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2021-01-15 中源生物

小編寄語 2016年8月24日,在美國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64歲的錢永健如往常一樣騎自行車外出,沒想到這一去就是永別。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他因為在發展綠色螢光蛋白(GFP)中所作出的貢獻,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他在獲得諾獎時曾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那麼對於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了解這一生物實驗中最常用的工具。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由於具有自發螢光等特性,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GFP作為一種報告分子,在檢測蛋白表達、蛋白和細胞螢光示蹤、研究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和構象變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在普林斯頓大學試驗所工作的科學家下村修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發現了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出綠色螢光的蛋白質,即綠色螢光蛋白(GFP)。下村一家花了數月時間,從海裡捕撈了約5萬隻、總計2.5噸的螢光水母,並從中純化了數百毫克螢光蛋白。不過,當時他並不覺得這種螢光蛋白除了好玩好看之外究竟能有什麼用。下村修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到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後,他的同事道格拉斯·普瑞舍對利用螢光蛋白做生物示蹤分子非常感興趣。歷經數年努力,他終於在1992年將GFP螢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出來(如今這種克隆工作可迅速完成)——但他的科研資金也恰好用完了,無奈之下只好把基因送給了其他幾個實驗室。



  其中兩個獲贈者,就是後來與下村修分享諾貝爾獎的錢永健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他們分別將普瑞舍克隆的基因轉進了其他生物中。

  錢永健則利用基因突變的方法對GFP做了改造,讓它發出的光更強也更穩定。此外,GFP原本只能發出綠光,而錢永健通過基因改造,衍生出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錢永健走出的這一步可以說是綠色螢光蛋白(GFP)開發歷程的「最後一步」。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下村修和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讓人們理解了GFP發出螢光的機制,令在同一時間跟蹤多個不同生物學過程成為現實。最終,下村修、沙爾菲和錢永健分享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利用螢光蛋白,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基因工程將其與其他目標蛋白偶聯,並藉此觀察、跟蹤目標蛋白在細胞中隨發育過程或外界刺激的變化,甚至可以在活細胞、活體動物中觀察到一些分子的活性變化,讓螢光顯微技術得到巨大飛躍。在螢光蛋白的幫助下,外科醫生可精確移除腫瘤。


 GFP的螢光性質特殊,具有諸多優點而備受關注。 

易於檢測,靈敏度高。GFP螢光反應不需要外加底物和輔助因子,只需紫外光或藍光激發,即可發出綠色螢光,用螢光顯微鏡甚至肉眼就可以觀察到。其次,即便是未經純化的GFP發射的綠光也是相當強的,在正常室內光線下仍清晰可辨。對於單細胞水平的表達也可識別。 

螢光性質穩定。GFP對光漂白(一種螢光衰減現象)有較強的耐受性,能耐受長時間的光照.從而延長了可探測時問;GFP在pH值7~12範圍內也能正常發光,對高溫(70℃)、鹼性、除垢劑、鹽、有機溶劑和大多數普通酶都有較強的抗性。

對細胞無毒害。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GFP對生活的細胞基本無毒害,與目的基因融合後,對目的基因的結構功能沒有影響,轉化後細胞仍可連續傳代。 

構建載體方便。由於編碼GFP的基因序列較短,所以很方便地同其他序列一起構建多種質粒,而不至於使質粒過大影響轉化頻率。 

可直接用於活細胞測定。GFP是可在異源細胞內表達後,能自發產生螢光的蛋白,並且GFP的分子量較小,N端和C端都能忍受蛋白的融合,是理想的標記物,可進行活細胞實時定位觀察,更能接近自然真實的狀態。如在活細胞中直接觀察蛋白向細胞核、內質網運動的狀態,還可實時觀察到外界信號刺激下目的蛋白的變化過程,藉助螢光顯微鏡觀察,使研究更為方便。使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其圖像效果更佳,如果同時結合現代的計算機軟體,可進行三維顯示。  

不受假陽性幹擾。由於其他生物本身不含有GFP,因此不會出現假陽性結果,GFP作為分子探針可以代替螢光染料,避免由於染料擴散造成的定位不準,使結果真實可靠。 

廣譜性。表GFP的表達幾乎不受種屬範圍的限制,在微生物、植物、動物中都獲得了成功的表達,其次GFP沒有細胞種類和位置上的限制,在各個部位都可以表達發出螢光。 

易於得到突變體。如GFP中胺基酸的替換可產生不同光譜特性的突變體,且增強了螢光強度,適合在不同物種中專性表達。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


