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活體細胞成像

2020-12-04 科學網
《德國應用化學》2008年47卷13期
基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活體細胞成像

 

螢光標記在研究活體細胞中生物分子的定位、運輸以及表達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所用的螢光標記物主要是螢光融合蛋白等基因編碼的標記蛋白,而諸如多糖、脂質等非基因編碼產物的螢光標記物則沒有報導。來自加州大學的Hangauer和Bertozzi實現了這一技術突破。

 

疊氮化物是一種最為常用的化學交聯劑,能夠和多種基團,比如胺基酸、糖類、脂質以及輔酶上的基團交聯。當三芳基膦與疊氮化物共價連接於同一化合物時,就具有螢光性質。Hangauer等人正是基於這一原理,設計了能夠在活體細胞上檢測疊氮化物的螢光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一種叫做施陶丁格配體的化合物被用作中間體,實現三芳基膦與疊氮化物的順利連接。

 

此項研究為研究細胞動力學、細胞定位以及標記分子調控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也期待這一技術能夠在研究蛋白質糖基化和生物合成方面大放異彩。

 

原文連結: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abstract/117924283/ABSTRACT  (邵振宇/編譯)

 

相關焦點

  • :基於F rster共振能量轉移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螢光探針已應用於包括生物、藥物和藥理學在內的諸多領域,也是許多化學和生物學家的一個研究主題。基於螢光探針的檢測方法展示出許多優勢,例如:簡單、低成本、高選擇性、易適應於自動分析、能用於時空分辨成像以及提供多信號輸出模式。
  •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體移位
    來自哈佛大學,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解析了一種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協調重塑核小體,幫助完成核小體移位的
  • 科研實驗 |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是採用物理方法去檢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的方法,適用於在細胞正常的生理條件下,驗證已知分子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作為一種高效的光學「分子尺」,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免疫分析、核酸檢測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在分子生物學領域,該技術可用於研究活細胞生理條件下研究蛋白質-蛋白質間相互作用。
  • Chem Soc Rev|基於Förster共振能量轉移(FRET)的小分子傳感器和顯像劑
    在此篇綜述中,作者們介紹了Föster共振能量轉移(FRET)的螢光識別機制,基於此的小分子螢光探針的構建和應用的最新進展。
  •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靈敏,簡單,高效的螢光成像技術
    分子成像技術就是利用非侵入性的活體影像檢測來提供疾病特異性的分子信息,其操作簡便及直觀性成為研究小動物活體成像的一種理想方法。利用這種成像技術,可以直接實時觀察標記的基因及細胞在活體動物體內的活動及反應.利用光學標記的轉基因動物模型可以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藥物研究及篩選等。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技術一般分為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主要應用在活細胞實時動態螢光觀察與成像,可以在長達數天內進行細胞的分化和世系觀察, 以及細胞間、細胞內及細胞器間的各種相互作用的原位實時動態示蹤。不但如此,量子點還可以標記在其他需要研究的物質上,如藥物、特定的生物分子等,示蹤其活動及作用。 2. 光學原理 螢光發光是通過激發光激發螢光基團到達高能量狀態,而後產生發射光。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傳統的切片活檢過程也難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那麼,未來是否能開發一種全新的技術,無需通過手術切片操作,就可以無創地實現腫瘤精準診斷?技術進步:螢光成像逐步應用於活體多重成像研究螢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可以通過螢光探針介質來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本次講壇的主要話題包括基於光學原理各種顯微成像技術的開發技術研究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另一種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它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光學切片技術,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技術乾貨 | 活體成像中螢光蛋白挑選指南
    上期文章中,我們對比了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的不同點。隨著螢光標記技術進一步發展,螢光成像的應用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生物發光,可以滿足大部分實驗需求。螢光成像需要對檢測的細胞或分子進行螢光標記。標記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利用內源螢光信號,在細胞中表達螢光蛋白進行標記;第二種利用螢光分子對細胞、藥物或納米顆粒等分子進行標記。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相比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螢光蛋白及螢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螢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螢光蛋白、螢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物等進行標記。
  • 活體生物發光成像技術應用領域問題解答
    小動物CT適合做結構成像,對所觀察標的的密度變化的敏感性很好,但是對於腫瘤細胞的活躍程度不敏感,如2005年1月JCI的一篇關於乳腺癌骨轉移的文章裡,詳細比較了小動物CT與生物發光成像在觀察骨轉移方面靈敏度的不同。小動物CT要在接種16天以後,發生骨壞死,有溶骨現象,才能夠觀察到骨轉移的存在,而生物發光成像在接種後第一天就觀察到了骨轉移現象。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技術常見問題解答
    還可以根據此原理,用特定的啟動子驅動螢光素酶,來觀察該啟動子在活體動物體內的特定條件下的表達情況,並檢測影響該啟動子表達的因素。這正體現了應用活體成像技術研究的優勢。 15. 有幾種常用的螢光素酶?特性如何? 常用的有兩種螢光素酶,Luciferase 和 Renilla螢光素酶,二者的底物不一樣,前者的底物是D-luciferin,後者的底物是coelentarizine 。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新生物傳感器的出現使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FRET)得到了改進。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是指能量從一種受激發的螢光基團以非輻射的方式轉移到另一種螢光基團的物理現象,FRET的能量轉移效率與兩個螢光基團間距離密切相關,因此可用於測定原子間及分子間的距離。這一特點使FRET技術在大分子構象變化、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細胞信號通路等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橙/紅色螢光(560-650nm)可以較好的與共聚焦顯微鏡和寬視場顯微鏡兼容。橙/紅色螢光蛋白對於活體生物成像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機體組織內的血紅素在可見光波段有強吸收,而水與脂肪在紅外波段有強吸收,在近紅外光波段(650-900nm)的吸收係數最小且自發螢光最弱。此外基於其較長的激發光波長,對細胞毒性較小,可以用於檢測較深的組織。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經典的生物研究技術側重於分子和細胞集群的研究——即研究含有大量相同形態或功能的分子或細胞的活動。但是,這種方法會忽略集群中的單個分子或子群的特異性。事實上在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或在不同的環境中,單個分子或細胞的活動很可能與集群表現出的整體活動不同。要對單個分子或亞群的活動進行觀察,必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保證每個分子的狀態相同。
  • 生命科學儀器盤點之小動物活體成像儀
    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可廣泛應用於癌症與抗癌藥物研究、免疫學與幹細胞研究、細胞凋零、病理機制及病毒研究、基因表達和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轉基因動物模型構建、藥效評估、藥物甄選與預臨床檢驗、藥物配方與劑量管理、腫瘤學應用、生物光子學檢測、食品監督與環境監督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