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標記三部曲:綠色螢光蛋白、辣根過氧化物酶和小型單線態氧製造者

2020-12-03 生物谷

生物標記三部曲:綠色螢光蛋白(GFP)、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和小型單線態氧製造者(MiniSOG)

【towersimper註:本文為譯文,每篇都有部分改動,僅用作研究之用,不得用作商業開發,轉載請標明翻譯者towersimper,第一篇來自Sowmya Swaminathan, Nature Cell Biology, "GFP: the green revolution", doi:10.1038/ncb1953, October 1, 2009;

第二篇來自Andy, brainslab.wordpress.com,"Horseradish peroxidase as marker for anatomical em", April 3, 2011;

第三篇來自Andy, brainslab.wordpress.com, "MiniSOG, a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fusable marker", April 16, 2011】

第一篇:綠色螢光蛋白: 綠色革命


來自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兩個觸覺感受器神經元的細胞體(cell body)用編碼β-微管蛋白的基因表達的綠色螢光蛋白標記,圖片來自doi:10.1126/science.8303295.

1994年,Chalfie等人在Science雜誌發表一篇報導,表明來自維多利亞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在沒有任何A. Victoria的輔助因子存在下,能在活著的細菌和線蟲細胞中用作蛋白定位和表達的標記。這種顯示GFP作為體內研究蛋白的工具基本上改變了細胞生物學家能夠解決的問題的性質和範圍。

1962年,Shimomura和他的同事們在A. victoria生物發光蛋白水母素(aequorin)的純化過程中偶然間第一次發現了GFP。1974年,Morise和他的同事們在隨後的純化、晶體形成和從水母素到GFP能量轉移的體外重建過程中,為GFP的螢光性質提供啟迪,而且證實GFP接受來自水母素的能量轉移後發射綠光。

在此之後許多年,在外源系統中GFP是否需要水母素和可能來自水母的其他因子發出螢光,這仍然是一個公開的問題。1992年,也就是在GFP發現後的30年,Prasher等人克隆了編碼GFP的基因,就為實驗上評估它用作蛋白質的體內標記鋪平道路。而在兩年後,Chalfie等人證實當GFP在細菌和線蟲細胞中表達時,它能夠發出螢光。在線蟲中,GFP是在一個表達β-微管蛋白的基因啟動子的控制下表達的。它在線蟲特異性神經元中的時空表達模擬了內源性β-微管蛋白基因的表達,因而證明GFP能夠作為一種可靠的標記以便監控基因表達模式。此後不久,Roger Tsien的實驗室對天然GFP進行改造使之變得更加明亮和耐光,以及在一個與常規顯微鏡過濾器裝置相匹配的波長下激發,因而增加了它的實際適應性。GFP技術的下一個突破便是開發GFP變異體產生藍色、青色和黃色螢光蛋白,因而能夠使得影像實驗在細胞和有機體中採用多種標記的蛋白。

綠色螢光蛋白(GFP)是由238個胺基酸殘基組成,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而EGFP是增強型的GFP (enhanced GFP),發生了雙胺基酸取代,亮氨酸(Leu)取代GFP上第64位苯丙氨酸(Phe),蘇氨酸(Thr)取代了GFP上的第65位絲氨酸(Ser),與GFP相比,具有更強更穩定的綠色螢光。黃色螢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YFP)其序列與GFP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就是把第203位Thr以Tyr取代,這樣的GFP不發出綠色螢光,而發出較長波長的黃色螢光。青色螢光蛋白(cyan fluorescent protein, CFP)與此類似,也是GFP第66位Tyr(酪氨酸)被Thr(色氨酸)所取代的結果,發青色螢光。由此可見,GFP標籤與其它突變體GFP、YFP、EYFP、CFP的序列非常的類似,只有1-2個胺基酸殘基的變化。

在GFP發現後的將近半個世紀以來,因為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給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和Roger Tsien,來表彰這次發現給後世帶來的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Chalfie, M., Tu, Y., Euskirchen, G., Ward, W. W. & Prasher, D. C.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s a marker for gene expression. Science 263, 802–805 (1994).

Shimomura, O., Johnson, F. H. & Saiga, Y.,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protein from the luminous hydromedusan Aequorea. J. Cell. Comp. Physiol. 59, 223–239 (1962).

Morise, H., Shimomura, O., Johnson, F. H. & Winant, J. Inter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 in the bioluminescent system of Aequorea. Biochemistry 13, 2656–2662 (1974).

Prasher, D. C., Eckenrode, V. K., Ward, W. W., Prendergast, F. G. & Cormier, M. J.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Aequorea victoria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111, 229–233 (1992).

Tsien, R. Y.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nu. Rev. Biochem. 67, 509–544 (1998).

\\生命科學論壇\\ towersimper

towersimper博文:http://bbs.bioon.net/bbs/home-space-uid-139460-do-blog-id-92544.html

歡迎進入towersimper空間 !

