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發現端粒DNA G三聯體多種結構與摺疊路徑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DNA是生物遺傳信息的重要載體,除了經典雙螺旋結構外,在真核生物染色體基因調控序列以及端粒中還廣泛存在一種G四聯體結構。G四聯體結構在調控基因表達和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等生物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單分子螢光技術是觀察與測量生物大分子構象變化的重要手段,非常適合觀察G四聯體結構的摺疊過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從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起包括單分子螢光、磁鑷以及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的單分子研究體系,在DNA凝聚(JACS 2006,PRL 2012)、DNA與抗癌藥物作用(NAR 2009, PRE 2015)以及端粒G四聯體DNA的摺疊(JACS 2013, ACS OMEGA 2016, Biosci.Rep.2017)等有關DNA分子結構的課題中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獲得一系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實驗室王鵬業研究組的博士生呂襲明,在研究員竇碩星和副研究員李輝的指導下,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奚緒光合作,通過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smFRET)對端粒G四聯體的重要摺疊中間體——G三聯體的摺疊動力學展開了研究,闡明了G三聯體DNA的兩種結構,解析了兩種結構的摺疊路徑,以及側鏈DNA對其摺疊的影響。G三聯體DNA的平行結構是該研究首次發現的。該工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雜誌上,並被選為期刊封面(圖1)。

  研究人員通過對G-三聯體DNA序列的多個位點進行螢光標記,使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技術成功區分了G三聯體的平行與反平行結構。在特定的標記方式下,同一種G三聯體DNA序列在摺疊成兩種G三聯體結構(圖2A)時,因為螢光標記位點的距離不同,展現出了能量傳遞效率上的差異(圖2B)。結合圓二色譜技術,研究者發現當G三聯體DNA序列兩端存在單鏈或者雙鏈DNA時,G三聯體的摺疊速度均有明顯降低;當G三聯體DNA序列5』端存在單鏈或者雙鏈DNA時,反平行G三聯體結構的摺疊過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圖3)。該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G三聯體結構的多摺疊路徑模型(圖4)。由於G三聯體結構是G四聯體的重要摺疊中間體,此模型因此也完善了原有G四聯體的摺疊路徑,為研究完整端粒DNA的摺疊過程打下良好基礎,對於理解人類端粒G4 DNA的結構特性及其生物學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該工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雜誌上,並被選為期刊封面

    圖2:A為兩種構型的G三聯體DNA在螢光標記下展現出不同的標記位點距離;B為在100 mM K+中,兩種G三聯體DNA因螢光標記位點距離不同而產生能量傳遞效率EFRE的差異,左側柱狀分布圖中橙色高斯峰對應反平行結構G三聯體,而藍色高斯峰對應此次首次發現的平行結構G三聯體。右側EFRET-t曲線反映對應條件下單個G三聯體的摺疊動態。

    圖3:A為TTA單鏈DNA位於G三聯體3』端時,向體系中加入100 mM KCl前後24 h內圓二色譜變化圖;B為TTA單鏈DNA位於G三聯體5』端時,向體系中加入100 mM KCl前後24 h內圓二色譜變化圖,對比A圖290 nm處反平行結構G三聯體特徵峰降低,說明此條件下側鏈對該結構摺疊過程有抑制作用。

