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2020-12-03 丁香園

自 1992 年綠色螢光蛋白被用於標記基因,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被開發出,目前有上百種的螢光蛋白。

在我們的實驗中,經常會用到螢光蛋白,但是如何選擇合適螢光蛋白,得到完美的實驗結果?相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家,鑑於此,小編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選擇螢光蛋白,希望可以給大家在選擇螢光蛋白方面提供一些幫助。

Tubes of various fluorescent proteins displayed in a box with UV light shining on them.

單體性質

將螢光蛋白與目標蛋白進行融合表達,直接地追蹤目標蛋白或是定位目標蛋白,這就要求螢光蛋白是單體,不能影響目標蛋白的功能和定位。因此,我們將螢光蛋白的單體性質放在第一位。

目前體外檢測螢光蛋白單體性質的方法有分子篩、沉降平衡,可以通過螢光蛋白分子篩的峰圖是否狹窄,單一粗略的判斷其是否為單體,沉降平衡能夠更加準確的確認其聚合性質。我們使用螢光蛋白幾乎都是在細胞內或組織內,因此我們更加關心在生理條件下,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

科學家巧妙地將螢光蛋白與細胞色素 P450 進行融合表達,讓螢光蛋白定位在內質網的胞質面,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會使鄰近的螢光蛋白聚合在一起,形成聚集體,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細胞核的周圍有很大的點狀結構。小編已經用此種方法檢測了多個螢光蛋白。

The structure of mEos2

小編發現綠色螢光蛋白中,單體性質比較好的是 mEmerald,該蛋白很少形成大的點狀結構,並且目前還沒有稱該蛋白會影響定位的報導。

此外 mEmerald 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綠色螢光蛋白,因此可以用於線性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

我們還發現紅色螢光蛋白中沒有一個單體性質特別好,相比較來說,mApple 的單體性質最好,但是在使用該蛋白的過程中,發現 mAppple 會影響某些蛋白的定位,因此在使用紅色螢光蛋白時,要謹記紅色螢光蛋白可能會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

PK 值

每個螢光蛋白都有其最合適的 pH 值,即在一定的 pH 值下,螢光強度最高。有的螢光蛋白適合在酸性環境下使用,相反有的適合在鹼性環境下使用,因此在選擇螢光蛋白時需要考慮螢光蛋白的 PK 值。

Change in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RFU)with pH for eGFP(grey triangles)and bfloGFPa1(black squares)

在細胞內,大多數細胞器內及細胞質的 pH 值都在 7.0 左右,然而溶酶體內的 pH 值就比較低,因此常規的螢光蛋白並不適合用於標記溶酶體內的蛋白。

mCherry 的 PK 值比較低,適合在酸性的環境下使用,可以用於標記溶酶體內的蛋白,但是該螢光蛋白有一定的二聚性質,可能會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在使用該螢光蛋白時要綜合考慮單體性質和 PK 值。

在選擇螢光蛋白時,要考慮目標蛋白定位環境的 pH 值,再考慮使用相應 PK 值的螢光蛋白。同時也可以考慮利用螢光蛋白的 PK 值的特性,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成熟時間

螢光蛋白在發光之前需要經歷轉錄、翻譯、摺疊等步驟,其中摺疊過程佔據了大部分時間,我們將此過程稱之為成熟時間。在標記短壽命的目標蛋白時,如果螢光蛋白的成熟時間太長,可能會出現在目標蛋白開始降解時,螢光蛋白還沒有發光,導致無法追蹤及定位目標蛋白。因此在選擇螢光蛋白時,需要考慮其成熟時間。

小編在實驗時發現,mEmerald、Dendra2 的成熟時間比較快,在用 Lipo2000 轉染試劑盒轉染 U2OS 細胞時,轉染後四個小時就能夠用螢光顯微鏡觀察到了螢光信號,EGFP 沒有信號。但是在用 P450 方法檢測時,Dendra2 會形成很大的聚集,表明該螢光蛋白的單體性質不好,有可能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和功能,在使用該蛋白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這個特性。

為了能夠更早地觀察某些短壽命螢光蛋白的生理特性和定位情況,科學家正在發展成熟時間更快的螢光蛋白,並且用於超分辨成像。

光穩定性

螢光蛋白在發光的同時會被漂白,逐漸失去發光能力,因此要想獲得更多的信息,就需要螢光的光穩定性好。在普通的螢光成像中,對螢光蛋白的光穩定性要求並不是很高,比如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成像時,螢光信號的穩定性只需要能保證採集的完整的一張圖即可。

