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2020-11-24 TechWeb

在生物體中,細胞內的細胞間質及體液成分構成了細胞生存的微環境。穩定的微環境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代謝以及其他功能活動最為重要的條件,細胞內或細胞間的信息傳遞也離不開其所處的環境。

此外,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藥物分子與病變組織分子間相互作用,也會改變其微環境,可通過研究細胞或組織的微環境來評價藥物治療效果。

因此,對細胞微環境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探測成為了生物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

光學顯微技術可以將微米甚至納米量級的微小物質及結構展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打開微觀世界大門,觀察細胞組織和生物微環境的鑰匙。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幸運的是,在種類繁多的顯微技術中,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FLIM)具有對生物大分子結構、動力學信息和分子環境等進行高分辨高精度測量的能力,因此其重要性日漸提升,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研究及臨床診斷等領域。

近期,美國莫格裡奇研究所的Melissa C.Skala【⏬拓展連結】課題組在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發表了題為「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fundamentals and advances in instrumenta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FLIM的發展,總結了時域、頻域兩類螢光壽命探測方案,考察了對細胞異質性測量的圖像算法,最後列舉了FLIM在生物醫學上的實際應用。文章證實了FLIM在細胞微環境觀測領域的適用性,可被應用於疾病控制和藥物療效的監測。

螢光壽命

分子包含多個能態S0、S1、S2和三重態T1,每個能態都包含多個精細的能級。正常情況下,大部分電子處在最低能態即基態S0的最低能級上,當分子被光束照射,會吸收光子能量,電子被激發到更高的能態S1或S2上,在S2能態上的電子只能存在很短暫的時間,便會通過內轉換過程躍遷到S1上,而S1能態上的電子亦會在極短時間內躍遷到S1的最低能級上,而這些電子會存在一段時間後通過震蕩弛豫輻射躍遷到基態,這個過程會釋放一個光子,即螢光。

此外,亦會有電子躍遷至三重態T1上,再由T1躍遷至基態,但是該過程發生機率較螢光輻射機率而言可以被忽略。

螢光的特性包含有:螢光激發和發射光譜、螢光強度、量子效率、螢光壽命等,其中,螢光壽命是指螢光分子在激發態上存在的平均時間(納秒量級)。

圖1 螢光分子能級結構及躍遷示意圖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1

FLIM測量方案

分子的螢光壽命在幾納秒至幾百納秒之間,因此,測量螢光壽命需要極快響應時間的探測器。如今主要存在兩類方案:一是時域測量,由一束窄脈衝將螢光分子激發至較高能態S1,接著測量螢光的發射機率隨時間的變化(圖2a,b)。典型的時域測量方法有TCSPC和時間門(TG)兩種。TCSPC利用快速秒表測量激發脈衝與探測螢光之間的時間差。使用高重複脈衝激發光激發樣品,在每一個脈衝周期內,最多激發螢光分子發出一個光子,然後記錄光子出現的時刻,並在該時刻記錄一個光子,再下一個脈衝周期內也是相同的情況,經過多次計數可以得到螢光光子隨時間的分布曲線。相似的,TG則探測不同時間窗口內的螢光強度,通過曲線擬合得到螢光壽命。二是頻域測量,對連續激發光進行振幅調製後,分子發出的螢光強度也會受到振幅調製,兩個調製信號之間存在與螢光壽命相關的相位差,因此可以測量該相位差計算螢光壽命(圖2c,d)。

圖2 時域和頻域的FLIM測量方案原理示意圖:a、TCSPC方案;b、螢光光子到達時間直方圖;c、頻域測量示意圖;d、不同螢光壽命下,相位與頻率的關係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4

各種FLIM測量方案的優缺點對比

兩類方法均存在各自的優缺點:

時域測量方法對於螢光強度較弱的樣品可以得到更好的時間解析度和更高的信噪比,並且測量方法更為簡單,易於掌握。

而當樣品螢光強度較高時,由於使用的電子器件處理速率限制,無法準確提取螢光壽命信息。

對於頻域測量法,採集速度快,可以測量短時間內的生物細胞運動情況,一般用於螢光強度足夠強的樣品中。

FLIM顯微裝置

目前為止,FLIM已被應用在兩種顯微技術的裝置結構上,分別為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技術(LSM)和寬場照明顯微技術(WFM)(圖3)。

LSM採用雷射作為光源,成像過程需要對樣品進行掃描。其中,作者主要介紹了共聚焦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CLSM-FLIM)和多光子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MP-FLIM)。

CLSM-FLIM利用針孔濾去焦平面外的背景噪聲,接著通過振鏡對樣品進行二維平面上的掃描,配合目鏡對軸向的掃描,可以實現3D成像。

MP-FLIM則引入了多光子成像,以雙光子成像為例,若兩個光子能量值之和等於螢光分子基態S0與激發態S1的能級差,則螢光分子能同時吸收兩個光子,使電子被激發至S1能態,並發生輻射躍遷產生螢光。MP-FLIM由於需要使用低光子能量、長波段的光源,所以受散射影響更小,多被用於大腦等深度成像領域。

