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2021-01-15 生物100

簡述螢光蛋白


摘    要:螢光蛋白的發現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1 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

1.1 綠色螢光蛋白

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 (GFP) 。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普拉舍於1985至1992年間完成了GFP基因和蛋白質序列的測定,並確定了發光位點。隨後科學家解析了GFP的晶體結構。首次將GFP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是馬丁·查爾菲,他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將GFP的cDNA在線蟲等模式生物中表達,使人們意識到GFP作為報告基因的巨大潛力。錢永健團隊解析了GFP的發光機制,並通過突變對GFP改造,得到了一些螢光亮度更高、吸收峰單一、構象摺疊效率高的突變體,如GFP-S65T。為了表彰他們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貢獻,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三位科學家。

1.2 紅色螢光蛋白

1999年,Matz等從珊瑚蟲中分離出了能在紫外照射下發出紅色螢光的蛋白質———紅色螢光蛋白 (RFP) 。其中,Ds Red是最早用於研究的紅色螢光蛋白,2001年Yarbrough等人解析了它的晶體結構。相比於GFP,它有更高的螢光強度,成像背景低,並能激發和發射更長的波長。很多時候,研究者可同時使用GFP和Ds Red對不同蛋白質進行雙標記可完成GFP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但Ds Red在應用中也因成環氧化過程緩慢、易寡聚化等缺陷,限制了其在一些研究中的應用。隨後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一系列的遺傳改造,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RFP。

發紅光的貓

左側的貓由韓國研究人員2007年晚些時候打造,能夠在紫外線下發出紅光。某些情況下,這些螢光蛋白基因可用作一種分子開關,觸發其它細胞活動。


1.3 其他類型的螢光蛋白

為了擴大螢光蛋白的用途,科研人員基於光譜特性作了進一步的改造,得到了不同顏色的突變體。例如,突變GFP獲得了藍色 (BFP) 、青色 (CFP) 、綠色 (GFP) 和黃綠色 (YFP) 四組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其光譜範圍覆蓋藍色至黃色。RFP突變衍生出了橙色、紅色和近紅外光譜的螢光蛋白。以上變種的光譜幾乎覆蓋了可見光範圍,極大地提高了螢光蛋白標記選擇的靈活性。此外,隨著人們對螢光蛋白的不斷研究,科研人員又從其他物種分離了各種螢光蛋白,發現它們會因物種的不同在結構、性質和發光機制上也有所差異。

2 螢光蛋白的理化性質

GFP是由238個胺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約為27kD的單體蛋白。其二級結構是11條β摺疊鏈組成的圓柱體狀,還有一條α螺旋鏈沿圓柱體中軸分布,我們稱之為β罐。GFP能產生螢光是因為內部的絲氨酸-酪氨酸-甘氨酸 (第65~67位胺基酸殘基) 形成了生色團,該生色團位於圓柱體中心的α螺旋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生色團內的分子可環化形成對羥基亞苄基-咪唑啉酮,這種化學鍵能被激發發光。該過程是自動催化完成的,不需要底物和其他蛋白質的修飾,唯一需要氧氣作為輔助因子參與化學鍵形成時的脫氫反應。

Ds Red是由225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約為26kD的蛋白質。與GFP相比,兩者在一級結構上同源性很低,但二級結構的相似度很高,也能形成β罐。其生色團是由穀氨醯胺—酪氨酸—甘氨酸 (第66~68位胺基酸殘基) 組成。生色團的形成兩者也有差異,Ds Red會先形成類似於GFP的生色團中間體,再經氧化反應,才轉為紅色螢光生色團。總的來看,Ds Red的生色團是GFP生色團的延伸。

3 螢光蛋白的應用

由於螢光蛋白的眾多優點,使其廣泛應用於生物學的多個領域。

3.1 蛋白質定位和功能研究中的應用

螢光標記和示蹤是螢光蛋白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目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例如,研究一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分布時,可將目的蛋白基因和螢光蛋白基因融合到同一質粒中,構建融合基因表達載體,並轉染至細胞內,表達的融合蛋白能行使目的蛋白的生物學功能,又有螢光蛋白的發光特點。隨後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分析目的蛋白的亞細胞定位。此外,上述融合表達載體還可用於啟動子分析、基因表達調控等的研究。