在超分辨螢光成像中,對螢光蛋白的光穩定性要求比較高。線性結構光照明顯微鏡要求螢光蛋白始終處於亮的狀態,需要通過結構光採集多幅圖進行重構;非線性結構光顯微鏡則要求螢光蛋白在黑亮之間進行多次切換,這就要求螢光蛋白能進行反覆的光調控,並且依舊維持著高的亮度;與非線性結構光顯微鏡一樣,可逆飽和光線性螢光轉移顯微鏡也要求螢光蛋白能夠在黑亮之間進行反覆的光調控。

優化密碼子

大多數螢光蛋白是來自於海洋生物,因此密碼子偏好性與所要標記蛋白的物種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密碼子偏好性差異可能會導致螢光蛋白在哺乳動物細胞或組織中的表達量極低,以至於看不到螢光信號。

幸運的是大多數螢光蛋白的密碼子已經經過優化,適合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融合表達。但是當需要使用螢光蛋白在其他種屬細胞內表達時,應考慮一下密碼子偏好性。

小編在進行線蟲螢光成像時,就遇到過此類問題,沒有優化密碼子時,螢光蛋白的表達量比較弱,在螢光蛋白經過密碼密碼子優化,並且在 DNA 序列之間插入線蟲的內含子後,螢光蛋白的表達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在比較少見的物種進行螢光成像時,需要把密碼子優化這個特性考慮在內。

N 端或 C 端

在選擇了相應的螢光蛋白後,我們需要確定把目標蛋白放在螢光蛋白的 N 端或是 C 端。N 端與 C 端的區別在於目的蛋白,有的目的蛋白對這個要求不高,但某些目的蛋白就要求在特定的位置進行融合表達。


螢光蛋白與目的蛋白融合表達可能會影響目的蛋白的摺疊,這取決於目的蛋白摺疊過程中,螢光蛋白所在的那一端有沒有參與蛋白質的摺疊。

例如,如果目的蛋白的 C 端會被摺疊入目的蛋白的內側,那麼我們把螢光蛋白標記在目的蛋白的 C 端,將獲得不到螢光信號;有些目的蛋白在後翻譯的過程會切掉一段,如果螢光蛋白處於被切的一端,那麼就不能獲得準確的目的蛋白的定位信息。

如果標記的目的蛋白是一個新的蛋白,我們建議分別進行 N 端和 C 端融合表達,以此來確定哪一個是最好的選擇。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免疫螢光來確認目的蛋白定位是否與螢光蛋白融合表達的一致。

綜合以上的介紹,在我們選擇螢光蛋白時,首要考慮的是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即是否會影響目的蛋白的功能及定位,其次是螢光蛋白的 PK 值是否與目的蛋白所處的環境的 pH 值相匹配,然後是螢光蛋白的成熟時間以及目的蛋白的壽命,綜合兩者決定螢光蛋白是否合適,最後考慮螢光蛋白的光穩定性、密碼子偏好性是否合適,最後考慮目的蛋白放的位置,螢光蛋白是否會影響目的蛋白的功能及定位。

此外,在進行螢光成像時,需要考慮顯微鏡所選的濾光片是否與相應的螢光蛋白質配套,顯微鏡的各種參數是否合適。值得提醒的是,激發光的強度不能太高,否則會導致螢光信號的漂白。

最後,給大家安利一個網站,希望能讓大家的實驗得到幫助,裡面有很多螢光蛋白的性質信息。(點擊連結)

參考文獻

1. Zhang MS, Fu ZF, & Xu PY (2016) Exte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of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ies using photomodulatable fluorescent proteins. J Innov Opt Heal Sci 9(3).

2. Zhang MS, et al. (2012) Rational design of true monomeric and bright photoactivatable fluorescent proteins. Nat Methods 9(7):727-U297.

3. Costantini LM, Fossati M, Francolini M, & Snapp EL (2012) Assessing the Tendency of Fluorescent Proteins to Oligomerize Under Physiologic Conditions. Traffic 13(5):643-649.

4. Zhang X, et al. (2016) Highly photostable, reversibly photo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with high contrast ratio for live-cell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P Natl Acad Sci USA 113(37):10364-10369.

5. Li D, et al. (2015) Extended-resoluti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imaging of endocytic and cytoskeletal dynamics. Science 349(6251).

6. Wang S, et al. (2016) GMars-Q Enables Long-Term Live-Cell Parallelized Reversible Saturable Optical Fluorescence Transitions Nanoscopy. Acs Nano 10(10):9136-9144.

7. Kilaru S, et al. (2015) A codon-optimiz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live cell imaging in Zymoseptoria tritici. Fungal Genet Biol 79:125-131.


