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培養及相關衍生實驗中,顯微鏡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器。目前,市場上有各種類型的顯微鏡,選擇一款符合需求又適用的顯微鏡是一個挑戰,下面為大家介紹倒置顯微鏡和螢光顯微鏡的原理,便於大家選擇。
倒置顯微鏡組成和普通顯微鏡一樣,主要包括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光學部分。
倒置顯微鏡組成和普通正置顯微鏡一樣,只不過物鏡與照明系統顛倒,前者在載物臺之下,後者在載物臺之上。
這樣的構造使得照明聚光系統與載物臺的有效距離可以顯著擴大,便於放置培養皿、細胞培養瓶等較厚的待觀察器具(當然載玻片等也可以),而同時物鏡與材料之間的工作距離不必很大。
倒置顯微鏡供醫療衛生單位、高等院校、研究所用於微生物、細胞、細菌、組織培養、懸浮體、沉澱物等的觀察,可連續觀察細胞、細菌等在培養液中繁殖分裂的過程,並可將此過程中的任一形態拍攝下來。
在細胞學、寄生蟲學、腫瘤學、免疫學、遺傳工程學、工業微生物學、植物學等領域中應用廣泛。
螢光顯微鏡用於研究細胞內物質的吸收、運輸、化學物質的分布及定位等。
對被檢物體來說,螢光產生方式有兩種:自發螢光,經過紫外照射直接發出螢光;繼發螢光,被觀察物體經過螢光染料處理之後,經過紫外光照射才能發出螢光。
細胞中有些物質,如葉綠素等,受紫外線照射後產生自發螢光;另有一些物質本身雖不能發螢光,但如果用螢光染料或螢光抗體染色後,經紫外線照射亦可發出繼發螢光。
螢光顯微鏡利用一個高發光效率的點光源,經過濾色系統發出一定波長的光(紫外光365nm或紫藍光420nm)作為激發光、激發標本內的螢光物質發射出各種不同顏色的螢光後,再通過物鏡和目鏡的放大進行觀察。
這樣在強烈的對襯背景下,即使螢光很微弱也易辨認,敏感性高,主要用於細胞結構和功能以及化學成分等的研究。
螢光顯微鏡分為透射式和落射式兩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較為先進。
兩類螢光顯微鏡的基本構建相似,主要區別為:透射式的激發光透過標本,標本整體產生螢光,螢光再進入物鏡,放大倍數越高,螢光越弱;落射式的激發光投射在標本表面,標本表面產生螢光,螢光再進入物鏡,放大倍數越高,螢光越強,適於進行高倍觀察。
螢光顯微鏡主要構件有汞燈光源、激發濾板、分色鏡(落射式)、壓制濾板、暗場聚光鏡(透射式)等。此外,由於汞燈發熱嚴重,大多還裝有吸熱濾鏡。
部分螢光顯微鏡還有相差物鏡和環狀光闌,因此可以進行相差觀察。
還有的螢光顯微鏡採取倒置構架,又是倒置顯微鏡,等等。
此外,上述顯微鏡都可以通過安裝CCD組裝成數碼顯微鏡,它是將顯微鏡看到的實物圖像通過數模轉換,使其成像在計算機上。
從而,我們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研究從傳統的普通的雙眼觀察到通過顯示器上再現,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作者:科研叫獸,來源公眾號:每日生物評論。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本公眾號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個人與媒體可與我們聯繫(微信號:amy5301126),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歡迎關注、轉發和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明美光電公眾號,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