3.2 蛋白質互作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互作是生命現象發生的基礎,研究其互作可以闡明生物反應的機理,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目前,基於螢光蛋白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 (FRET) 技術和螢光互補 (FC) 技術已成為研究蛋白互作的有效手段。以FRET技術為例,FRET現象涉及兩種螢光蛋白,分別作供體和受體, 要求供體的發射譜與受體的吸收譜重疊,當兩者距離很近時 (1~10 nm) ,光子能量將從供體轉移至受體,使受體發出螢光。目前,最常用的一對供受體是基於GFP突變的青色螢光蛋白 (CFP) 和黃色螢光蛋白 (YFP) 。例如,研究a、b兩種蛋白質間是否互作,就可以將CFP基因和YFP基因分別與編碼a、b蛋白的基因融合到同一質粒,並在同一細胞中表達。如果a、b蛋白發生互作,CFP和YFP也會因a、b蛋白構象的改變而靠得很近,從而發生FRET現象。此時就能檢測到YFP發射的螢光, 而CFP發射的螢光會大大減弱甚至消失。

來源:王裕鵬.簡述螢光蛋白,生物學教學,2019,5

相關焦點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mGFP5:將野生型GFP的ser65替換為thr,螢光強度較野生型的GFP提高了4-6倍。GFP的激發光波長與紫外線區較為接近,對光學要求較高,並且對生物有較大的毒害作用,不適宜作活細胞觀察。改造後的mGFP5的激發光波長提高到488nm,位於青色區域,有效避免了上述缺點。目前這一突變體已被EGFP替換。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16歲那一年,錢永健以金屬融入硫氰酸的論文獲得美國西屋科學天才獎,並以此獎項的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念書,取得化學與物理學士學位之後,又獲得馬歇爾獎學金,負笈至英國劍橋大學研修,在1977年取得生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1989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工作,迄今已過了20個寒暑。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達人視界 贏在未來,帶您了解不一樣的達人視界
    2021年1月12日,「達人視界 贏在未來」網絡年會在抖音平臺順利開播,瞬間讓全國抖友們認識了達人視界,想進一步的了解達人視界,那麼現實中的達人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下面就請視界小達人為您細細講解吧!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那麼對於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了解這一生物實驗中最常用的工具。GFP作為一種報告分子,在檢測蛋白表達、蛋白和細胞螢光示蹤、研究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和構象變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螢光蛋白觀測,你的搭檔選對了嗎?
    進入這個學校已經兩年了,最近每天晚上做實驗都做到很晚。
  • 螢光蛋白FP一覽
    在成像實驗中成功使用螢光蛋白FPs的幾個一般要求。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單體性質將螢光蛋白與目標蛋白進行融合表達,直接地追蹤目標蛋白或是定位目標蛋白,這就要求螢光蛋白是單體,不能影響目標蛋白的功能和定位。因此,我們將螢光蛋白的單體性質放在第一位。科學家巧妙地將螢光蛋白與細胞色素 P450 進行融合表達,讓螢光蛋白定位在內質網的胞質面,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會使鄰近的螢光蛋白聚合在一起,形成聚集體,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細胞核的周圍有很大的點狀結構。小編已經用此種方法檢測了多個螢光蛋白。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在今年獲得化學獎的3人中,錢永健走出的可說是綠色螢光蛋白開發歷程的「最後一步」,他在下村與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楚了綠色螢光蛋白特性。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青色和黃色,並讓它們發光更久、更強烈。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轉基因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培育方法並不複雜,與轉基因老鼠、轉基因兔子等基本一樣。如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研究人員先從雌猴體內取出卵子,使其體外受精,獲得81個胚胎。在胚胎不同發育階段,將綠色螢光蛋白注入。經過3-5天培養,有70個表達出綠色螢光蛋白。從中選出30個囊胚,植入8個「代孕媽媽」體內,其中5個懷孕,1個三胞胎,4個單胞胎。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GFP需要在氧化狀態下產生螢光,強還原劑或者酸性條件能使GFP轉變為非螢光形式,但一旦重新暴露在空氣或氧氣中,GFP螢光便立即得到恢復。只需要氧氣作為底物便可以發光,不需要任何外源反應底物,這也是GFP得到大量應用的原因。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1974年他們終於提取出了這種蛋白,這就是後來的「綠色螢光蛋白」。綠色螢光蛋白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個難題。  化學反應中有一種被稱做「同位素標記法」的分析方法,利用化學性質穩定、不參與反應過程的同位素(指一種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但原子質量不同的原子)追蹤化學反應。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螢光蛋白是由很多能產生五彩斑斕的海洋動物產生的,包括綠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橙色螢光蛋白等,這些螢光蛋白有些來自水母,有些來自珊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家門從中提取出了很多種螢光蛋白及它們的基因,並用基因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發光特性的螢光蛋白。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綠色螢光蛋白是當代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從顯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下村修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52歲還只是個博士後,不但沒有什麼地位和知名度,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分更不必說多麼深遠的眼光,尤其不懂包裝和推銷自己。就是在科學界,他也不是一個什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