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2021-01-15 藥學速覽

▉ 導讀

螢光蛋白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在實驗室中,一個普通的本科生經過科研訓練就可以表達發出漂亮螢光的蛋白。儘管科學家們一直對螢光蛋白進行改造來開發出更多的生物學工具,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一起看一下螢光蛋白的發展歷史吧。

       螢光的原理:電子吸收能量從基態躍遷至第一電子激發態,通過內轉化的方式到達第一電子激發態的最低態,之後躍遷至基態,以光的形式釋放能量,產生螢光。由於激發和發射之間能量的損耗,因此,發射波長比激發波長更長。

在許多方面,螢光是一種來監控細胞內信號通路行為的理想工具,主要突出特點有1:螢光快速:螢光團對光的吸收和發射發生在納秒級;2:空間精確:發射波長小於許多細胞結構,是用來成像的優秀工具。

▉ 經典之綠色螢光蛋白

綠色螢光蛋白GFP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螢光蛋白,來源於水母Aequorea victoria。GFP分子量約為27kDa,是一個由238個胺基酸組成的單鏈多肽。最大激發波長395nm,發射峰509nm,並且在470nm處有一個肩峰。其化學性質穩定,作為螢光標記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

其發色團由65至67位的三個胺基酸(Ser-Tyr-Gly)殘基組成,包裹在一個β摺疊形成的桶裝結構中。當蛋白質鏈摺疊時,這段被深埋在蛋白質內部的胺基酸片段經環化,脫水形成咪唑酮。在分子氧存在的條件下,發色團可進一步發生氧化脫氫,最終形成螢光。簡單來講,66位酪氨酸的六元苯環與蛋白質主鏈環化形成的雙環共軛結構可以發光。

GFP需要在氧化狀態下產生螢光,強還原劑或者酸性條件能使GFP轉變為非螢光形式,但一旦重新暴露在空氣或氧氣中,GFP螢光便立即得到恢復。只需要氧氣作為底物便可以發光,不需要任何外源反應底物,這也是GFP得到大量應用的原因。

▉ 各種顏色螢光蛋白的開發

從1994年到1999年,人們只克隆了一種螢光蛋白——維多利亞的綠色螢光蛋白(GFP)。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於此,因此進行大量努力來創造不同顏色的綠色螢光蛋白變種,因為共軛結構是螢光蛋白發色的關鍵,對發色團進行點突變產生了以Phe、His或Trp取代Tyr66的藍色和青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利用關鍵突變T203Y得到了激發發射最大值為515 529 nm的黃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工程化改造的另一個目標是開發出更加明亮的螢光蛋白,螢光蛋白越亮,細胞內的濃度就越低,相比起背景,螢光亮度高,信噪比高,可以用於高靈敏度的對比成像。在綠色螢光蛋白改造過程中,美籍華人錢永健(Roger Tsien)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發出更亮的性質更穩定的GFP,通過解析發光原理開發出了具有豐富色彩的螢光蛋白。他因此與下村修(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Martin Chalfie(將綠色螢光蛋白應用於生物樣品標記)共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目前生物實驗室普遍使用的螢光蛋白大部分都是錢永健改造之後的變種。

螢光蛋白的開發年鑑

▉ 誘人的紅色螢光蛋白

在開發不同螢光的過程中,由於紅色螢光的諸多優點(下面會介紹),學術界和產業界在產生紅色螢光突變體蛋白領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久的一段時間裡,沒有人在GFP的基礎上開發出進一步的紅移且最大發射波長超過529 nm的GFP突變體。1999年,俄羅斯科學家通過與水母(Aequorea)的綠色螢光蛋白(GFP)同源的Discosoma珊瑚中克隆出一種紅色螢光蛋白DsRED。該蛋白比GFP更大,但是,錢永健設法減小了DsRED的大小。他還從DsRED開發了一系列具有誘人名稱的紅色蛋白,例如mPlum,mCherry,mStrawberry,mOrange和mCitrine。

