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蛋白FP一覽

2021-02-24 流式資訊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FP應在所選擇的體系中高效表達且無毒性,並且它應足夠明亮,以提供足夠的高於自體螢光的信號,以便可靠地檢測和成像。

FP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以便在實驗期間成像。

如果FP要表達為與另一個相關蛋白的融合,那麼FP不應該寡聚。

FP應該對可能干擾實驗結果定量解釋的環境影響不敏感。

在多重標記實驗中,使用的FPs集在其激發和發射通道中應具有最小的串擾。

對於更複雜的成像實驗,例如那些使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或使用光可轉換FPs的選擇性光學標記的實驗,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框1提供了幫助確定給定實驗中每個光譜類別中最佳FPs集的一般建議。

藍色、綠色和黃色的FPs似乎已經達到了它們的潛力,但橙色、紅色和-尤其是-遠紅色FPs的改進可能會繼續。紅色和遠紅色FPs對於哺乳動物細胞的使用尤其重要,與可見光譜的藍色和綠色部分相比,紅色部分的自發螢光和組織對光的吸收都大大減少。因此,紅色和遠紅色波長FPs對於厚標本和整個動物的檢查特別有用。事實上,目前FP開發的焦點集中在發現和創造改良的紅色和遠紅色FP,其性能與EGFP一樣。朝著這一目標取得的進展令人印象深刻,許多紅色FPs已經推出,是單體,明亮和快速成熟。

最近,使用附加輔因子表達FP將光譜範圍推向了紅外(Shu et al.,2006)。儘管第一個例子在許多應用中可能沒有實際用途,但它確實代表了一種合理的策略;特別是因為生物發光螢光素酶蛋白已被證明在體內是有用的,即使在小鼠體內也是如此,儘管螢光素必須作為一種輔助因子添加。另一類新興的基因標籤利用特定的識別序列來招募有機螢光團(如螢光素)以產生混合螢光系統(Yano和Matsuzaki,2009)。這些可以基於特定的肽序列-例如四胱氨酸系統(Martin等人,2005),或者可能依賴於酶介導的連接-例如SNAP-TAG(Keppler等人,2003)。預期未來增長的第二個領域是使用基於FP的動態測量。例如,FPs在生物傳感器中的巨大潛力目前才被認識到,含有FP的生物傳感器結構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利用現有的結構信息,有可能開發出靈敏度更高的探針,並可能進一步改進。這些努力的成功表明,如果使用合適的基於FP的生物傳感器,幾乎所有的生物參數最終都是可以識別的。最後,隨著具有光譜分離能力的顯微鏡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期望新品種的FPs將補充現有的調色板。特別是,目前開發合成螢光探針和FPs的趨勢可能會擴大發射遠紅外和近紅外螢光團的範圍。

Reference

Kremers,Gert-Jan et al.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a glance.」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vol. 124,Pt 2 (2011): 157-60.doi:10.1242/jcs.072744

文章相關內容和圖片來源於公開發布的網絡和文獻,若有不當,還請反饋指正。

更多流式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或掃碼入群(備註「流式資訊」):

相關焦點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螢光蛋白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在實驗室中,一個普通的本科生經過科研訓練就可以表達發出漂亮螢光的蛋白。儘管科學家們一直對螢光蛋白進行改造來開發出更多的生物學工具,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於此,因此進行大量努力來創造不同顏色的綠色螢光蛋白變種,因為共軛結構是螢光蛋白發色的關鍵,對發色團進行點突變產生了以Phe、His或Trp取代Tyr66的藍色和青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利用關鍵突變T203Y得到了激發發射最大值為515 529 nm的黃色突變體螢光蛋白。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1974年他們終於提取出了這種蛋白,這就是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  錢永健的研究使得成為「偵探」的螢光蛋白,不再局限於綠色發光蛋白,他定向改造出多種不同的螢光蛋白,有的螢光更強,有的呈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變色,俄羅斯生物學家謝爾蓋·盧克雅羅夫在珊瑚裡發現了其他螢光蛋白(FP),包括紅色螢光蛋白。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自 1992 年綠色螢光蛋白被用於標記基因,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被開發出,目前有上百種的螢光蛋白。在我們的實驗中,經常會用到螢光蛋白,但是如何選擇合適螢光蛋白,得到完美的實驗結果?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近期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的相關文章表明,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分別通過創造出兩個螢光蛋白和提高蛋白穩定性的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簡便地觀測細胞的生命活動。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來自珊瑚蟲的螢光蛋白,這種螢光蛋白可以用於高解析度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螢光蛋白-生物化學領域的北鬥星  1962年,綠色螢光蛋白首先在水母體內發現。從那時開始,這種神奇的蛋白質成為了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 利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人員研究出了多種技術來跟蹤器官內不可見的一些生理現象。 比如說利用這一技術來跟蹤腦細胞的活動,或者是跟蹤癌細胞的活動。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目前,很多螢光蛋白被開發並應用到活體成像,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呢?本期將為大家介紹!因此,選擇的螢光蛋白必須是所用成像系統能夠激發和檢測到的。比如,使用的成像系統只有兩個激發光源:488 nm和561 nm。那就不可以選擇遠紅外螢光蛋白。同時使用超過一個螢光蛋白時,必須確保發射波長沒有重疊。螢光蛋白應用於活體成像實驗時,儘量選擇紅色或近紅外的螢光蛋白,這類螢光蛋白的發射波長較長,具有更好的組織穿透能力。
  • 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通過鑑定
    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通過鑑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17: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哈爾濱6月1日電(記者李建平)由東北農業大學培育成功的我國首例體細胞核移植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日前通過鑑定。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中美科學家所用猴子都是獼猴,所轉基因都是綠色螢光蛋白。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尚未到生育年齡,綠色螢光蛋白能否被後代複製仍然未知,但季維智不能再坐等,「國際上轉基因動物研究競爭激烈」。於是,10月1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論文《以猴免疫缺損病毒為媒介將基因植入早期分裂階段胚胎造出轉基因獼猴》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