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2021-01-19 千欣儀器

現在想要看一張清晰的螢光圖片已經不是多的事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發現水母可以發綠光,但不知其因。20世紀60年代,一位日本科學家從美國西岸打撈了大量發光水母,帶回位於華盛頓州的實驗室進行研究。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等在《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誌》上報導,他們分離純化了水母中發光蛋白水母素。據說下村修用水母提取發光蛋白時,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產物倒進水池裡,臨出門前關燈後,依依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水池,結果見水池閃閃發光。因為水池也接受養魚缸的水,他懷疑是魚缸成分影響水母素,不久他就確定鈣離子增強水母素髮光。1963年,他們在《科學》雜誌報導鈣和水母素髮光的關係。其後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來檢測鈣濃度,創造了檢測鈣的新方法。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水母素成為第一個有空間分辨能力的鈣檢測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在1962 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註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後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1974年,他們純化到了這個蛋白,當時稱綠色蛋白、以後稱綠色螢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間可以發生能量轉移。水母素在鈣刺激下發光,其能量可轉移到GFP,刺激GFP發光。這是物理化學中知道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在生物中的發現。


大約二十年後,還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工作的馬丁·查爾菲博士偶然注意到了下村修的工作。當時馬丁·查爾菲正在研究一種名為秀麗隱杆線蟲的小型模式動物的神經元發育情況。這種小蠕蟲僅有1.5mm長,通體透明,是觀察神經細胞發育及遷徙的絕佳模式動物。但馬丁·查爾菲在顯微鏡下跟蹤神經細胞發育情況時,他發現在層層疊疊的細胞組織中跟蹤神經細胞的標記情況仍具有一定困難。在得知綠色螢光蛋白的性質後,他意識到自己或許可以將綠色螢光蛋白表達在秀麗隱杆線蟲的神經細胞中,並以此標記需要觀察的細胞,使它們在層層疊疊的透明組織中「脫穎而出」。從1992—1994年的2年間,他一直致力於在體外克隆綠色螢光蛋白的編碼基因,並先後將其成功表達在了原核模式生物大腸桿菌及秀麗隱杆線蟲中,並最終獲得了帶有綠色螢光蛋白標記的神經元的轉基因秀麗隱杆線蟲。在螢光顯微鏡下,這些線蟲經藍色激發光照射後會發射出綠色的螢光,清晰地展示了神經細胞的位置及結構,

 

1994年,華裔美國科學家錢永健(RogerYonchien Tsien)開始改造GFP,有多項發現。世界上用的大多數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有的螢光更強,有的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可變色。


2008年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及錢永健三人因為他們做出的巨大貢獻共同獲得了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圖為《自然—生物技術》11月期封面圖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249-1



關注千欣儀器公眾號,更多實驗方案供您選擇!

如果您的實驗遇到難題,請聯繫我們,千欣技術工程師會盡力為您解答哦!

上海千欣儀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設在上海,全國各主要省會城市均設有分公司或辦事機構的專業儀器供應商。

公司致力於從事專業光電產品銷售及服務,成立至今,一直專注於光生物、光物理、光化學等行業及相關實驗室儀器的應用與開發。在科研、醫療、檢測、製造等諸多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專業應用及服務經驗。公司代理進口光電產品及研發,產品服務於全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醫院、農牧、質檢、生物製藥企業等,已為各行業用戶提供專業儀器設備近萬臺。

公司秉持著以人為本、誠信專業的信念經營企業、服務客戶。在致力達成客戶滿意的目標同時不斷提升服務的質量及產品附加價值,成為一家以誠信為基礎、服務創新為目的的專業儀器綜合供應商。

相關焦點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線粒體基質(a)和核纖層蛋白(b)的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結果(圖片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課題組與徐平勇課題組合作,報導了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來自珊瑚蟲的螢光蛋白,這種螢光蛋白可以用於高解析度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最近,基於探針SR成像技術的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和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STORM),以及藉助螢光基團隨機激活特性的螢光光敏定位顯微鏡(FPALM)都已經取得了成功。   通過基於探針的SR成像技術,可以獲得多張原始圖像。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科學家巧妙地將螢光蛋白與細胞色素 P450 進行融合表達,讓螢光蛋白定位在內質網的胞質面,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會使鄰近的螢光蛋白聚合在一起,形成聚集體,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細胞核的周圍有很大的點狀結構。小編已經用此種方法檢測了多個螢光蛋白。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近期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的相關文章表明,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分別通過創造出兩個螢光蛋白和提高蛋白穩定性的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簡便地觀測細胞的生命活動。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3位美國科學家——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研究所日裔科學家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裔生物學家錢永健,因為發現了在生物化學領域極為重要的「綠色螢光蛋白」而獲此殊榮,3人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140萬美元)的獎金。日本《讀賣新聞》10月12日對該獎項進行了解讀。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光學顯微鏡的主要觀察方法之螢光觀察
    螢光現象螢光是指螢光物質在特定波長光照射下,幾乎同時發射出波長更長光的過程(圖1)。當特定波長(激發波長)的光照射一個分子(如螢光團中的分子)時,光子能量被該分子的電子吸收。接著,電子從基態(S0)躍遷至較高的能級,即激發態(S1』)。這個過程稱為激發①。電子在激發態停留10-9–10-8秒,在此過程中電子損失一些能量②。
  • 我們對新型的螢光蛋白 CagFbFP滿懷期待!
    幾十年來,螢光蛋白如GFP的使用一直是生物分析的支柱,甚至獲得了諾貝爾獎。雖然這些分子非常適合實驗室使用,但它們確實有局限性,因為它們易高溫變性,蛋白質結構龐大,並且僅在氧存在下才發光。然而現在,來自莫斯科物理和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的科學家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這種新分子非常小,在高溫下穩定。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由於具有自發螢光等特性,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生物標記三部曲:綠色螢光蛋白、辣根過氧化物酶和小型單線態氧製造者
    1994年,Chalfie等人在Science雜誌發表一篇報導,表明來自維多利亞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在沒有任何A. Victoria的輔助因子存在下,能在活著的細菌和線蟲細胞中用作蛋白定位和表達的標記。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要:螢光蛋白的發現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 如何選擇倒置顯微鏡與螢光顯微鏡?
    在細胞培養及相關衍生實驗中,顯微鏡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器。目前,市場上有各種類型的顯微鏡,選擇一款符合需求又適用的顯微鏡是一個挑戰,下面為大家介紹倒置顯微鏡和螢光顯微鏡的原理,便於大家選擇。倒置顯微鏡組成和普通顯微鏡一樣,主要包括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光學部分。
  • 專訪諾貝爾獲獎者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是「偶然和意外」
    這一構思正是來自於GFP(綠色螢光蛋白)研究的啟發。  2008年,因在GFP方面的研發貢獻,科學家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和下村修、錢永健三人共獲諾貝爾化學獎。具體來看,GFP由238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為26.9 kDa,在藍光照射下會發出綠色螢光。  如今,作為生物科學的重要標籤工具,GFP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