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哈佛大學,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解析了一種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協調重塑核小體,幫助完成核小體移位的。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華裔女科學家,哈佛大學莊小威(Xiaowei Zhuang)教授,莊教授早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34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正教授,併入選了去年公布的84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她的當選刷新了最年輕美國科學院華人院士的紀錄,可謂是傳奇式人物。
ISWI(imitation switch)屬於ATP依賴的染色質重塑複合物SWI2/SNF2超家族,它區別於其他SWI2/SNF2相關亞家族的特點是ATP酶亞基ISWI含有SANT結構域及SLIDE結構域。大量研究表明,ISWI家族成員參與細胞核內包括基因表達調控、DNA複製及染色質重塑等眾多生物學過程,但是其在核小體移位中的作用,至今還不是很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 (single molecule f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mFRET)分析了ISWI家族在核小體移位中的作用。
在單分子技術出現之前,分子生物學實驗結果往往只代表測量時間內大量分子的平均行為,而生物體系一般是不均一的體系。因此監測單個分子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單個螢光基團 (fuores-cence fuorophore) 標記到目標分子後,它能在多方面去探測目標分子。比如通過螢光成像技術可以了解目標分子在細胞內的空間分布。
當一個分子或兩個相互作用的分子上標記兩個不同的螢光基團後,一個是在能量轉移過程中提供能量,即供體D(donor);另一個接受能量,即受體A(acceptor)。這樣可以運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 (f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技術來對體系進行研究。因此,比單個螢光基團標記更具有優勢,稱為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ingle molecule f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smFRET) 技術。
smFRET近年來發展迅猛,在研究蛋白質摺疊和構象變化、RNA摺疊和催化、膜融合蛋白和肌動蛋白的運動,以及信號轉導等方面相當有效。由於其能在單個分子內或分子複合物中,以納米級別,實時追蹤變化,因此可用於解答許多重要的生物學問題。
莊小威研究組採用smFRET方法獲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發現不同的ISWI家族成員能以相似的步驟模式,通過酶催化亞基完成核小體移位。這過程具體為:7 bp的DNA移位,然後是3 bp朝著核小體外側移動。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核小體入口側上的DNA移動,只出現在7 bp的移位出口側,而3 bp的每個入口側步驟能令另外三個鹼基移動到出側。這些研究結果指出,這種重塑機制在不同核小體位點具有良好的協調性,從而完成這種多步驟的DNA移動過程。
今年莊小威研究組還在Science雜誌上,詳細介紹了smFRET技術如何設置,如何操作等步驟,指出可以利用這種技術來監控構象動態,為解析核小體重塑等生物分子進程提供實時的檢測手段。(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