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通過鑑定

2020-12-05 央視網
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通過鑑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17: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哈爾濱6月1日電(記者李建平)由東北農業大學培育成功的我國首例體細胞核移植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日前通過鑑定。

  去年12月,由東北農業大學劉忠華教授主持的轉基因克隆豬課題獲得成功。三頭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在種豬場自然分娩產出,這種轉入綠色螢光蛋白基因的轉基因克隆豬在紫外光源激發下,口舌、鼻以及四蹄可以觀察到明顯的綠色螢光,驗證了轉基因的成功,這是繼美國、韓國、日本之後第四例成功通過體細胞核移植方式生產出的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

  據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尹智介紹,時隔半年,這種轉基因豬的形體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它們遺傳特徵還是依然如故:轉基因克隆豬的口舌、鼻、蹄在紫外光源激發下明顯閃現出綠色螢光。

  專家組認為,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的遺傳性徵表達明顯、沒有遺傳缺陷,這個研究在卵母細胞體外成熟、胚胎移植手術、受體母豬的選擇和管理等方面創新明顯。

責編:毛婷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降生
    中國首例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降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9日 14: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功培育出具有
  • 可同時表達4種螢光蛋白克隆豬問世
    、黃、綠、青4種螢光,這是國際上首次獲得能夠同時表達4種螢光蛋白的轉基因克隆豬。 據研究人員介紹,該項成果的運用,將極大地促進含多種優良性狀的轉基因克隆豬的研究與產業化,為今後加速我國對豬的遺傳性狀進行轉基因改良,提高其生產性能,製作用於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以及作為人類器官移植供體的轉基因豬研究奠定基礎。 該研究是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賴良學團隊,與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顧為望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吳珍芳合作完成的。
  • 國內首例綠色螢光小豬降生
    在紫外線照射下的轉基因克隆豬顯示出明顯的綠色螢光蛋白的特徵。(ChinaFotoPress)    新華網哈爾濱12月27日電(記者呼濤)3頭口、蹄及舌頭呈現出綠色螢光的轉基因克隆小豬日前在東北農業大學順利降生。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1974年他們終於提取出了這種蛋白,這就是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而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的主要貢獻是,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了GFP的發光機理,並對GFP進行了定向改造,使其能發出除綠色之外其他顏色的光,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螢光蛋白大多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
  • 東北農大繼成功研發「螢光豬」後 又添三種轉基因「豬表弟」
    然而生物技術發展到今天,僅為「天」擇似乎已經不夠準確,因為人類已能通過轉基因的方式根據需要來改良物種。2008年,在哈爾濱誕生的兩頭具有綠色螢光遺傳特徵的小豬便是一例。這兩隻曾引起轟動的可愛小豬,是東北農業大學劉忠華教授主持的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豬課題的研究成果,它們的順利出生證明我國通過體細胞核移植生產轉基因豬技術已經發展成熟。
  • 專論綜述 | 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等通過體細胞核轉移技術生產了hLF和hLZ雙轉基因豬,分別針對hLF和hLZ基因設計了3對和1對引物,用於鑑定hLF和hLZ雙轉基因豬。  Pu等在ABIN1骨髓細胞條件轉基因小鼠中,通過ELISA測定了促炎細胞因子的蛋白水平;Cui等利用ELISA方法對hLF和hLZ雙轉基因豬的蛋白表達量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hLF的表達量為6.5 g/L,hLZ為1.1 mg/L;Yu等通過體細胞介導的轉基因克隆,生成了在乳汁中表達hLZ的轉基因山羊,通過ELISA分析發現,在自然泌乳期間,轉基因山羊乳汁中分泌的hLZ高達6.2 g/L,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中美科學家所用猴子都是獼猴,所轉基因都是綠色螢光蛋白。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尚未到生育年齡,綠色螢光蛋白能否被後代複製仍然未知,但季維智不能再坐等,「國際上轉基因動物研究競爭激烈」。於是,10月1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論文《以猴免疫缺損病毒為媒介將基因植入早期分裂階段胚胎造出轉基因獼猴》見報。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揭秘神奇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中國首次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用於器官移植
    2007年5月24日,通過克隆技術,它們降生在天津寶坻祖代種豬場。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克隆」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動物克隆,是指通過無性繁殖由一個細胞產生一個和親代遺傳性狀一致,形態非常相像的動物。如用未分化的胚胎細胞進行核移植稱為胚胎細胞克隆;用胎兒或出生以後動物的細胞進行核移植稱為體細胞克隆。
  • 神奇的綠色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能發光(圖)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憑藉在綠色螢光蛋白質(GFP)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3名科學家上周最終問鼎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分別是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錢永健(Roger Y. Tsien)和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
  • 豬克隆技術大應用!但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若將SCNT應用到保種工作中,可簡化豬種資源的保種程序,減少人力物力資源投入。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運用手工克隆技術成功培育出25頭克隆萊蕪豬,證實了克隆技術在中國地方豬種保種工作中的可行性。受精卵原核注射技術一直以來是獲得轉基因動物最有效的方法,但因其基因的整合時間和位置是隨機的,從而導致生產轉基因動物效率低、成本高等。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上世紀60年代,在普林斯頓大學試驗所工作的科學家下村修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發現了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出綠色螢光的蛋白質,即綠色螢光蛋白(GFP)。歷經數年努力,他終於在1992年將GFP螢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出來(如今這種克隆工作可迅速完成)——但他的科研資金也恰好用完了,無奈之下只好把基因送給了其他幾個實驗室。
  • 我科學家用CRISPR製備基因敲入豬
    小鼠Oct4啟動子與豬轉錄調節因子不能很好地相互作用,4000 bp組成型啟動子可能並不包含所有的調控元件。在豬當中,我們可通過隨機地將外源報告載體整合到豬基因組中,構建基於小鼠或豬Oct4啟動子的螢光報告系統。組成型表達載體中Oct4啟動子不完全的監控區域,以及這些載體的不確定的整合位點,可能會影響其調節功能的準確性。
  • Nature Methods:新蛋白質螢光透視動物內臟
    然而,因為所釋放光的波長相對較短,即使是來自最好的螢光蛋白質的光也難以穿透活體組織,從而限制了這些蛋白質在活體螢光中的應用。但是,能釋放出遠紅和紅外波長的螢光蛋白質又很難研製。     Dmitriy Chudakov和同事曾經從一種海葵中克隆出一種明亮紅螢光蛋白質,利用轉基因工程,他們在保證這種蛋白質所釋放光的亮度的同時增加了光的波長。
  • 體細胞克隆醫用小豬誕生 器官移植有望突破(圖)
    此次試驗是用同一頭母豬作為移植受體,一窩生出六頭克隆豬,其中兩頭雄性歐洲哥廷根小型豬健康存活,另一頭轉基因克隆豬出生存活12小時後死亡,還有一頭哥廷根小型豬和兩頭轉有綠色螢光蛋白基因的轉基因克隆長白豬死亡。該研究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在同一個移植受體內進行不同品種和不同類型克隆胚胎混合移植。  兩頭健康存活的克隆小型豬出生重量分別為0.55公斤和0.6公斤。
  • 世界最新型藥物蛋白轉基因克隆奶牛降生
    新華網石家莊6月22日電(記者張洪河)一頭毛色光亮的黑白花克隆犢牛19日在河北蘆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花奶牛場降生。從外表看,這頭犢牛與普通奶牛並無什麼差別,但其體內卻導入了世界最新型的藥物蛋白轉基因。它的成功降生,標誌著我國轉基因克隆技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