研究顯示,DsRED蛋白在成熟時,最大激發發射波長由未成熟的類似GFP的475nm/500nm紅移至558nm/583nm。推測其發光機理與GFP類似,在形成一個初步的對羥基苯咪唑啉酮的共軛結構後,α-C與66位的Gln的N之間脫氫,在咪唑環的2位形成了—C=N—C=O ,可以進一步擴展發色團,從而實現由綠到紅的轉變。mCherry蛋白以及錢永健推測的DsRED發光團形成機理
此外,基於螢光蛋白衍生出了多種工具,其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就是螢光生物感受器,通過螢光有無或者螢光顏色的轉變來實現對生物體內不同狀態以及不同信號分子的反應,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出了多種生物傳感器,但是仍然以黃綠螢光為主。如果可以開發出一種可以實現綠紅轉變的通用策略,那麼將會極大拓展螢光生物感測器的範圍。科學家們痴迷於改造螢光蛋白使它們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一方面是為了成像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不同顏色在成像方面更是有各有所長。其中紅色螢光在研究中是最有用的。

紅色螢光的優點:

1.  較低的自發螢光和光毒性。光毒素是具有共軛系統(通常是芳香系統)的分子。它們具有較低的激發態,可以通過用可見光光子激發來實現。這種狀態會與組織中的相鄰分子發生系統間交叉,從而將它們轉化為有毒的自由基,它們迅速攻擊附近的分子,殺死細胞。紅色螢光的激發態更高,不容易被可見光光子激發。

2.  較強的組織穿透性。波長在650 - 900納米之間的長波光穿透動物組織最遠,因為組織吸收(即來自血紅蛋白、水和脂質)和光散射的綜合效應最小。

因此,紅外FPs (IFPs)作為蛋白質標籤和體內成像應用是首選。

由於紅色螢光的優越性質,研究者一直想改造出一個基於GFP的紅色螢光蛋白。不僅為了拓展分析的範圍,也為了改進其性質。

一種思路是維持發色團的穩定狀態。細胞的表觀亮度高度依賴於外在的環境條件。因此,許多策略的目標都是通過優化密碼子的使用,促進蛋白質摺疊,促進染色質成熟的程度和速度,以及通過降低pH和O2等環境幹擾的影響來提高蛋白質的穩定性。一些實驗當中為了維持發色團的穩定狀態需要特殊的環境條件,例如厭氧條件,紫外線照射,或者藍光照射或者給予額外的電子受體。由於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高,這種策略很容易出現只有部分的綠-紅轉變的現象。

另一種思路是對發色團的胺基酸進行改造。例如插入含有不同結構的非天然胺基酸來調控發色團的結構。比如有人通過插入一個色氨酸類似物實現了由綠色向金色的轉變。另一些非天然胺基酸則可以實現螢光對不同條件的響應。但是種種努力都有一個共同的局限性:這些策略都有高度的特異性,只能針對性地一個一個進行設計,沒有一個通用的策略可以實現類GFP蛋白的由綠到紅的轉變。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大學的HuiWang Ai研究員在對GFP改造來開發新的生物傳感器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種酪氨酸類似物aY , 以密碼子拓展技術將其插入到GFP類蛋白的發色團中時,可以實現自發且高效的由綠到紅的轉變。他們嘗試在一些常用的螢光生物感受器中插入aY ,結果都發現其螢光發生了明顯的紅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本的亮度以及生物學性質。

經過aY改造後的sfGFP實現了明顯的紅移

 aY與酪氨酸相比,僅在酚羥基的鄰位增加了一個氨基,為何能實現發色團的紅移呢?參照DsRED的發光機理,他們推測了aY參與的發色團形成過程:與GFP的發色過程類似,首先經過氧化環化形成了一個苯環與吡啶內酮的結構,之後,發生進一步的氧化,鄰位的氨基離去質子觸發了共軛結構內的電子轉移,形成了C=N—C=O 延長了共軛結構實現了發色團的紅移。

推測的aY參與形成發色團的過程

以往對於發色團的改造更多地集中在對於參與形成吡啶環的胺基酸改造上,偶然的發現這項工作選擇在苯環上進行改造,非常巧妙地實現了共軛結構的擴大,也給未來針對發色團改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所以大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也不要放過實驗中的任何小細節,說不定偉大的發現就蘊含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當中。

參考文獻:

1. Rodriguez, E. A. et al. The growing and glowing toolbox of fluorescent and photoactive proteins. Trends Biochem. Sci. 42, 111–129 (2017).

