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6月19日,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刊物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Comm)以封面論文(Inside Front Cover)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題為A Co-expression Strategy to Achieve Labeling of Individual Subunits within a Dimeric Protein for Single Molecule Analysis的文章,論文報導了一種基於共表達的方式獲得異二聚體蛋白,以實現對二體蛋白中某一單體上進行位點特異性螢光標記的方法,該方法可應用於二聚體蛋白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單分子FRET研究。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單分子FRET研究首先需要在目標蛋白特定位點標記螢光分子,目前廣泛使用的標記方法是引入半胱氨酸殘基定點突變再與馬來醯亞胺官能化染料進行共價反應。上述方法僅適用於單體蛋白,而生物體中許多蛋白質均以二聚或寡聚狀態存在及行使功能,對於這些蛋白難以通過傳統的半胱氨酸標記方法對其進行單一FRET染料對的位點特異性標記。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二聚體蛋白多採用亞基交換獲得異二聚體,或截斷二聚體作用界面的結構域使之形成單體再進行單分子FRET實驗,但這些方法有明顯的局限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共表達的策略,即利用pQLink載體同時表達野生型及突變型的蛋白,獲得由一個無標記單體與一個特異性標記FRET染料對的單體組成的異二聚體。文章以釀酒酵母prion蛋白Ure2(其天然態以穩定二聚體形式存在)為例,基於上述標記策略將FRET染料對分別標記於Ure2 N端prion無序結構域以及C端球形功能結構域,採用單分子FRET技術確定了N端結構域相對於C端結構域的空間位置及其發生相互作用的區域。這種新的標記方法克服了經典的半胱氨酸標記二聚體蛋白質的局限性,且具有普適性,使單分子FRET技術可擴展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二聚體蛋白。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柯莎和副研究員吳思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柯莎課題組的博士生婁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楊潔為參與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

 

  共表達異二聚體的構建及在單分子FRET研究Ure2 prion結構域中的應用 

  6月19日,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刊物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Comm)以封面論文(Inside Front Cover)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題為A Co-expression Strategy to Achieve Labeling of Individual Subunits within a Dimeric Protein for Single Molecule Analysis的文章,論文報導了一種基於共表達的方式獲得異二聚體蛋白,以實現對二體蛋白中某一單體上進行位點特異性螢光標記的方法,該方法可應用於二聚體蛋白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單分子FRET研究。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單分子FRET研究首先需要在目標蛋白特定位點標記螢光分子,目前廣泛使用的標記方法是引入半胱氨酸殘基定點突變再與馬來醯亞胺官能化染料進行共價反應。上述方法僅適用於單體蛋白,而生物體中許多蛋白質均以二聚或寡聚狀態存在及行使功能,對於這些蛋白難以通過傳統的半胱氨酸標記方法對其進行單一FRET染料對的位點特異性標記。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二聚體蛋白多採用亞基交換獲得異二聚體,或截斷二聚體作用界面的結構域使之形成單體再進行單分子FRET實驗,但這些方法有明顯的局限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共表達的策略,即利用pQLink載體同時表達野生型及突變型的蛋白,獲得由一個無標記單體與一個特異性標記FRET染料對的單體組成的異二聚體。文章以釀酒酵母prion蛋白Ure2(其天然態以穩定二聚體形式存在)為例,基於上述標記策略將FRET染料對分別標記於Ure2 N端prion無序結構域以及C端球形功能結構域,採用單分子FRET技術確定了N端結構域相對於C端結構域的空間位置及其發生相互作用的區域。這種新的標記方法克服了經典的半胱氨酸標記二聚體蛋白質的局限性,且具有普適性,使單分子FRET技術可擴展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二聚體蛋白。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柯莎和副研究員吳思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柯莎課題組的博士生婁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楊潔為參與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
 