總的來說,LSM具光學層析能力,並且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空間解析度。

與LSM不同,WFM採用平行光照明樣品,物鏡收集整個視場內樣品發出的螢光並利用相機記錄。WFM-FLIM具有更快的成像速度,更小的光損傷,但是由於每個像素值均受其他像素位置的散射光影響,所以信噪比不如LSM。現今,TCSPC、TG等時域螢光壽命檢測技術和頻域解調螢光壽命的技術均已被成功應用於WFM,實現快速生物組織的成像。

圖3 LSM-FLIM與WFM-FFLIM結構對比示意圖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5

FLIM生物醫學應用

FLIM在生物學上的應用根據螢光分子種類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自發螢光FLIM、外源分子探針FLIM和FRET-FLIM。

自發螢光FLIM被廣泛應用於非標記生物成像領域。所謂自發螢光,即生物細胞本身便包含螢光分子,稱為內源性螢光分子團。FLIM通過對自發螢光分子團(如NAD(P)H和FAD)螢光壽命的考察,可以實現細胞代謝的監測(圖4(a))。這種方案無需人為對樣品加入螢光試劑便可以發射螢光,有效減少了螢光染料對樣品的毒性、螢光分子與樣品的非特異性結合及染料對生理性能的幹擾影響。

外源分子探針FLIM藉助於外部螢光染料的注入以產生螢光(圖4(b))。如今,為了利用FLIM對物理條件(包括粘度、溫度、酸度和氧化作用)的敏感性,已經開發出了許多適用於體內和體外應用的光學探針。

圖4 FLIM生物成像結果:a、小鼠乳腺腫瘤的NAD(P)H螢光壽命成像結果;b、小鼠的紅外螢光壽命成像結果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9-10

FRET-FLIM,當生物供體螢光分子與受體相互作用時,會產生螢光能量共振轉移(FRET),供體螢光淬滅,導致壽命減少(圖5)。FRET已用於探測蛋白質中的構象變化,蛋白質之間的受體/配體相互作用、核酸鏈的雜交或分裂、膜脂質相互作用和分布、蛋白酶的活性、染色質結構和許多其他現象。因此,藉助於FRET,FLIM可更好地捕獲細胞外和亞細胞相互作用。

圖5 FRET-FLIM原理示意圖:a、供體受體相距較遠,無螢光淬滅;b、供體與受體相互靠近,發生螢光淬滅;c、受體的光漂白可以確認供體螢光壽命的變化是由於FRET相互作用引起的

圖源: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Fig.2

FLIM優勢

作者主要分析了FLIM相比於螢光強度成像的優勢。通過螢光強度成像可以獲得螢光分子的空間分布,較為直接和簡便,但是當螢光分子具有相似的頻譜特性,或是同樣的螢光分子在不同環境下時,依賴強度進行成像的方案便無法準確反映信息。

與基於光強的成像方式不同,FLIM成像適用於測量螢光分子環境的變化,或是測量分子的運動情況(圖6)。其結果與螢光分子濃度無關,且不受影響光強的光散射或是光吸收影響,可以精確測量螢光淬滅過程,對生物分子微環境進行定量測量。

圖6 螢光強度成像與螢光壽命成像對比

圖源: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Chapter 22 Fig.22.1

FLIM技術與挑戰

在裝置上,FLIM搭建成本更高,並且為了準確地擬合螢光壽命,需要探測更多地光子,尤其是採用時域方案測量壽命時,採集速度較慢,限制了FLIM在快速生物成像中的應用。

在數據處理上,由於曲線擬合迭代過程的需求,計算成本較其他成像方案更高。

在成像原理上,螢光壽命受多種外界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分子相互作用、pH值、溫度和粘滯阻力等,很難對這些參數控制變量,使得測量螢光壽命存在交叉幹擾問題。此外,與普通光學顯微技術類似,介質光散射影響成像信噪比及空間解析度,成像深度受到限制。

特別地,對於內源性螢光分子,螢光量子效率較傳統染料低幾個數量級,使得自發螢光FLIM的發展受到限制,此外,當螢光壽命接近時,很難將多種內源性螢光分子區分。因此,實驗中需要保持樣本之間參數的一致性,並需要對每天的對照樣本進行成像。此外,可以利用藥物直接調節自發螢光分子的含量,例如已有研究表明杜醌可以調節NAD +與NADH的比例。

總結與展望

如今,FLIM已經在系統裝置、螢光探針和數據處理算法等方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也使得FLIM在對細胞微環境成像和生物代謝監測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合多種先進成像系統,如雙光子成像、結構光照明等,可進一步提升FLIM的解析度和測量精度。

