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2021-01-07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不過,傳統螢光顯微技術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例如:結果難以量化評價,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影響比較顯著等。

eurekalert.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1日報導,日本德島大學的科學家在螢光顯微鏡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以螢光壽命為關注點,開發了基於頻率梳的新型螢光顯微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學進展》雜誌中。

當短脈衝光照向螢光物質時,產生的螢光不會立即消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這是螢光物質的顯著特徵。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利用這一現象,以獨立於實驗條件的方式來準確量化螢光分子及環境變化。然而,螢光衰減非常快,普通相機無法進行捕捉。而單點光電探測器雖然可以檢測快速螢光衰減,但它必須在整個樣本區域內進行掃描,才能從每個測量點重建完整的二維圖像。這個過程涉及到機械部件的運動,嚴重限制了圖像捕捉速度。

幸運的是,這次開發的新技術擯棄了機械掃描,可以輕鬆獲取螢光衰減的圖像。

項目負責人、德島大學高分子發光器件(pLED)光電子研究所教授Takeshi Yasui解釋:「簡而言之,我們在同一二維空間布置了44400個『光秒表』來測量螢光壽命——所有工作都在一次拍攝中完成,不需要掃描。」

新型螢光顯微技術的關鍵在於以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光信號,它包含了許多離散的光學頻率,並且間隔恆定。

藉助專用光學設備,研究人員將一對激發頻率梳信號分解為具有不同強度調製頻率的單個光學拍信號(雙梳光學拍),每個光學拍攜帶單個調製頻率,然後輻照到樣品上。每束光都會在不同的空間位置擊中樣本,在其二維表面(像素)的每個點和雙梳光學拍頻的每個調製頻率之間形成一一對應關係。

由於樣品的螢光特性,它會重新發射部分捕獲的輻射,同時繼續保持上述頻率-位置對應關係。

隨後,樣品發出的螢光聚焦於高速單點光電探測器上。

最後,研究人員可以用數學方法將測量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而根據調製頻率處的激發信號與測量信號之間的相對相位延遲,研究人員很容易計算出每個「像素」處的螢光壽命。

基於優越速度和高空間解析度,新型螢光顯微技術表現出了明顯優勢。Yasui教授說:「我們的技術不需要掃描,每次拍攝都能同時測量整個樣本。這將滿足生命科學中的活細胞動態觀察需求。」

除了可作為深入分析生物過程的工具外,新技術還可以用於抗原測試中多個樣本的同時成像——其有效性已經在COVID-19輔助診斷中得到證實。更為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展示了光學頻率梳廣闊的應用前景。

以光學頻率梳為基礎,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頑固性疾病新療法,延長平均壽命,從而造福全人類。

科界原創

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1/iopp-coa1228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
  • 7倍靈敏度、螢光顯身手: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光學顯微鏡將螢光光譜技術利用到顯微成像技術上可以基於樣本發射螢光的特性對單個分子物質的分布進行成像,監測細胞內部特定螢光團標記的成分的確切位置以及相關的擴散係數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新聞| AR螢光技術讓您實時觀察腦血管血流情況 -徠卡顯微系統副...
    AR螢光(MFL800)正式上市,這個血管螢光突破性的新技術,可以將近紅外螢光成像與白光圖像相結合,讓神經外科醫生在雙目鏡筒中實時觀察解剖結構及螢光效果,為手術決策提供實時有效的信息。近日,徠卡顯微系統副總裁Maxim Mamin先生就AR螢光新技術的研發情況接受了《神外前沿》的訪談。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奧林巴斯顯微科技,助力試管嬰兒技術變革
    早在1978年,世界上首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在英國誕生,該技術的出現造福了近千萬家庭。1992年,卵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ICSI)的成功應用,對重度少、弱精等男性不孕症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使試管嬰兒技術的妊娠率維持在50%左右。如何進一步提高試管嬰兒流程中各環節的成功率,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人類胚胎學家所關注的課題。
  • 未發布的新技術、新儀器搶先看 北京雷射共聚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年會...
    大會旨在推動北京市及周邊省市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上述學科在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秘書長 桂三剛作簡短致辭,北京市電鏡學會秘書長張德添及何其華、王素霞、張麗娜等多位業內專家主持會議。大會共安排16個報告, 李建奇、孫異臨、鄧平曄、孫飛、周濤、宋敬東、高鵬、席鵬等200多名專家、學者和廠商技術人員等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科學家成功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以更精確的視角窺探微觀世界。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 (約合111萬美元),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掃碼 | 免費報名參會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離不開生物成像技術的發展,雖然生物成像領域的各種顯微成像技術和共聚焦技術在圖像的清晰度、解析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顯微技術12個撰稿 | H (哈工大 博士生)大腦作為人體作為複雜的器官,是人類一切行為和意識的來源。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剛剛經歷起步,其複雜程度讓眾多學者望而卻步。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FKM葉綠素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研究C4植物葉片花環結構的光合特性
    一般的葉綠素螢光儀與葉綠素螢光成像儀都可以測量NPQ。但是這兩種儀器都不能分別測量不同顯微結構和細胞的葉綠素螢光動態變化曲線並計算NPQ等葉綠素螢光參數。目前國際上唯一具備這種測量能力的儀器只有FKM(Fluorescence Kinetic Microscope)多光譜螢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什麼是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像技術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上世紀以來,人類陸續發現了包括X射線、全息照相法、CT、電子顯微鏡、MRI磁共振成像、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在內的多種成像技術。而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從分子與細胞的層級上升到離體組織與器官、歷經在體麻醉動物細胞顯微到現在的清醒動物的分子與細胞動態信號,不斷對成像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即在清醒活體的狀態下還要保證分子水平的解析度。 主導本次研發過程的程和平院士團隊認為,雙光子顯微成像會是解決這個挑戰的一個重要方面。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顯微鏡製造和顯微觀察技術幫助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細菌和微生物,人類生命科學研究及臨床醫學診斷由此邁上發展快車道。近些年,隨著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的研發,全球超解析度顯微鏡市場迅速拓展,我國相關行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可實時記錄神經元進行腦分析
    北京青年報記者今日從北京大學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終於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 腦科學研究需要更強大的儀器,北大公布「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
    進入新千年,腦科學研究成為熱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更好的探索人類大腦,就必須有更好的儀器與工具。目前,各國腦科學計劃的一個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於全景式解析腦連接圖譜和功能動態圖譜的研究工具。 其中,如何打破尺度壁壘,整合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大腦整 體的活動和個體行為信息,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挑戰。