  共表達異二聚體的構建及在單分子FRET研究Ure2 prion結構域中的應用 

列印 責任編輯:麻曉東

相關焦點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細胞膜上綠色螢光蛋白標記TGF-βII型受體的單分子圖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化學所在細胞信號轉導相關蛋白的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方面...
    單分子技術是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納米科學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支持下,長期致力於活細胞體系單分子原位、實時成像和表徵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信號通路相關膜蛋白受體激活、內吞和配受體結合等研究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譜法(J. Phys. Chem.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然而傳統的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的單分子螢光技術只能在溶液中濃度不超過50 nM螢光標記物種的條件下進行測量。該濃度限制遠低於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濃度和許多生化過程的結合常數,制約了單分子螢光技術的應用。
  • D-二聚體檢測方法學優勢對比|纖維蛋白|二聚體|特異性|檢測|抗體|...
    什麼是D-二聚體?發生凝血時,凝血酶可作用於纖維蛋白,將其轉變為交聯纖維蛋白,同時纖溶系統被激活,降解交聯纖維蛋白形成各種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碎片。在γ鏈的作用下,可將兩個含D片斷的纖維蛋白碎片連接起來,形成D-二聚體。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2021-01-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Kaede是光轉換蛋白中的一種,具有一個能發出綠色螢光的由三肽His-Tyr-Gly發色團,它的螢光轉換是由於緊鄰發光團H62上的肽鍵發生斷裂而引起的。Kaede在斑馬魚中常用來作為研究細胞運動的標記基因,如標記原腸期的囊胚細胞研究匯聚延伸運動。Kaede易形成四聚體,限制了其在蛋白標記與超分辨成像方面的應用。
  • 物理所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發現端粒DNA G三聯體多種結構與摺疊路徑
    DNA是生物遺傳信息的重要載體,除了經典雙螺旋結構外,在真核生物染色體基因調控序列以及端粒中還廣泛存在一種G四聯體結構。G四聯體結構在調控基因表達和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等生物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單分子螢光技術是觀察與測量生物大分子構象變化的重要手段,非常適合觀察G四聯體結構的摺疊過程。
  • 生物物理所研製出分子尺度解析度幹涉定位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自1590年由荷蘭詹森父子創製伊始,即成為生命科學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進入21世紀,藉助螢光分子,科學家將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由約一半光波波長(250 nm)拓展至幾十納米,並興起了超高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用於「看到」精細的亞細胞結構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關工作榮膺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 三位螢光蛋白研究先驅獲諾貝爾化學獎
    他1962年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螢光蛋白,被譽為生物發光研究第一人。  打個比方,綠色螢光蛋白就仿佛是伊拉克戰爭中跟隨美軍做「嵌入」式報導的記者,讓旁觀生物學反應的研究人員像在電視旁追蹤戰爭進程的觀眾一般,通過「現場直播」了解事件進展。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因此被歸入「報導基因」範疇。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這道光就是,他帶領團隊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該技術可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 量子點作為生物螢光標記物的研究進展
    量子點一般是直徑為1-10nm的球狀晶體,也有將其製成棒狀和四腳錐體狀的報導,但球狀量子點在生物學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因此本文將著重圍繞球狀量子點來對量子點的光學特性、製備方法及其作為螢光標記物在生物學中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 unique series of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 病毒RNA單分子標記與示蹤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武漢大學教授何治柯合作構建了一種價態可控的新型量子點納米信標,實現了活細胞內單個RNA的可視化檢測,並利用該量子點信標實現了愛滋病毒粒子內單個RNA的螢光標記和單病毒脫殼過程動態示蹤。
  • 小蛋白,大功能!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5年3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課題組在著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的文章,報告了一種可用作高速活細胞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的新型反覆光激活綠色螢光蛋白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開始,人們對於螢光蛋白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都沒有停止過。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科學家應用單分子技術解析促凋亡蛋白tBid引發膜通透的動力學過程
    文中通過應用新的單分子研究技術——基於納米材料氧化型石墨烯表面誘導螢光衰逝的單分子螢光技術(single-molecule surface-induced fluorescence attenuation,smSIFA),解析了Bcl-2家族蛋白tBid與模型膜的相互作用,並揭示了tBid在膜表面通過同源寡聚化形成類孔道結構的動力學過程。
  • 物理所生物膜界面的精密物理測量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李明研究組副研究員陸穎和博士生馬東飛等,基於單個供體對多個受體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原理,發展了一套基於脂質體的單分子螢光檢測方法(命名為LipoFRET),實現了在脂質體上單個膜蛋白動態構象和位置變化的精密觀測,測量精度可達0.7納米。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