圖4:基於首次在單分子層面發現的平行結構G三聯體DNA,研究者提出的G三聯體DNA多摺疊路徑模型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端粒DNA G三聯體多種結構與摺疊路徑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從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起包括單分子螢光、磁鑷以及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的單分子研究體系,在DNA凝聚(JACS 2006,PRL 2012)、DNA與抗癌藥物作用(NAR 2009, PRE 2015)以及端粒G四聯體DNA的摺疊(JACS 2013, ACS OMEGA 2016, Biosci.Rep.2017)等有關DNA分子結構的課題中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
  • 研究發現染轉錄輔助因子FACT的獨特雙重功能
    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顯示人類基因的差異很小(<0.3%),這解釋了遺傳相似性的來源;另一方面,基因被一類稱為組蛋白的生物大分子通過層層組裝形成高度有序的染色質結構,受重塑因子、組裝因子、組蛋白和DNA的化學修飾以及組蛋白變體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了遺傳的特異性。單分子操縱技術是研究染色質動態調控的強有力手段。
  •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體移位
    來自哈佛大學,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解析了一種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協調重塑核小體,幫助完成核小體移位的
  • 新型數字PCR技術可在3小時內測定「端粒」單分子絕對長度
    ,可以利用較低的起始DNA量(<1 ng)在不到3小時的時間內測量端粒的絕對長度。研究數據表明,這種新穎的高通量數字PCR方法準確、靈敏,並且可以進一步幫助測量在癌細胞中發現的染色體外端粒重複序列(ECTR)。「我們的創新可以極大地提高診斷速度,同時為年齡相關疾病和癌症提供關鍵的端粒信息。這樣一項可靠的臨床工具能夠提供準確的端粒分析,進而為患者提供精準治療和針對性的療法。」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研究人源應激型Hsp70蛋白的構象動態及與輔分子伴侶Hsp40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Hsp70蛋白是分子伴侶系統的核心成員之一,參與細胞內蛋白質摺疊、轉運、降解等多種生理活動,對於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穩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Cell:利用CRISPR輔助的納米顯微技術揭示端粒酶探查端粒機制
    在端粒遭受降解時,癌細胞也同樣快速地延長端粒從而抵消它們的降解。癌細胞是利用端粒酶填補端粒來做到這一點的。基本上,當端粒酶發現端粒和附著到它的上面時,它就將一種DNA重複序列添加到已經存在於端粒上的這種DNA重複序列上,延長這種端粒,從而為染色體添加上保護性末端。腫瘤學家和癌症研究人員希望端粒酶不會發揮這樣的作用。如果沒有這種持續的端粒修復,染色體最終將會降解,癌細胞就會死亡。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 該團隊把這種新的 DNA 結構稱為「嵌入基序(i-motif)」結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結構最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曾被研究人員所發現。 此項新研究也採用了與 2013 年相同的技術,具體而言,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夠特異性識別和結合 i-motif 的抗體片段,稱之為「 iMab 」,再通過螢光免疫檢驗法,iMab 標出了 i-motif 的位置。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多種超高解析度螢光成像技術相繼提出,打破了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極限,解析度提高到幾十納米的尺度。但把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進一步提高到分子水平,以觀察納米尺度的亞細胞結構乃至單個生物大分子內的結構仍是巨大的挑戰。  近期,我國科學家利用快速調製的結構光照,開發了一種新的幹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技術,稱為重複光學選擇性曝光(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ROSE)。ROSE利用六種不同方向和相位幹涉條紋來激發螢光分子。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0-08-12 04:22:4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RNA翻譯與蛋白質摺疊之間的微妙舞蹈
    通過了解核糖體顆粒的結構,我們就能夠從分子水平上詳細地了解mRNA解碼和肽鍵形成的活躍部位,也能夠了解核糖體配體、合成因子及核糖體亞基的活動路徑。雖然我們掌握了如此豐富的知識,但是仍然不清楚蛋白質產物的命運。蛋白質在mRNA翻譯過程中如何進行摺疊?蛋白質摺疊可能會如何影響mRNA的翻譯?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首次在人活細胞中追蹤到DNA的四重螺旋結構的形成
    近幾年,一種「四螺旋」的 DNA 結構如雨後春筍般地從科研界中「冒」了出來,這種結構通常被稱為G-四鏈體(G4s)。先前的研究發現,G4s在癌細胞內被大量檢測到,可能與癌症相關基因關係密切,並且推測G4s或許可以用作早期癌症診斷和治療中新的分子靶標。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由於螢光分子的取向與所標記的生物結構相關,螢光偏振成像可以揭示標記樣本的結構信息。儘管X射線晶體學或電子顯微鏡可以獲得單個蛋白質或大分子裝配體的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需要非常複雜的樣品製備方法,不適合活細胞成像。近場成像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AFM)也可以提供與結構信息,但是被限制於樣本表面的研究。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