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FP應在所選擇的體系中高效表達且無毒性,並且它應足夠明亮,以提供足夠的高於自體螢光的信號,以便可靠地檢測和成像。
FP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以便在實驗期間成像。
如果FP要表達為與另一個相關蛋白的融合,那麼FP不應該寡聚。
FP應該對可能干擾實驗結果定量解釋的環境影響不敏感。
在多重標記實驗中,使用的FPs集在其激發和發射通道中應具有最小的串擾。
對於更複雜的成像實驗,例如那些使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或使用光可轉換FPs的選擇性光學標記的實驗,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框1提供了幫助確定給定實驗中每個光譜類別中最佳FPs集的一般建議。
藍色、綠色和黃色的FPs似乎已經達到了它們的潛力,但橙色、紅色和-尤其是-遠紅色FPs的改進可能會繼續。紅色和遠紅色FPs對於哺乳動物細胞的使用尤其重要,與可見光譜的藍色和綠色部分相比,紅色部分的自發螢光和組織對光的吸收都大大減少。因此,紅色和遠紅色波長FPs對於厚標本和整個動物的檢查特別有用。事實上,目前FP開發的焦點集中在發現和創造改良的紅色和遠紅色FP,其性能與EGFP一樣。朝著這一目標取得的進展令人印象深刻,許多紅色FPs已經推出,是單體,明亮和快速成熟。
最近,使用附加輔因子表達FP將光譜範圍推向了紅外(Shu et al.,2006)。儘管第一個例子在許多應用中可能沒有實際用途,但它確實代表了一種合理的策略;特別是因為生物發光螢光素酶蛋白已被證明在體內是有用的,即使在小鼠體內也是如此,儘管螢光素必須作為一種輔助因子添加。另一類新興的基因標籤利用特定的識別序列來招募有機螢光團(如螢光素)以產生混合螢光系統(Yano和Matsuzaki,2009)。這些可以基於特定的肽序列-例如四胱氨酸系統(Martin等人,2005),或者可能依賴於酶介導的連接-例如SNAP-TAG(Keppler等人,2003)。預期未來增長的第二個領域是使用基於FP的動態測量。例如,FPs在生物傳感器中的巨大潛力目前才被認識到,含有FP的生物傳感器結構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利用現有的結構信息,有可能開發出靈敏度更高的探針,並可能進一步改進。這些努力的成功表明,如果使用合適的基於FP的生物傳感器,幾乎所有的生物參數最終都是可以識別的。最後,隨著具有光譜分離能力的顯微鏡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期望新品種的FPs將補充現有的調色板。特別是,目前開發合成螢光探針和FPs的趨勢可能會擴大發射遠紅外和近紅外螢光團的範圍。
Reference
Kremers,Gert-Jan et al.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a glance.」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vol. 124,Pt 2 (2011): 157-60.doi:10.1242/jcs.072744
文章相關內容和圖片來源於公開發布的網絡和文獻,若有不當,還請反饋指正。
更多流式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或掃碼入群(備註「流式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