有任何問題,請致電中原公司電話400-8100-881諮詢。


中原生物

專業服務,助力科技

推動生命科學事業,服務於全人類健康

建立中國專業的生命科學領域產品經銷平臺


相關焦點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2008年,與美國日本2名科學家以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諾獎。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016年8月24日,錢永健在美國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讓科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水母
    不要小看這些貌似普普通通的水母,圖片上水母身上發岀的綠色螢光就是讓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綠色螢光蛋白這種蛋白只要用藍色的光照射它就能夠自己發光。科學家就是利用綠色螢光蛋白的這個特點加以應用,開啟了一場生物醫學研究的綠色革命。在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們常常利用這種能自己發光的螢光分子來作為生物體的標記。將這種螢光分子通過化學方法掛在其他不可見的分子上,原來不可見的部分就變得可見了。生物學家一直利用這種標記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細胞或細胞器從黑暗的顯微鏡視場中「揪出來」。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在今年獲得化學獎的3人中,錢永健走出的可說是綠色螢光蛋白開發歷程的「最後一步」,他在下村與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楚了綠色螢光蛋白特性。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青色和黃色,並讓它們發光更久、更強烈。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搜狐科學消息】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學森堂侄錢永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表彰三人作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和推廣者,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下村修:我本以為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可能性為零
    2008年10月8日三位科學家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這是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的資料照片。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最後一個獎項化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1974年他們終於提取出了這種蛋白,這就是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而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的主要貢獻是,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了GFP的發光機理,並對GFP進行了定向改造,使其能發出除綠色之外其他顏色的光,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螢光蛋白大多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
  • 專訪諾貝爾獲獎者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是「偶然和意外」
    在電影《綠巨人》的片頭中有幾個鏡頭,描述了科學家從水母中提取出綠色發光液體,並在報告中標註「綠色生物螢光」。這一構思正是來自於GFP(綠色螢光蛋白)研究的啟發。  2008年,因在GFP方面的研發貢獻,科學家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和下村修、錢永健三人共獲諾貝爾化學獎。
  • 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比如細胞的骨架蛋白微絲非常密集,在螢光顯微鏡下其圖像非常模糊,無法看到細節,而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1nm左右,非常清楚地呈現了細胞骨架的細節。然而電子顯微鏡幾乎不能做活的樣品,特異性也沒有螢光顯微鏡好。因此,發展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對生物學研究意義非常重大。
  • 投票 |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但這並不妨礙科學家們把諾獎季當作是一場盛大的科學派對,把預測諾獎得主當作是派對的重要助興節目。明日,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將揭曉獲獎者的名單了。哪些科學家可能獲獎呢?鋰電池是這個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沒有鋰電池,手機和電腦就不會得到那麼廣泛的應用。
  • 資料:諾貝爾化學獎過去十年得主與成就
    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在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而獲得該獎項。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共同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並將分享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說,「核糖體對於生命極為重要,它們也是研發新抗生素的關鍵。」 核糖體是在各類細胞中普遍存在的顆粒狀結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學物質。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中美科學家所用猴子都是獼猴,所轉基因都是綠色螢光蛋白。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尚未到生育年齡,綠色螢光蛋白能否被後代複製仍然未知,但季維智不能再坐等,「國際上轉基因動物研究競爭激烈」。於是,10月1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論文《以猴免疫缺損病毒為媒介將基因植入早期分裂階段胚胎造出轉基因獼猴》見報。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今晚,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小編繼續帶各位「數說諾獎」。111一共頒發了111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1841901-2019年,共有184人次獲得了這一獎項,其中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1人獲得兩次。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了三位科學家,隨著瑞典皇家科學基金會的斯託爾克教授的介紹,第一個走到瑞典國王面前的是來自美國的日本人下村修。下村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加州大學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一起榮獲該獎項。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這將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型螢光探針和成像方法的改進,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但是與傳統的光不敏感螢光蛋白(比如GFP,RFP)領域相比較,可逆光轉化螢光蛋白RSFP的發展較為滯後,品種極其單一。現有的發綠色螢光的RSFP僅僅有Dronpa家族的幾個蛋白和剛剛開發出來的rsEG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