。1945年16歲時,經歷了長崎原子彈爆炸,他曾數周失明。因而除研究之外,在諾貝爾獎頒獎紀念演講等場合,下村修還多次提及戰時的「勤勞動員」和核爆經歷,強烈呼籲廢除核武器。

編輯:郝夢夷

本文綜合自網絡。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文匯教育」。

相關焦點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2008年,與美國日本2名科學家以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諾獎。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016年8月24日,錢永健在美國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最美麗大腦」諾獎得主錢永健逝世,他曾如何給生物學 「上色...
    「錢永健教授的工作照亮了科學」,加州大學的訃告上寫道。在錢永健教授的諸多重要貢獻中,綠色螢光蛋白是知名度最廣的成就之一。  讓綠色螢光蛋白更穩定  1960年代,日本學者下村修在普林斯頓大學時,因一種發光水母(Aequoria Victoria)而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下村一家花了數月時間,從海裡捕撈了約5萬隻、總計2.5噸的螢光水母,並從中純化了數百毫克螢光蛋白。
  •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離世 被譽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喜歡漂亮顏色  2008年,憑藉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享該年諾貝爾獎化學獎。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可謂眾望所歸,不過當時他只是謙虛地說:「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說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
  • 點亮科學的諾獎獲得者騎行遠去 錢永健騎單車外出離世
    喜歡漂亮顏色2008年,憑藉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享該年諾貝爾獎化學獎。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可謂眾望所歸,不過當時他只是謙虛地說:「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說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綠色螢光蛋白(GFP),是一種最早發現自水母身上的發光蛋白,如今已經被廣泛使用於標誌和指示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他因為在發展綠色螢光蛋白(GFP)中所作出的貢獻,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他在獲得諾獎時曾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 世界著名生物化學家錢永健意外離世 祖籍杭州
    怎麼會這麼年輕就去世了呢?後來,消息被進一步證實了。據錢永健所在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透露,錢永健是在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去世的,但還沒有確定其去世的具體原因。關注錢永健,不僅因為他是諾貝爾獎得主,更主要的是他跟杭州有關。錢永健祖籍浙江杭州,是錢王錢鏐的後裔。他有一個嫡親的堂叔叔,就是在國內享譽盛名的大科學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
  • 64歲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國去世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他是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2008年,憑藉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共享該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是什麼?為什麼發現它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下村教授他們是怎樣發現了這個大家都不熟悉的物質,並對其進行開發利用的呢?我們接下來要詳細介紹的這個物質已經成為現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裡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 錢永健64歲英年早逝,諾獎前三天饒毅介紹相關工作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Preadeep Khosla在本周三宣布了錢永健的死訊,他猜測錢永健是在騎自行車時去世的。  《知識分子》得到的一封郵件透露,錢永健當天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出去的,但是一直未歸,他的妻子溫迪·格勞伯·錢(Wendy Globe Tsien)報警,找到他時已經去世。錢永健以前中風過,恢復後重新工作。錢永健此次單獨騎車後沒有回家,被找到時已經去世,很可能是再發中風。
  •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逝世 曾獲諾貝爾化學獎(圖)
    ,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據美國《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透露,錢永健是在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去世的,但還未確定其去世的具體原因。錢永健祖籍浙江杭州臨安,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錢永健憑藉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享該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錢永健告訴《科學新聞》記者。  在劍橋和伯克利的時光裡,錢永健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染料,可追蹤細胞內的鈣水平。鈣在神經衝動調節、肌肉收縮、受精作用等多種生理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來到聖地牙哥後,為了拍攝到更大範圍的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錢永健已逐漸意識到像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等遺傳編碼螢光分子可能是突破的關鍵。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查爾菲博士講到,綠色螢光蛋白因其發光特性,被生物學家用來標記生物分子或細胞,把原本透明的細胞從黑暗的顯微鏡視場中「糾出來」。馬丁·查爾菲博士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生物標記的作用,為科學家研究人類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等提供了重大的幫助。2008年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幫助他們獲獎的是綠色螢光蛋白。這種蛋白為生物與醫學實驗帶來革命,它發出的螢光像一盞明燈,幫助研究人員照亮生命體在分子層面和細胞層面的諸多反應。  科研人員的引路明燈  這3位科學家對綠色螢光蛋白能享有今日的「尊榮」都功不可沒。首先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的是生於1928年的下村。
  • 64歲華裔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在美國去世
    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據《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當地時間8月31日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透露,錢永健是在8月24日美國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去世,但具體原因還未確定。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他是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
  • 錢學森堂侄、諾獎得主錢永健逝世 享年64歲(圖)
    原標題:錢學森堂侄、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去世中新網9月1日電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追憶華裔諾獎得主錢永健:學術研究無國界之分
    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錢永健等三位美國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馬丁-查爾菲、家下村修和錢永健(從左至右)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環球時報消息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馬丁-查爾菲,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發展綠色螢光蛋白
  • 錢永健:為生物科學點亮一盞明燈
    留聲機  「錢永健的工作照亮了科學」——在錢永健生前任職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訃告上這樣寫道。  錢永健足夠耀眼——2008年,56歲的錢永健憑藉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研究,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同獲得諾貝爾獎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