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是一個由約238個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螢光。
GFP的螢光非常穩定,在激發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螢光素強很多。因此GFP及其變種今日被廣泛地用作分子標記。此外,GFP還被用作砷和一些重金屬的傳感器。
為表彰對GFP的發現、表達和開發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下村修 (Osamu Shimomura,1928-2018) 、馬丁·查爾菲 (Martin Chalfie,1947-) 和錢永健 (Roger Yonchien Tsien,1952-2016)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他們三人。
▲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是當代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從顯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下村修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52歲還只是個博士後,不但沒有什麼地位和知名度,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分更不必說多麼深遠的眼光,尤其不懂包裝和推銷自己。
就是在科學界,他也不是一個什麼人物。下村修1974年首次純化GFP的文章引用才169次,這在生物領域只是個零頭。都是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文章,查爾菲1994年在《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就被引用了3349次。
在公眾的眼裡,下村修可能就顯得呆傻有餘靈光不足。如果不給他這個諾貝爾化學獎,這個日裔美國老者可能很快就和曾和他一起發現GFP後默然離世的恩師約翰森一樣,很快被人徹底遺忘掉。
二戰後,本來學醫的下村修於長崎醫科大學完成了本科學業,之後想進入名古屋大學繼續深造,於是前往該校拜訪一名教授。不巧當時對方外出,因此他見到了該校另一名教授平田義正,並最終選擇進入了平田的研究室。
平田交給下村修一項任務,讓他找出海螢被碾碎放在水裡仍能發光的原因。由於海螢螢光素遇到氧氣後很快就會被分解,因此這項工作難度極大,包括該領域的權威——普林斯頓大學的哈維教授努力了很多年仍未取得成功。面對這一難題,平田顯然不看好他能取得突破。
然而第二年,卻因為一次意外有了突破。
下村修在寒夜回家前將少量螢光素放入盛有濃鹽酸的試管後,竟習慣性地光掉了取暖爐,得以從海螢體內提取一種蛋白質,發光亮度比海螢本身強3.7萬倍。
因為這項發現,下村修不僅被名古屋大學破例授予博士學位,晉升助理教授,還引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弗蘭克·詹森的強烈興趣。
▲綠色螢光蛋白。
1960年,在詹森的邀請下,下村修前往美國。
1962年,下村修從十萬隻小水母中純化出5毫克發光蛋白。同時被分離出來的還有另一種「綠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會發出綠色螢光。下村修和詹森發表論文,宣告發現綠色螢光蛋白,這個蛋白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
1979年,下村修闡明綠色螢光蛋白發光部分的化學構造。但他當時認為這項發現沒多大實際應用價值。
1992年,格拉斯·普拉舍(Douglas Prasher,1951-)成功地從多管水母的DNA中分離出了GFP基因,並對其進行了複製與測序,為GFP在異源生物體中的表達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普拉舍未能獲得後續的研究經費支持,遺憾地離開了科研領域,但他在離開科研領域前將GFP質粒贈予了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1994年,Science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馬丁·查爾菲 (Martin Chalfie,1947-) 的論文,成功的在線蟲體內表達了GFP,這篇不足兩頁的論文標誌著科學家們打開了用GFP對活細胞進行示蹤研究的大門。
▲Science封面報導表達GFP的線蟲。
1993年,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2016)開始採用隨機誘變的方式來改組GFP基因,進而篩選出激發峰和螢光強度等都得到優化的GFP衍生物。錢永健團隊先後改造出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以及青色、黃色、紅色等螢光蛋白。
▲多種顏色螢光的大腸桿菌組成的「錢氏實驗室」字樣。
很多科學家都參與了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開發競爭,也做出了許多原創性的貢獻。但是最重要的有三個人,下村修(裡程碑性地發現了GFP),馬丁·查爾菲(開創性的將GFP用于于異源動物體內表達),錢永健(對GFP的開發和改進,大大加速了GFP的應用)。
之後的十幾年中,科學家發明了把生成GFP的基因植入需觀察的細胞DNA中並使其發光的方法。以此為標記,在細胞存活的狀態下對蛋白質及細胞機能進行觀察得以實現,GFP成為了生物學、醫學、新藥研製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下村修1928年出生在京都府福知山市。幼年曾在中國東北、大阪等地生活,後來遷往長崎縣諫早市。1945年16歲時,經歷了長崎原子彈爆炸,他曾數周失明。因而除研究之外,在諾貝爾獎頒獎紀念演講等場合,下村修還多次提及戰時的「勤勞動員」和核爆經歷,強烈呼籲廢除核武器。
編輯:郝夢夷
本文綜合自網絡。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文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