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2020-12-03 科學網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 unique series of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s with beneficial propert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的文章,通過一種光轉化螢光蛋白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這將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平勇研究員和徐濤研究員,其中徐濤研究員早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目前主要從事胰島素儲存囊泡分泌過程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和胞內第二信使對分泌的調控作用;葡萄糖轉運體在脂肪細胞內轉運和上膜機制的研究;細胞內Ca2+信號的自穩平衡和對分泌的調控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新型螢光探針和成像方法的改進,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但是與傳統的光不敏感螢光蛋白(比如GFP,RFP)領域相比較,可逆光轉化螢光蛋白RSFP的發展較為滯後,品種極其單一。現有的發綠色螢光的RSFP僅僅有Dronpa家族的幾個蛋白和剛剛開發出來的rsEGFP。而Dronpa在進行PALM/STROM成像時,單個分子所發出的光子數比較低,成像解析度差。

 

徐濤課題組通過一種光轉化螢光蛋白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命名為mGeos。這些螢光蛋白都可以被405 nm雷射所激活,被488 nm雷射關閉,並且可以反覆開關多次。新型光開關螢光蛋白mGeos-M, C, L, S, F and E都具有非常良好的螢光亮度,最亮的mGeos-C的亮度相當於EGFP的1.86倍(螢光蛋白亮度用消光係數和量子產率的乘積來表示);mGeos-E同時具有光控開關和pH值敏感性,類似於螢光蛋白pHluorin。

 

藉助(F)PALM/STORM平臺,徐濤課題組還深入研究了新型螢光蛋白的單分子性質。結果發現,新型螢光蛋白mGeos-M擁有十分優秀的單分子性質,是目前已知的單分子釋放出的光子數最多的綠色螢光蛋白,其單分子的定位精度可以達到10 nm左右。(F)PALM/STORM成像發現,與傳統的螢光蛋白Dronpa相比,mGeos-M標記的微絲效果更好。

 

這項研究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其中的mGeos-M因其具有十分優秀的單分子特性,有望成為替代Dronpa的新一代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分子探針。(來源:生物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他因為在發展綠色螢光蛋白(GFP)中所作出的貢獻,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他在獲得諾獎時曾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 JACS|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文章概要光轉化螢光蛋白 (PCFPs) 能隨激發光波長地改變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這類螢光蛋白極大地促進了活細胞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PALM)的發展及應用。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JACS | 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查爾菲博士講到,綠色螢光蛋白因其發光特性,被生物學家用來標記生物分子或細胞,把原本透明的細胞從黑暗的顯微鏡視場中「糾出來」。馬丁·查爾菲博士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生物標記的作用,為科學家研究人類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等提供了重大的幫助。2008年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1961年,當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的下村修與同事們,在當地的星期五港附近收集了約一萬隻水母來研究,終於在一種叫做維多利亞水母的體內,分離純化了水母中的發光蛋白——水母素。他們還發現了另外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呈強烈綠色。經過研究發現,這是鈣離子在與水母素的交互作用中發生了能量交換,從而產生了發光效應(一種能量釋放形式)。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錢永健一走上臺,燈光一暗,投影片上的螢光水母開始舞動,上千名聽眾屏息聆聽他解說發明綠色螢光的重要過程,原本躲在顯微鏡下的螢光蛋白宛若正在上演一場科學家導演的螢光科幻電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前,錢永健在大學課堂上講課時,臺下只有10多個學生,榮獲諾貝爾獎之後,每次演講臺下總是擠滿了上千名的聽眾。錢永健在臺灣的第一場演講的開場白是:「我喜歡漂亮的顏色」,引起現場一片笑聲。外表看似嚴肅的他,在90分鐘的演講過程中,用幽默的演講與輕鬆的肢體動作,介紹自己享譽全球的綠色螢光蛋白研究。「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也喜歡漂亮的顏色。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幫助他們獲獎的是綠色螢光蛋白。這種蛋白為生物與醫學實驗帶來革命,它發出的螢光像一盞明燈,幫助研究人員照亮生命體在分子層面和細胞層面的諸多反應。  科研人員的引路明燈  這3位科學家對綠色螢光蛋白能享有今日的「尊榮」都功不可沒。首先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的是生於1928年的下村。
  • 簡述螢光蛋白
    1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1.1綠色螢光蛋白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GFP)。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
  • 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將促使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生物學,也為生物學工具通過量子力學獲得新功能打開了大門。&nbsp&nbsp&nbsp&nbsp早在75年前,諾貝爾獎得主埃爾溫·薛丁格就好奇,量子力學在生物學領域是否也發揮作用?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