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20-12-03 沁雪無聲34

錢永健是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

作為一個孩子,錢患有哮喘,因此,他經常在室內。他在地下室的實驗室裡花了好幾個小時做化學實驗。16歲時,他通過一個研究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的項目獲得了全國西屋人才搜索的一等獎。錢以國家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在那裡他被選為貝塔·卡帕的大三學生。197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化學和物理理學學士學位。據他大一的室友、經濟學家和愛荷華州政治家赫爾曼·昆姆巴赫說,「說他在哈佛大學學習,也許並不誇張。我見過最聰明的人…我遇到了很多才華橫溢的人。

在完成學士學位後,他在馬歇爾獎學金的幫助下加入了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理學實驗室,並居住在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他於1977年獲得生理學博士學位,研究細胞生理學中有機化學工具的設計和使用。在生理學系正式監督,在化學系由安迪·霍姆斯,格裡·史密斯和傑裡米·桑德斯協助。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他於1977年至1981年在劍橋的岡維爾和凱爾斯學院任研究員。

1982年至1989年,他被任命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1989年開始,他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工作,擔任藥理學教授和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作為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的一名調查員。錢在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領域做出了貢獻,他發現了基因可編程的螢光標記,從而使科學家能夠實時觀察活細胞中分子的行為。

他還開發了鈣離子和其他在生物過程中很重要的離子的螢光指示劑。顯示整個結構和放大到螢光發色團的綠色螢光電影。埃裡克A羅德裡格斯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奇美拉從PDB:1EMA為紀念羅傑Y齊恩為樺樹水族館。2004年,他因在設計和生物應用新型螢光和光不穩定分子以分析和幹擾細胞信號轉導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而獲得了醫學獎。

2008年,錢永健因「綠色螢光蛋白:發現、表達和發展」與石村大阪和查爾菲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科學家們利用在錢的實驗室中開發的多色螢光蛋白來追蹤某些基因在細胞或整個生物體中的表達位置和時間。通常,編碼感興趣蛋白的基因與螢光蛋白的基因融合,螢光蛋白使感興趣蛋白在細胞受到紫外線照射時在細胞內發光,並允許顯微鏡實時跟蹤其位置。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技術,它為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領域增添了一個新的維度。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主要成果: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搜狐科學消息】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學森堂侄錢永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表彰三人作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和推廣者,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他因為在發展綠色螢光蛋白(GFP)中所作出的貢獻,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他在獲得諾獎時曾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幫助他們獲獎的是綠色螢光蛋白。這種蛋白為生物與醫學實驗帶來革命,它發出的螢光像一盞明燈,幫助研究人員照亮生命體在分子層面和細胞層面的諸多反應。  科研人員的引路明燈  這3位科學家對綠色螢光蛋白能享有今日的「尊榮」都功不可沒。首先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的是生於1928年的下村。
  • 專訪諾貝爾獲獎者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是「偶然和意外」
    本報記者 倪雨晴 香港報導  導讀  馬丁·查爾菲回顧了GFP的研發故事,他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內的媒體感慨道:「新的發現來自於偶然和意外,並且你永遠不會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  在電影《綠巨人》的片頭中有幾個鏡頭,描述了科學家從水母中提取出綠色發光液體,並在報告中標註「綠色生物螢光」。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2008年: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了三位科學家,隨著瑞典皇家科學基金會的斯託爾克教授的介紹,第一個走到瑞典國王面前的是來自美國的日本人下村修。下村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加州大學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一起榮獲該獎項。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Winter獲得2018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Frances H. Arnoid因研究酶的定向進化而分享一半獎金;George P. Smith 和Sir Gregory P. Winter因縮氨酸的噬菌體展示技術而共享另一半獎金。其中Frances H. Arnoid也是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位女性科學家。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rfie)和錢永健(Roger Tsien)3人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在這個偉大發現的背後,還有一個人作出了傑出工作,但他就沒有上面3人這麼幸運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 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 綠色螢光蛋白研究
    漂亮的顏色與手榴彈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現年57歲的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錢永健,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他與80歲的麻州海洋生物學實驗室日裔美籍科學家下村修、61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爾菲,以共同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以及應用方式榮獲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2008年: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裡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斯泰茨(Thomas A.
  • 綠色螢光蛋白來到上海世外中學~
    上海有機所的周佳海研究員帶著課題組成員蔡毓娟和陳金鳳同學,來到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向同學們展示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前世今生。同時,這兩位同學,而是酷炫化學科普小分隊中的志願者。在課程的前半部分,周佳海研究員從螢火蟲和水母的生物發光現象引入,娓娓道來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故事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對綠色螢光蛋白有貢獻的三人的故事。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澤•斯託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2008年: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裡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斯泰茨(Thomas A.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以下是二十多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資料圖:諾貝爾獎獎章。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裡(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如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研究人員先從雌猴體內取出卵子,使其體外受精,獲得81個胚胎。在胚胎不同發育階段,將綠色螢光蛋白注入。經過3-5天培養,有70個表達出綠色螢光蛋白。從中選出30個囊胚,植入8個「代孕媽媽」體內,其中5個懷孕,1個三胞胎,4個單胞胎。考慮到三胞胎難以存活,研究人員提前將其取出,經檢測,其中一個有綠色螢光蛋白。4個單胞胎則順利出生,其中2個有綠色螢光蛋白。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3】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日本科學家鈴木章 領域: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研究領域。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發現水母可以發綠光,但不知其因。20世紀60年代,一位日本科學家從美國西岸打撈了大量發光水母,帶回位於華盛頓州的實驗室進行研究。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