註: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

第二篇:辣根過氧化物酶作為解剖學電子顯微鏡(anatomical electron microscopy)的標記

要繪製諸如視網膜的大容量組織中的突觸聯繫(synaptic connection) James R. Anderson等人於2009年就已經主張應當將分子表達譜(molecular profiling)與電子顯微鏡圖片相關聯。

如今,這裡給出一個例子來說明分子表達譜儀(molecular profiler)如何得到很好的利用。Jianli Li等人[1]採用電穿孔技術產生將攜帶有靶向到細胞膜的辣根過氧化物酶(membrane-targe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mHRP)基因的表達構建物導入神經元。辣根過氧化物酶發射可放大的波長為428nm的螢光。這些研究人員就使用它作為解剖學上的標記,與蝌蚪神經元的連續切片電子顯微鏡圖片(serial s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EM)在空間上相互關聯。

辣根過氧化物酶的優勢之一在於它在包括線粒體/小泡(vesicle)在內的細胞膜上均勻分布。它也有助於鑑定長軸突(axon)/小直徑的樹突(dendrite)。但是另一方面,不同於其他的標記,它不得不在動物仍然活著的時候通過電穿孔技術導入細胞才有效果。

下面是一系列電子顯微鏡圖片,其中遠側樹突分支(distal dendritic branch),藍色顯示;帶有軸突末端(axon terminal, 用粉紅色顯示)的突觸,用白色箭頭符號指示:

比例尺=1微米

當從向右觀看這一系列圖片時,你能夠看到樹突如何縮減,而研究人員能夠在他們的微迴路(microcircuit)模型中重構這些圖片。

為了鑑定突觸,這些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種主要策略:

1) 至少進行兩次連續切片,在每次切片中,錨定和成簇突觸小泡與緊鄰神經元的細胞膜相對。

2) 在突觸位點處的前突觸膜(presynaptic membrane)細胞內部分到後突觸膜(postsynaptic membrane)細胞質的距離應當要比非突觸位點處的距離顯著性地長。與這一致的是,在突觸位點處的前突觸膜和突觸間隙(synaptic cleft)電子緻密物(electron dense material)應當要比非突觸位點處的相應物質更加茂密。

下面的圖表量化突觸位點和非突觸位點處的平均膜厚度,儘管在表達辣根過氧化物酶的神經元中這些差異實際略微不是很明顯:

參考文獻:

Li J, Wang Y, Chiu S and Cline HT (2010) Membrane targe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s a marker for correlative fluorescence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Front. Neural Circuits doi:10.3389/neuro.04.006.2010.

第三篇:一種可融合的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標記:小型單線態氧製造者(MiniSOG)

1994年綠色螢光蛋白在外源系統表達在光學顯微鏡領域引發一場「綠色革命」,允許研究人員在細胞中可視化單個蛋白分子。

在最近的一份研究論文中,Shu et al.首先回顧了試圖為電子顯微鏡生產類似分子,如辣根過氧化物酶,但是他們作出結論,它們全部都有嚴重性的缺點。他們隨後報導了他們構建的一種稱作小型單線態氧製造者(mini singlet oxygen generator, miniSOG)的蛋白分子,它是對來自植物擬南芥天然蛋白向光色素-2(phototropin-2)的一部分進行基因改造而成,能夠非常像從水母中獲得的基因編碼的螢光蛋白家族一樣進行使用,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氧氣製造者。這種蛋白的唯一輔因子是黃素單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 FMN),而FMN是線粒體電子傳遞鏈所必需的,因而幾乎在所有的細胞中存在。

在培養的HeLa細胞中,他們將miniSOG與細胞色素C融合在一起,證實表達這個分子能夠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標記線粒體,如下圖所示:

J = 光氧化之前的共聚焦顯微圖片,K = 光氧化之後的透射光顯微圖片; 箭符號=表達miniSOG的細胞,箭頭符號=不表達miniSOG的細胞;L / M = 電子顯微鏡,注意一下線粒體的外膜、內膜和嵴(cristae)保存完好的形態;圖片來自doi:10.1371/journal.pbio.1001041。

研究人員也將miniSOG與一種SynCAM同工型(isoform)融合在一起,而SynCAM是一種促進突觸組裝的細胞粘附蛋白,預期定位在後突觸。他們然後使用串聯黑體掃描電子顯微鏡(serial block fac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觀察小鼠組織來確定標記物miniSOG三維空間中的位置。

唯一問題就是「miniSOG革命」是否如同「綠色革命」這個名字一樣容易讓人記住。

參考文獻:

Shu X, Lev-Ram V, Deerinck TJ, Qi Y, Ramko EB, et al. (2011) A Genetically Encoded Tag for Correlated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of Intact Cells, Tissues, and Organisms. PLoS Biol, 9(4): e1001041. doi:10.1371/journal.pbio.1001041

\\生命科學論壇\\ towersimper

towersimper博文:http://bbs.bioon.net/bbs/home-space-uid-139460-do-blog-id-92544.html

歡迎進入towersimper空間 !

