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2021-01-19 生物極客

從 1962 年下村修等在名為 Aequorea victoria 的水母體內發現並分離得到最早的螢光蛋白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開始,人們對於螢光蛋白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都沒有停止過。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1999 年紅色螢光蛋白首次被報導,紅色螢光蛋白能夠與 GFP 共用,激發和發射波長更長,最重要的是其在細胞內成像時背景低。這些優點促使科學家們對紅色螢光蛋白進行了系列研究,極大的完善了其多樣性。

研究者在應用紅色螢光蛋白的時候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野生型的紅色螢光蛋白成熟速度慢且多以四聚體或二聚體形式出現,對細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最早用於研究的紅色螢光蛋白是 DsRed,它是一種從珊瑚中分離出來的紅色螢光蛋白,具有螢光強、穩定性好等優勢。但其本身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DsRed 寡聚狀態是四聚體,在進行蛋白融合時容易形成多聚影響目標蛋白 ;DsRed 在細胞內表達會產生毒性。 

常規紅色螢光蛋白

常規紅色螢光蛋白也叫做永久螢光蛋白,可以分為橙色螢光蛋白(550-570 nm),紅色螢光蛋白(570-620 nm)和遠紅外螢光蛋白(>620 nm)3 種。

現代紅色螢光蛋白與第一代常規紅色螢光蛋白相比有增強的螢光特性。例如 mOrange2 和TagRFP-T 與 他 們 的 祖 先 mOrange 和 TagRFP相比其光穩定性更強。其他橙色螢光蛋白,如mKO2和 mKOk與其祖先相比更明亮,具有更快的成熟時間,然而,他們的光穩定性較低。最近 Bindels 等研究產生的 mScarlet 為單體紅色螢光蛋白,與其他紅色螢光蛋白相比更適合作為融合標籤。2016 年 Pandelieva 等在 mRojoA 的發色團之上引入芳香殘基降低發色團的構想靈活性,這種突變使得其比前提的螢光蛋白量子產率提高了 3 倍以上。而且通過對突變體的晶體結構表明,發色團夾在芳環三層基序中的兩個 Tyr 殘基之間,這種基序的存在增加了發色團的剛性。Pandelieva提出的方法為具有較高量子產率和總體亮度的螢光蛋白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選擇。儘管現代紅色螢光蛋白在某些特定應用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一些早期的紅色螢光蛋白是仍然存在競爭力的。2016 年 Fan報導的 rxRFP1 對於氧化還原反應敏感,能夠用於研究各亞細胞域的氧化還原動力學。通常 mCherry是作為標籤的好選擇,因為它的光穩定性更強並且其具備良好的單體特性,細胞毒性低。2015 年Wannier 等通過計算設計的手段結合表面突變,創建了一種 DsRed 和 mCherry 的混合 RFP 不僅保持了單體性而且螢光不受損,相信這種方法對於以後的螢光蛋白改造有很大的意義。 

目前為止報導的天然紅色螢光蛋白最長發射光波長為 613 nm,是來自Nematostella vectensis 體內的 NvFP-7R 。Ren H 等經過在 mKate2的發色團附近引入半胱氨酸得到新的遠紅外紅色螢光蛋白 mStable,該突變體比其前提穩定性增強 12 倍,而且他們還對 mPlum 進行了同樣的改變得到了穩定性增強 23 倍的突變體,這種突變代表了一種生產更好穩定性螢光蛋白的一種機制。 




 

 




 


相關焦點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簡述螢光蛋白
    1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1.1綠色螢光蛋白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GFP)。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於此,因此進行大量努力來創造不同顏色的綠色螢光蛋白變種,因為共軛結構是螢光蛋白發色的關鍵,對發色團進行點突變產生了以Phe、His或Trp取代Tyr66的藍色和青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利用關鍵突變T203Y得到了激發發射最大值為515 529 nm的黃色突變體螢光蛋白。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螢光蛋白是由很多能產生五彩斑斕的海洋動物產生的,包括綠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橙色螢光蛋白等,這些螢光蛋白有些來自水母,有些來自珊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家門從中提取出了很多種螢光蛋白及它們的基因,並用基因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發光特性的螢光蛋白。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1.2 紅色螢光蛋白1999年,Matz等從珊瑚蟲中分離出了能在紫外照射下發出紅色螢光的蛋白質———紅色螢光蛋白 (RFP) 。其中,Ds Red是最早用於研究的紅色螢光蛋白,2001年Yarbrough等人解析了它的晶體結構。相比於GFP,它有更高的螢光強度,成像背景低,並能激發和發射更長的波長。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自 1992 年綠色螢光蛋白被用於標記基因,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被開發出,目前有上百種的螢光蛋白。在我們的實驗中,經常會用到螢光蛋白,但是如何選擇合適螢光蛋白,得到完美的實驗結果?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1974年他們終於提取出了這種蛋白,這就是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  錢永健的研究使得成為「偵探」的螢光蛋白,不再局限於綠色發光蛋白,他定向改造出多種不同的螢光蛋白,有的螢光更強,有的呈黃色、藍色,有的可激活、變色,俄羅斯生物學家謝爾蓋·盧克雅羅夫在珊瑚裡發現了其他螢光蛋白(FP),包括紅色螢光蛋白。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目前,很多螢光蛋白被開發並應用到活體成像,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呢?本期將為大家介紹!因此,選擇的螢光蛋白必須是所用成像系統能夠激發和檢測到的。比如,使用的成像系統只有兩個激發光源:488 nm和561 nm。那就不可以選擇遠紅外螢光蛋白。同時使用超過一個螢光蛋白時,必須確保發射波長沒有重疊。螢光蛋白應用於活體成像實驗時,儘量選擇紅色或近紅外的螢光蛋白,這類螢光蛋白的發射波長較長,具有更好的組織穿透能力。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螢光蛋白不是我的發明,早在1962年,就有人發現維多利亞多管水母的體內有美麗的螢光蛋白,另一位美國的科學家普拉謝爾也發現了螢光蛋白,但是他因為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只得停止這項研究工作,當我發現了他的螢光蛋白論文之後,與他取得聯繫,他就把螢光蛋白的樣本送給我,奠定了我日後的研究基礎,我的研究擴大了綠色螢光蛋白的調色盤,研究人員可以將不同顏色的螢光打入蛋白和細胞裡,發現了以往科學家看不到的生物程序
  • 可同時表達4種螢光蛋白克隆豬問世
    記者在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獲悉,該院近期成功培育出一種特殊的轉基因克隆豬,這種克隆豬在特定波長的激發光下可分別發出紅、黃、綠、青4種螢光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該探針克服了已有多巴胺檢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活體果蠅、小鼠、斑馬魚、斑馬雀等模式生物。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