2. Greenwald, E. C., Mehta, S. & Zhang, J.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biosensors illuminate the spatiotemporal regulation of signaling networks. Chem. Rev. 118, 11707–11794 (2018).

3. Mishin, A. S. et al. The first mutant of the Aequorea victori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that forms a red chromophore. Biochemistry 47, 4666–4673 (2008).

4.Liu, C. C. & Schultz, P. G. Adding new chemistries to the genetic code. Annu. Rev. Biochem. 79, 413–444 (2010).

5.Gross, L. A., Baird, G. S., Hoffman, R. C., Baldridge, K. K. & Tsien, R. 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romophore within DsRed, a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cor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7, 11990–11995 (2000).

6.Zhang S, Ai HW. A general strategy to red-shift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based biosensors. Nat Chem Biol. 2020 Sep 14. doi: 10.1038/s41589-020-0641-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2929278.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和文獻。文章無商業用途,僅用來傳遞知識,如有版權問題,聯繫公眾號刪除。




藥學速覽公眾號目前已經有近3個藥學交流群(好學,有趣且奔波於藥學圈人才聚集於此)。進群加作者微信(xs2014233)添加作者,註明姓名-領域-單位。此群僅為科研交流群,非誠勿擾。

                           

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藥學速覽。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至其他平臺。

有問題可發郵件至yong_wang@pku.edu.cn獲取更多信息。

©2020 藥學速覽 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焦點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自 1992 年綠色螢光蛋白被用於標記基因,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被開發出,目前有上百種的螢光蛋白。在我們的實驗中,經常會用到螢光蛋白,但是如何選擇合適螢光蛋白,得到完美的實驗結果?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1974年他們終於提取出了這種蛋白,這就是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  錢永健的研究使得成為「偵探」的螢光蛋白,不再局限於綠色發光蛋白,他定向改造出多種不同的螢光蛋白,有的螢光更強,有的呈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變色,俄羅斯生物學家謝爾蓋·盧克雅羅夫在珊瑚裡發現了其他螢光蛋白(FP),包括紅色螢光蛋白。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近期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的相關文章表明,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分別通過創造出兩個螢光蛋白和提高蛋白穩定性的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簡便地觀測細胞的生命活動。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來自珊瑚蟲的螢光蛋白,這種螢光蛋白可以用於高解析度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螢光蛋白-生物化學領域的北鬥星  1962年,綠色螢光蛋白首先在水母體內發現。從那時開始,這種神奇的蛋白質成為了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 利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人員研究出了多種技術來跟蹤器官內不可見的一些生理現象。 比如說利用這一技術來跟蹤腦細胞的活動,或者是跟蹤癌細胞的活動。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目前,很多螢光蛋白被開發並應用到活體成像,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呢?本期將為大家介紹!因此,選擇的螢光蛋白必須是所用成像系統能夠激發和檢測到的。比如,使用的成像系統只有兩個激發光源:488 nm和561 nm。那就不可以選擇遠紅外螢光蛋白。同時使用超過一個螢光蛋白時,必須確保發射波長沒有重疊。螢光蛋白應用於活體成像實驗時,儘量選擇紅色或近紅外的螢光蛋白,這類螢光蛋白的發射波長較長,具有更好的組織穿透能力。
  • 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通過鑑定
    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通過鑑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17: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哈爾濱6月1日電(記者李建平)由東北農業大學培育成功的我國首例體細胞核移植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日前通過鑑定。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中美科學家所用猴子都是獼猴,所轉基因都是綠色螢光蛋白。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尚未到生育年齡,綠色螢光蛋白能否被後代複製仍然未知,但季維智不能再坐等,「國際上轉基因動物研究競爭激烈」。於是,10月1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論文《以猴免疫缺損病毒為媒介將基因植入早期分裂階段胚胎造出轉基因獼猴》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