另一方面,提升螢光壽命解調的算法性能,將壓縮感知、深度學習等熱點算法與FLIM結合,也同樣對FLIM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的來說,FLIM的發展很好地彌補了基於強度成像的問題,對生物醫學檢測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章信息

J. of Biomedical Optics, 25(7), 071203 (2020).

相關焦點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掃碼 | 免費報名參會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離不開生物成像技術的發展,雖然生物成像領域的各種顯微成像技術和共聚焦技術在圖像的清晰度、解析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FKM葉綠素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研究C4植物葉片花環結構的光合特性
    一般的葉綠素螢光儀與葉綠素螢光成像儀都可以測量NPQ。但是這兩種儀器都不能分別測量不同顯微結構和細胞的葉綠素螢光動態變化曲線並計算NPQ等葉綠素螢光參數。目前國際上唯一具備這種測量能力的儀器只有FKM(Fluorescence Kinetic Microscope)多光譜螢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其中,螢光成像是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傳統的顯微鏡存在空間帶寬積有限、景深不足和無法解調三維位置的問題。於是,介觀成像成為研究熱點,這是一種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特殊顯微技術,能實現多個尺度的測量,觀測範圍可以細微至微米量級,亦可以龐大至釐米量級。
  • 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膨脹顯微成像技術(Expansion microscopy,ExM)則從樣品製備入手,繞過了光學衍射極限,實現了讓超分辨螢光成像「飛入尋常百姓家」。
  • 7倍靈敏度、螢光顯身手: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發表單分子DNA成像技術的綜述
    ,介紹了DNA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現階段研究進展及面臨的挑戰,其中重點介紹了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成像體系。研究者們發現,失去酶切活性的Cas9 (nuclease-deactivated Cas9, dCas9)仍具備結合sgRNA靶向特定DNA序列的能力,這一發現推動了CRISPR 成像技術的發展。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主要應用在活細胞實時動態螢光觀察與成像,可以在長達數天內進行細胞的分化和世系觀察, 以及細胞間、細胞內及細胞器間的各種相互作用的原位實時動態示蹤。不但如此,量子點還可以標記在其他需要研究的物質上,如藥物、特定的生物分子等,示蹤其活動及作用。 2. 光學原理 螢光發光是通過激發光激發螢光基團到達高能量狀態,而後產生發射光。
  • 螢光顯微成像基礎及其在植物學中的應用
    以下湊字數:螢光不等於顏色,檢測器不識別顏色,都是後期加入的假顏色。按照物質吸收光或電離輻射釋放的光叫螢光的定義。實際有很多光滿足這一條件,不是特別嚴謹的說法。為什麼只有特定波長的光才能激發特定的螢光蛋白或者染料呢?是因為電子被原子束縛住,只有特定能量的光才與電子相互作用。經典的螢光可以用stoke位移來表示。但是也是無法區分螢光和磷光。螢光有強度、光譜、螢光壽命等發射參數,也有偏振的各向異性等屬性。偏振的各項異性為光片顯微鏡成像奠定基礎。
  • 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5年3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課題組在著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的文章,報告了一種可用作高速活細胞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的新型反覆光激活綠色螢光蛋白
  • 新聞| AR螢光技術讓您實時觀察腦血管血流情況 -徠卡顯微系統副...
    AR螢光(MFL800)正式上市,這個血管螢光突破性的新技術,可以將近紅外螢光成像與白光圖像相結合,讓神經外科醫生在雙目鏡筒中實時觀察解剖結構及螢光效果,為手術決策提供實時有效的信息。這個平臺的硬體包括攝像頭等設備,另外還有相關軟體,以實現定量化、多波長的螢光成像技術,最終就像地圖一樣,能夠顯示出比如血流的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等,因而能夠區分動脈和靜脈,帶來更多的信息。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由香港大學(HKU)電氣與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任、項目負責人Kevin Tsia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成像技術——編碼光片陣列顯微術(CLAM)。它可以高速進行3D成像,並且具有足夠的功率效率和柔和度,能夠在掃描過程中以現有技術無法達到的水平保存活體標本。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承擔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項目通過技術測試和財務審查。項目開展了腦血管網絡、分子功能、神經結構連接成像及三維重建加速算法和邊緣增強方法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實現了在細胞水平獲取血管、神經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並對該成像設備關鍵性能參數進行了驗證。該成像設備的研製為深層在體高解析度獲取腫瘤和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血管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提供有效成像設備。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無標記血管成像雙光子顯微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北京大學教授施可彬團隊合作,研製出首臺短波長(520納米)激發的雙光子顯微系統。 對微血管網絡在其自然環境中進行形態評估,為理解感染、高血壓、糖尿病、缺血、癌症等各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獨特視角。目前,無需標記物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的缺乏,限制了對微血管的體內研究。以往採用藍寶石雷射器(波長範圍:700-1000納米)作為光源的普通雙光子顯微系統給血管成像時,由於血管自身幾乎不發螢光,需要提前在血管中注射螢光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