註: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

相關焦點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新特性的螢光蛋白,如光轉換與光活化螢光蛋白、大strokes位移的螢光蛋白等的開發也將為光學成像技術帶來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成像的時空解析度和靈敏度。 螢光蛋白標記技術蛋白標記的主要目的是監測生物過程、輔助檢測(例如化合物的可靠定量、蛋白質修飾的特異性檢測)或者純化標記後的蛋白及其結合對象。
  • 光熱響應型單線態氧載體用於乏氧腫瘤持續光療|黃維院士和趙強教授...
    近期,黃維院士和趙強教授構建了一種光熱響應型共軛聚合物單線態氧載體,實現了螢光成像引導下乏氧腫瘤持續光療。光動力治療已被應用於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病毒感染、動脈粥樣硬化和皮膚癌等疾病,並在深層實體腫瘤的治療中展現出巨大潛力。然而,實體腫瘤具有異常的血管分布和代謝,使其內部處於乏氧環境,限制了單線態氧的產生。實體瘤內乏氧微環境成為制約PDT治療效果的核心難題。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生物發光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生物體內一種螢光酶作為催化劑參與發光反應,另一種是生物體內某種蛋白質本身能發光。前者早在上世紀初就已被研究得較為全面,而發光蛋白質的系統研究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下村修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 免疫酶標記抗體技術方法
    酶標記物包括酶標記抗原、酶標記抗體和酶標記SPA等。酶標記物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免疫酶技術的成功與否,因此被稱為關鍵的試劑。酶標記物中最常用的是酶標記抗體,它是將酶與特異性抗體經適當方法連接而成。酶標記抗體的質量主要取決於純度好、活性強及親和力高的酶和抗體,其次要有良好的製備方法。
  • 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鯖鱂魚和斑馬魚胚胎遇毒發光
    日前,在2019中國化妝品國際高峰論壇上,記者獲悉,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通過鯖鱂魚和斑馬魚,可以快速檢測出上千種毒素,魚胚胎遇到有毒物質之後,身體會發出綠色的螢光。據悉,這種可視化魚胚胎生物檢測技術正準備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功效檢測中,如空氣品質、化妝品美白、抗衰老等功效。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螢光蛋白是由很多能產生五彩斑斕的海洋動物產生的,包括綠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橙色螢光蛋白等,這些螢光蛋白有些來自水母,有些來自珊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家門從中提取出了很多種螢光蛋白及它們的基因,並用基因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發光特性的螢光蛋白。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查爾菲博士講到,綠色螢光蛋白因其發光特性,被生物學家用來標記生物分子或細胞,把原本透明的細胞從黑暗的顯微鏡視場中「糾出來」。馬丁·查爾菲博士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生物標記的作用,為科學家研究人類疾病是如何發生的等提供了重大的幫助。2008年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 JACS|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文章概要光轉化螢光蛋白 (PCFPs) 能隨激發光波長地改變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這類螢光蛋白極大地促進了活細胞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PALM)的發展及應用。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Nat Commun:基於螢光素酶的高效醫療診斷工具
    2015年8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我們經常會需要檢測生物學分子,比如在癌症診斷中,研究者Kai Johnsson教授說道,我們給螢光素酶添加了一種小型化學標記,這種標記可以檢測靶向蛋白,而螢光素酶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光信號來讓我們用肉眼就可以識別;早在2014年研究者就開發出了一種快速簡單的藥物監測分子,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標新立異,繞過蛋白質工程的麻煩,通過對螢光素酶突變來使其對靶向蛋白更加敏感,同時給螢光素酶吸附上了一種小分子標記。
  • 螢光素酶plus螢光素助力您的發光研究
    螢光素酶(luciferase)是自然界生物體內催化螢光素(luciferin)等物質發光的一類酶的統稱。和螢光素酶一樣,螢光素也是對能產生螢光的一類底物的統稱。不同的發光生物使用不同的螢光素酶催化不同的底物產生不同顏色的螢光。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多重標記實驗中,使用的FPs集在其激發和發射通道中應具有最小的串擾。對於更複雜的成像實驗,例如那些使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或使用光可轉換FPs的選擇性光學標記的實驗,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框1提供了幫助確定給定實驗中每個光譜類別中最佳FPs集的一般建議。
  • CCS Chemistry | 聚吡啶酮衍生物+MOF,單線態氧「儲存器」用於光...
    武漢大學張先正教授課題組將聚合物和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結合,設計了一種單線態氧「儲存器」(PLP),用於儲存並將其在體內腫瘤部位釋放,釋放過程不依賴氧氣和光照且持續性好。在實體瘤和肺轉移瘤的腫瘤抑制實驗中,PLP均表現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1963年,他們在《科學》雜誌報導鈣和水母素髮光的關係。其後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來檢測鈣濃度,創造了檢測鈣的新方法。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水母素成為第一個有空間分辨能力的鈣檢測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在1962 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註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 JACS | 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這類螢光蛋白極大地促進了活細胞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PALM)的發展及應用。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由美國能源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資助、電子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教授普瑞姆·庫瑪爾領導的團隊進行的最新研究表明,薛丁格問題的答案或許是肯定的。相關研究發表在5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
  • 簡述螢光蛋白
    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proteins with beneficial propert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的文章,通過一種光轉化螢光蛋白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這將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