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陽光明媚。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
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除了獲得諾貝爾獎的三人,還有一位美國科學家Prasher,對綠色螢光蛋白也有著重要的貢獻。這位科學家在1992年從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克隆了GFP的基因。但現在,他只是一位被諾獎遺忘的巴士司機。
除了科學家們的趣聞軼事,周佳海研究員還講授了綠色螢光蛋白的結構功能及應用。
接著進入下半部分,兩位科普志願者帶著同學們動手體驗純化綠色螢光蛋白的過程,以及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小實驗——觀察蛋白晶體。
使用金屬親和層析方法純化出綠色螢光蛋白後,在紫外燈的照射下,同學們看到了自己的產物發出了螢光,都十分興奮。
在第二個實驗中,當同學們看到顯微鏡下的晶體,非常驚喜,感受到了科學之美。
▲同學們的純化成果
▲顯微鏡下美麗的晶體
本次拓展課程大大開拓了高中生的科學視野,科學家的故事和生物化學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