相關焦點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目前,很多螢光蛋白被開發並應用到活體成像,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呢?本期將為大家介紹!Rainbow of fluorescent proteins [Tsien lab]選擇螢光蛋白應考慮的五大因素因此,選擇的螢光蛋白必須是所用成像系統能夠激發和檢測到的。比如,使用的成像系統只有兩個激發光源:488 nm和561 nm。那就不可以選擇遠紅外螢光蛋白。同時使用超過一個螢光蛋白時,必須確保發射波長沒有重疊。螢光蛋白應用於活體成像實驗時,儘量選擇紅色或近紅外的螢光蛋白,這類螢光蛋白的發射波長較長,具有更好的組織穿透能力。
  • 教程| 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機器學習算法(附速查表)
    選自sa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黃小天、蔣思源、吳攀本文主要的目標讀者是機器學習愛好者或數據科學的初學者,以及對學習和應用機器學習算法解決實際問題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面對大量的機器學習算法,初學者通常會問自己一個典型的問題:「我該使用哪一種算法?」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螢光蛋白是由很多能產生五彩斑斕的海洋動物產生的,包括綠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橙色螢光蛋白等,這些螢光蛋白有些來自水母,有些來自珊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家門從中提取出了很多種螢光蛋白及它們的基因,並用基因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發光特性的螢光蛋白。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隨著人類和許多其他物種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生物學家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調控基因如何開啟和關閉功能基因的表達上,該類研究的進行需要依靠新技術和新工具的發明應用。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如何選擇蛋白晶體結構
    在使用殷賦雲計算平臺的時候,有不少用戶對於如何選擇蛋白晶體結構存在疑問。本篇就這個話題做一些經驗分享。任何標準都有一個適用範圍。我們在這裡只討論用於分子對接的蛋白晶體結構的選擇原則和方法。1. 確定蛋白種屬在實驗當中,研究人員通常使用動物模型(如小鼠)來研究人源蛋白。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螢光蛋白-生物化學領域的北鬥星  1962年,綠色螢光蛋白首先在水母體內發現。從那時開始,這種神奇的蛋白質成為了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 利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人員研究出了多種技術來跟蹤器官內不可見的一些生理現象。 比如說利用這一技術來跟蹤腦細胞的活動,或者是跟蹤癌細胞的活動。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螢光蛋白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在實驗室中,一個普通的本科生經過科研訓練就可以表達發出漂亮螢光的蛋白。儘管科學家們一直對螢光蛋白進行改造來開發出更多的生物學工具,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於此,因此進行大量努力來創造不同顏色的綠色螢光蛋白變種,因為共軛結構是螢光蛋白發色的關鍵,對發色團進行點突變產生了以Phe、His或Trp取代Tyr66的藍色和青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利用關鍵突變T203Y得到了激發發射最大值為515 529 nm的黃色突變體螢光蛋白。
  • 獻給初學者:western blot 操作步驟詳解
    蛋白質的樣品製備是 Western Blotting 的第一步,樣品製備是關鍵步驟,要求儘可能的獲得所有蛋白質,應注意以下問題:在合適的鹽濃度下,應保持蛋白質的最大溶解性和可重複性。選擇合適的表面活性劑和還原劑,破壞所有非共價結合的蛋白質複合物和共價鍵二硫鍵,使其形成一個各自多肽的溶液。儘量去除核酸,多糖,脂類等幹擾分子。
  • 石頭聊葫蘆絲:葫蘆絲的初學者,5個方法挑選出合適的葫蘆絲
    今天要說的對於樂器葫蘆絲的初學者,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葫蘆絲呢?葫蘆絲,作為一種管樂器,深受喜歡葫蘆絲愛好者的喜愛。葫蘆絲經常被用來演奏民歌等曲子,最適合演奏旋律流暢的音樂或舞蹈音樂。一般來說,曲調中有許多長音,豐富的和聲,柔和和諧的音樂,可以更好地表達演奏者的思想和感受。作為初學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葫蘆絲,如何選擇葫蘆絲?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寵物:如何選擇一隻合適你的青蛙作為寵物
    【寵物:如何選擇一隻合適你的青蛙作為寵物】青蛙可以為正確的人製作可愛的寵物,但野外的青蛙面臨人口減少和人類活動導致的滅絕。不幸的是,寵物貿易可能導致兩棲類滅絕危機和Chytrid真菌的毀滅性感染蔓延。初學者的好青蛙種類矮小青蛙:它們小而活躍,完全是水生的,是最容易被圈養的青蛙之一。他們是非常受歡迎的寵物青蛙。東方火腹蟾蜍:這些半寄生青蛙相當活躍,相對容易養成寵物。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